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企业精益经营持续发展系统解决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对企业到底如何经营、如何管理、有无可循的逻辑等问题展开阐述。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们日常从事的都是经营管理工作,但究竟什么是“经营”?何谓“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日常该如何去做?这些问题对很对企业家来说,还处于混沌状态。本书力求从创业者开始怀揣创业梦想创办一个企业到如何做到持续盈利、健康发展的过程,来阐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基本逻辑思路,即通常情况下企业家设立梦想并进行的前景预测,进而找到持续赚钱的思路,将其落地经营产生业绩,最后为保证业绩的长期稳定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日常管理及保障体系的一套科学、理性、系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解决思路。这就是本书从企业及企业家心智模式构建,到商业模式设计,再到日常如何经营以及如何管理,并如何做好日常工作,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企业经营的一般逻辑框架。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序一
  • 序二
  • 第一章 经营的认知
  • 第一节 经营的理解
  • 第二节 管理的理解
  • 第三节 经营和管理的关系
  • 第四节 经营逻辑的认知
  • 第二章 心智成熟的旅程:企业精益经营的原点
  • 第一节 认识心智模式
  • 第二节 梦想的开始和企业理念的初步形成:企业文化的初创阶段
  • 第三节 企业心智模式的建立:企业文化的形成阶段
  • 第四节 心智模式的重构: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阶段
  • 第三章 商业模式:企业精益经营的核心
  • 第一节 何谓商业模式
  • 第二节 商业模式的解读
  • 第四章 经营模式:企业精益经营的系统解决之道
  • 第一节 何谓经营模式
  • 第二节 经营模式的构建
  • 第五章 管理模式:企业精益经营高效运营的关键
  • 第一节 何谓管理模式
  • 第二节 日常如何运营管理
  • 第六章 保障模式:企业精益经营基业长青的必备方法
  • 第一节 何谓保障模式
  • 第二节 基础模块
  • 第三节 环境模块
  • 第四节 标准模块
  • 第五节 训练模块
  • 第六节 督导模块
  • 第七章 转型之痛
  • 第一节 中西方文化对人性的解决办法
  • 第二节 中西方文化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 第三节 认识企业转型
  • 第四节 企业如何转型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经营的逻辑,从宏观到微观认知企业的运行。

    翻开书的第一页,看到推荐序言,介绍本书作者周晓寒,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爱读书、爱思考,这样作者写的书通常都很值得一看。这引起了我的深入学习的兴趣,正如华杉老师所说的标准,解决问题要有 “定义级的洞察,原理级的方案”。阅读本书过程中,微观上能看到作者在精准地厘清一个个我们模糊的定义,在宏观上能看到作者构建起的认知模型和内在的强逻辑。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像是一颗颗打磨过的珍珠串联起来的项链。看完本书,梳理回答一下本书的主题:何谓经营的逻辑?首先要回答一下何谓经营?与管理有何区别和联系?(使用定义,使用定义是通过定义就知道怎么去使用。)经营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顾客、实现盈利)而进行的 “产、销、人、发、财” 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投入到产出的系统过程。管理是针对 “产、销、人、发、财” 等一系列具体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的运用。经营涉及市场、顾客、行业、环境、投资等问题;管理涉及制度、流程、人才、激励等问题。经营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是把事做正确。经营强调外向性,追求效益;管理强调内向性,追求效率。所以,经营关乎企业生死与盈亏,管理关乎企业效率和成本。何谓经营的逻辑?根据自己的梦想或想法,形成自己或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通过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结合对外部宏观微观环境的分析,以及内部优势劣势的分析,确定具体要做什么,即企业的战略定位(行业定位、客户定位、产品定位)。️清晰了战略定位,即具体干什么,接下来就要解决怎么赚钱的问题,即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构建需要从目标客户、价值主张、价值网络、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经营模式的维度出发。商业模式的好坏决定着企业价值。️有了清晰的赚钱方式,即清晰的商业模式,接下就是日常如何经营,即具体的经营模式,经营模式的构建需要从战略目标、核心业务流程、组织体系、功能体系、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维度出发。经营模式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业绩。️日常经营方式明确了,接下来就是日常如何做了,即日常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包含经营目标、计划模块、执行模块、处理模块。管理模式的好坏决定企业的效率。️复制日常的经营和管理,确保持续赚钱。原文的定义经营的逻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设立梦想并进行前景预测,进而找到持续赚钱的思路,将其落地经营产生业绩,最后为保证业绩长期稳定的获得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日常管理及保障体系的科学的、理性的、系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解决思路,这就是企业经营的逻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嗯嗯

      值得关注的是,西方文化历经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对企业组织管理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神论、法治和契约精神。1. 一神论一神论对现代社会信仰和秩序的建立贡献很大,尤其对组织管理中目标的建立帮助很大。基督教的神不仅是唯一的神,而且是一个全知全能、自有永有、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着这个世界的神。一神思想的提出可以被视为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的跃进。倘若承认世界是由一位神祇所创,产生于一个缜密的创世计划,那么世界就不再是一个无序的、对立分散的世界,而是一个有序的、和谐统一的世界,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就成为可能。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可以更好、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用武之地。与多神宗教相比,一神论赋予世界以目的和意义,使得世界从沉迷中醒悟。一神论思想,神不仅创造了自然界和自然界的秩序,而且创造了人应当遵守的伦理道德以及与伦理道德相应的社会秩序。这样一来社会便更有了统一的评判善恶的标准,人们有可能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对和什么是真正的错,从而使建立起一个公正的社会成为可能。一神信仰的建立使现实中万事皆苦的人们有了心灵的归属,为人类战胜自我、战胜自然界和战胜一切苦难有了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家园。这种一神论在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中很好地体现在企业或组织目标的追求上。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国人在企业组织目标的态度上,表现得却是重视不够、经常本末倒置。当然,虽然中国企业随着对西方管理理念的不断学习有所发展,但对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艰难的路要走。2. 法治法治对现代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秩序的贡献很大,尤其对组织管理中流程、制度和标准的建立帮助很大。任何一种法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法治传统的形成,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这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集团利益博弈的结果,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些解决问题的方式成为了一种习俗和传统后,才有可能在一个社会扎根。因此,一个国家能否形成自己的法治传统,主要取决于这一特定国家的发展历程。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 “法律制度” 的简称。有了 “法律制度” 的国家就可以称为法制国家,但还不是法治国家。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法治的概念包括法律的至高权威,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以及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个人权利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法制则不必然地具有这些内涵。简而言之,法制是硬件,法治是要求法律按上述原则运行的软件,只有在法制存在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法治,而法治反过来也有利于良法的产生。一般而言,一个以保护所有社会成员权利为基本原则的法律制度易于产生一种法治氛围,也易于在法制与法治之间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一个民族构建这类法律体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民族形成自己法治传统的过程。因此,一个民族以什么方式产生什么类型的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它能否形成法治的传统。西方的法治从罗马法到启蒙运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形成了今天的法治传统,我们的路还很远…… 而这种法治传统习惯的养成对企业这样的组织走向规范化(从不规范经营走向规范经营,从规范经营走向精益经营)的影响又是巨大的,而这一点,中国还在路上。3. 契约精神契约精神对现代社会商业文明的贡献很大,尤其对组织管理中岗位责任的建立帮助很大。除了一神论思想外,契约精神是独特的阐述神人关系的思想,它的提出表明 “神” 与 “人” 之间的关系在西方人看来已不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利互助、互有义务的双向选择关系。由于神人之间的关系以 “约” 的形式维系,不仅人对神有践约的义务,神对人也承担了相应的义务。以 “约” 的方式确定人与神的关系表明西方人不再把人神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传统的宿命安排,而是一种互动关系。既然关系是通过 “立约” 来确定的,人作为立约的一方,便可以选择立,也可以选择不立。从这一意义上说,契约精神赋予了人在与神的关系上以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选择的关系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给神人关系赋予了全新的色彩,打破了长期以来将人放在被动地位的宿命观。在这种新型关系中,不是人对神单方面的、无限的尽忠尽职,而是强调神、人之间的交感互通,从而激发双方的主体能动性。此外,通过立约的方式确立人与神的关系,一下子将人神关系纳入了 “法则” 的轨道,因为,既立了约,就必须践约,就必须用约中的条款约束自身。不仅人应如此,神也应如此(如果我们在这里面用统治者,或者国家机器,或者企业和公司,来替代神的位置,这种立约关系对 “现代社会的政治民主体制” 和现代企业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西方文化对于契约精神非常重视,在现代商业文明中是主要的特征之一。然后,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契约精神环境的建设还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受长期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契约体现的商业文明以及本身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均重视不足,诸多商业不法行为和有失道德水准的案例不在少数。中国传统文化喜欢综合,讲究的是悟性;西方文化喜欢分解,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标准化,标准问题模块化,模块化问题信息化,进而形成一套科学有序的思维模式和逻辑关系,特别适合做事。要知道,科学的核心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找到问题的原点,发现问题的本质并用最合理的方法去解决,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短短几百年近现代文明能够对当下的人类社会有如此深刻的颠覆式的影响。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讲,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思维是一种做人的文化思维,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做事的文化思维,如何学习西方做事文化并结合我们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企业经营和管理,是我们中国广大企业家及企业高管必须要走的路,这其中的过程也必将非常艰难和痛苦。因为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是建立在西方以个体的和规范的文化基础上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就是一种大众的集体的文化土壤,如何在中国这种文化土壤中真正地植入西方先进的经济和管理思想为我们本土企业所用,也正是本书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所在,这将是我们很多中国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以及有抱负的企业家毕其一生所追求的,我们都在路上。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