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本书讲述了一对物理学家夫妇的世纪传奇故事。
内容简介
葛庭燧,优秀的清华学子,以发明“葛氏扭摆”和发现“葛氏峰”而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金属内耗大师,他的学术贡献被誉为“战后最天才的发明”。他是“一二·九”运动中的热血青年,他是抗日战争冀中地雷战的幕后英雄之一;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明的一项技术,直接被美军用于收复日军占领下的南洋群岛的侦察。他是“曼哈顿计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辐射实验室这些二战中最伟大的科学精英团队中的一员,获得两项专利和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奖状和奖章。
何怡贞,中国第一代留学美国的物理学女博士之一,出身于“五世翰林”家庭,中国近代妇女解放先驱者王谢长达女士的外孙女、辛亥革命老人何澄之女。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从事过渡金属的光谱学研究,是标定和发表了的光谱线从可见光到紫外线之第一人。她是新中国非晶态物理和金属玻璃研究的开拓者,在国际上率先测定了金属玻璃与晶化有关的完整的内耗峰和晶化的内耗行为,并发现了与金属玻璃转变相关的新型内耗峰。
葛庭燧与何怡贞,一对伟大的科学伉俪。20世纪30年代末期相识,在超过60年的漫长光阴中,他们成为在科学的陡峭山路上携手登攀的近乎完美无缺的爱侣。这座山峰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险峻,它还弥漫着极左政治年代的凄风苦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科学救国之梦—写在前面的话
- 民族自救的道路
- 关于科学救国
- 关于“戈”与“荷”
- 关于科学贡献
- 博学多才的学子
- 风雨飘摇的时代
- 晚清夕阳中的1910
- 书香门第的何氏世家
- 火种的名字与兵戈之梦
- 天资聪颖的孩子
- 一头敢于顶撞鬼神的“老牛”
- 一个辛亥老人的历史背影
- 何澄:从铁血义士到文物鉴赏家
- 一个智慧家族的科学基因
- 何怡贞父母的媒人:王季烈
- 何怡贞外祖母:晚清奇女王谢长达
- 何怡贞之母系血缘:灿若群星的王氏家族
- 清华园里的科学梦
- “四大元老”与“四大名旦”
- 被青春和意志战胜的“白色瘟疫”
- “一二·九”中的热血青年
- 叶企孙成为人生导师
- 何怡贞的成长岁月
- 从振华女校到蒙脱霍育克
- 钇的光谱线从可见光到紫外光定标并发表的第一人
- 漫漫留学之路
- 容闳与破冰之旅
- 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
- 虎头蛇尾的海归路
- 与亲人的越洋通信
- 冀中抗日的神秘使命
- 地雷战中的爱国学子
- 烽火中的英烈
- 门本忠的就义与叶企孙的悲惨结局
- 战火中的相知相爱
- 国难当头归故里
- 四封珍贵的情书
- 从西南联大到沪上婚礼
- 悲壮的“大学长征”
- 中国大学的火种
- 师生恋与姐弟恋的甜蜜果实
- 大洋彼岸的科学往事
- 新婚夫妇的美国梦
- 何怡贞与美国教授的通信
- 一项军事发明的原始记录
- 校园里的博士与战士
- 重返美国的两篇“论文”
- 比翼双飞的新郎新娘
- 从学者变为“家庭妇女”
- 高朋满座的满月酒
- 一个学者母亲的育儿笔记
- 何怡贞的育儿笔记
- 25 个 字
- 鲜为人知的红十字通信
- 何怡贞的难言之隐
- 25个字背后的无名英雄
- 从伯克利到MIT
- 走进MlT的两个伟大实验室
- 神秘的辐射实验室
- “雷达丛书”对于葛庭燧工作的介绍
- 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 一本揭秘“二战”幕后功臣的旧书
- 从MlT到机场的秘密微波通道
- “五年”六十年之后的故事
- 永垂史册的辐射实验室
- “屋顶上的精英”
- 神秘机构背后的神秘人物
- 决定胜负的人才链条
- 被遗忘在剑桥陈迹中的中国学子
- 两个中国精英的神秘历史
- “噪声女杰”王明贞
- “微波先驱”孟昭英
- 挥之不去的原子弹噩梦
- 原子弹研制:与纳粹的时间赛跑
- 科学就是如此不分国界
- 关于原子弹的原罪
- 葛庭燧与杨振宁的友情
- 李治华:奇诡的“红楼”旧梦
- 杨振宁与葛庭燧的往日深情
- 一个年轻金属内耗大师的诞生
- 一次偶然改变一生
- 解读金属内耗
- “葛氏扭摆”与“葛氏峰”
- 伟大科学家和背后的影子
- 站在伟大的中国科学家行列
- 中国物理学令人怀念的时代
- 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姊妹花
- 自幼聪颖倔强的何泽慧
-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异国情缘
- 法国“居里夫妇”的临别赠言
- 陪伴父母的何泽瑛
- 祖国的呼唤
- “美中科协”的学生领袖
- 钱学森归国的幕后故事
- 挈妇将雏漫漫归国路
- 7岁中国女孩的信
- 以祖国的名义
- 阳光如此美丽
- 豪情万丈的日子
- 清华校友虞昊的回忆
- 在新中国,在北京
- 与毛泽东的多次交往
- 无情的自我否定
- 沈阳之行
- 关于“崇美思想”的自我批判
- 新中国第一次科学寒流
- 科学家中的最高“军衔”
- 在那个萧瑟的夏秋
- 张劲夫挺身保护葛庭燧
- 隐形的政治“帽子”
- 开创新中国金属内耗研究
- 短暂的黄金岁月
- 在弟子的记忆里
- 角色中的困惑
- 做科普报告的大师
- 当科学家变成技术员
- 三下鞍钢与大炼钢铁
- 新中国的光谱先驱
- 何怡贞的岁月光谱
- 写进历史的往事
- 制止所长在实验室吸烟
- 大师的另一种光芒
- “五线谱”的深情回忆
- 激情燃烧的光谱线
- 颠沛流离的科研生涯
- 透过乌云的阳光
- 再度燃烧的激情
- 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 从“红色科学家”到阶下囚
- 令人遗憾的“结论”
- 旋涡中的命运扁舟
- 违心放弃内耗专业
- 思想痛苦与专业痛苦
- 物理学大师当农民
- 天各一方的亲情
- “文革”中的劳动笔记
- 科学春天真的来了
- 一个诗人的拥抱
- 关于科学的反思
- 一个人工小岛上的科学梦
- 董铺岛的历史命运
- 董铺岛变成“科学岛”
- 联合开放实验室的“双子星”
- 生命之树常青的“葛氏扭摆”
- 情谊笃厚的学术挚友
- 与钱学森的老友深情
- 与师昌绪的君子之交
- 留学潮中的逆流派
- 站在金属内耗的巅峰
- 被写进物理学词典的中国人
- 听“扭摆之父”讲内耗
- 王中光先生的追忆
- 半个多世纪在金属内耗领域的贡献
- 中国非晶态物理学术带头人
- 非晶态物理研究
- 桃李天下的物理学大师
- 没有终点的旅途
- 隔断四十年的异国友情
- 十二年的寻觅
- 同窗姐妹的书信往来
- 有一种情感穿越时空
- “一次真正的旅行”
- 相见不如怀念
- 往事怆然
- 科学大师的风范
- 贯穿一生的俭朴习惯
- “不乱花一个马克”
- 有情趣,有品位的生活
-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榜样
- 严父慈母
- 相濡以沫的科学伴侣
- 山东人的耿直脾气
- 良好的习惯是一生的财富
- 友情与个性
- 那片天空两朵相似的云
-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 甄纳奖与最高礼遇
- 材料科学的荣誉之巅
- 王晓伟的回忆
- 生命中最后一道霞光
- 黯然神伤的牵手
-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 人生最后一次远行
- 在离别的日子里
- 他的脚步已经远去
- 关于生命价值的终极真理
- 一个世纪才女的完美谢幕
- 记忆中的生命故事
- 在世界科技前沿读书
- 心如止水的大家风范
- 湖面上那一朵静静的睡莲
- 生命的百尺竿头
- 生命中最后的奇迹
- 作者后记
- 科学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 在苍茫历史中穿行
- 小心翼翼地还原历史
- 我的感激之情
- 跋 科学是面向全人类的爱
- 附录 葛庭燧、何怡贞年表
- 参考文献
- 一对物理学家夫妇的世纪传奇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