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0千字
字数
2025-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祝福》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小说中的插画由丰子恺所绘。鲁迅的文字与丰子恺的插画,文画合璧,相得益彰,更传神地呈现了鲁迅笔下的人物丰采及故事情节,为当下读者更好地读懂鲁迅,提供了特别的版本。
祥林嫂丈夫祥林去世,为躲避婆家纠缠,被迫逃到鲁镇。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她干活勤快、任劳任怨,将鲁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段时间是她相对安稳的时期。祥林嫂的婆婆找上门,认为祥林嫂仍属婆家财产。婆婆带人强行将祥林嫂绑走,鲁四老爷虽不满婆婆的做法,却并未真正维护祥林嫂,仅觉得可恶,无聊。祥林嫂被婆家强行嫁给贺老六,以彩礼为小叔子娶亲。祥林嫂起初激烈反抗,甚至撞头,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婚姻。她与贺老六生下儿子阿毛,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后贺老六患伤寒去世,儿子阿毛也在门口被狼叼走吃掉。失去丈夫和儿子后,祥林嫂走投无路,再次回到鲁镇。她再次到鲁四老爷家帮工,但经历多重打击后,精神状态大不如前,干活变得迟钝。鲁四老爷等人开始嫌弃她,认为她不干不净,是败坏风俗的人。祥林嫂听闻捐门槛可赎清再嫁的罪过,获得参与祭祀的资格。她用积攒多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本以为能摆脱精神枷锁,却在冬至祭祖时,仍被鲁四婶阻止触碰祭品,这成为压垮她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被鲁家辞退后,祥林嫂失去生活来源,精神彻底崩溃。她沦为乞丐,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之夜,冒着风雪向人乞讨,最终孤独地死在街头,无人问津,而鲁镇的祝福活动仍在热闹进行。封建礼教通过 贞节观,等级制等显性规则,对祥林嫂进行精神与生存双重规训,最终将其推向死亡。当下社会虽无封建礼教的显性压迫,但仍存在隐性规训。例如对女性的年龄焦虑家庭角色绑定,对职业选择的传统偏见等,本质都是对个体自由的束缚。提醒我们警惕任何以主流、正确为名的隐性规训,尊重个体选择的多样性,避免用单一标准评判他人人生,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包容的空间。鲁镇人将祥林嫂的苦难当作谈资,对她的死亡漠不关心,集体冷漠加速了她的悲剧,是封建礼教之外的重要杀手。现代社会中,旁观者效应仍普遍存在。例如网络上对他人困境的围观式评论、现实中对身边弱势者的视而不见,本质都是集体冷漠的延续。呼吁个体保持同理心,拒绝做沉默的旁观者。面对他人困境时,即使无法提供实质帮助,也应避免冷漠与嘲讽,以尊重和理解构建更温暖的社会氛围。叙述者 “我” 虽有新思想、同情祥林嫂,却因犹豫、逃避而无力改变现实,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有良知却无行动的局限性。当下知识分子仍可能陷入类似困境。例如面对社会问题时,仅停留在口头批判,却缺乏推动改变的实际行动,或因担心风险而选择沉默。明确知识分子的责任,不仅要具备批判意识,更要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哪怕是微小的实践如科普、公益、理性发声,也比单纯的迷茫或抱怨更有价值,推动社会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鲁镇人反复听祥林嫂讲述阿毛故事,从最初的同情转为厌烦,本质是将他人苦难娱乐化消费化,却从未关注苦难背后的封建礼教根源。当下网络中,苦难叙事常被过度消费。例如将他人困境包装成流量素材,或仅停留在情绪共情,却忽视苦难背后的制度、环境问题,难以真正解决问题。提醒我们面对苦难时,应超越表面的情绪共鸣或娱乐化消费,深入思考苦难产生的本质原因。通过理性分析与实际行动,从根源上减少苦难,而非仅仅将其当作谈资 或素材。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