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6.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0千字
字数
2025-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全面剖析柳诒徵与南高史学群体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柳诒徵的史学观点、治史方法及史学思想,同时分析以张其昀、陈训慈、缪凤林、郑鹤声为代表的学生群体对其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书中以南高发展历程为线索,系统爬梳学刊、校史等文献资料,整理出南高史学思想及发展脉络。他们以传统经学为根,既守护“礼”之文化命脉,又倡言“融化世界新知”,开创了一条中西融通的史学道路,与北大“疑古”史学和“窄而深”的治史思路截然不同。
本书以“新史学”演进为背景,在与北大史学相比较的视野下解读南高学派,还原了民国史学的完整生态,为理解中国史学现代化过程中的坚守与创新提供了关键视角。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王森先生序
- 李帆先生序
- 周佳荣先生序
- 李金强先生序
- 导言
- 第一章 柳诒徵与南高治史风尚的形成
- 第一节 柳诒徵的生平及其学术
- 一、早年接受中国传统学术熏陶时期(1880—1900)
- 二、兼习中外史地知识时期(1901—1906)
- 三、从事教研工作及主持国学图书馆时期(1906—1937)
- 四、逃避战乱及晚年生活时期(1938—1956)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师范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江浙学风和江南藏书业的发展
- 第四节 反传统思想及中西文化调和论的出现
- 第五节 南高留美教员与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 第二章 南高史学系的成立与发展(1915—1925)
- 第一节 南高史学部的成立
- 第二节 南高史学部的课程
- 第三节 南高史学系学生概况
- 第四节 史地研究会及《史地学报》
- 第五节 学衡社与《学衡》杂志
- 第三章 南高史学者的分合关系(1926—1931)
- 第一节 《史学与地学》的出版
- 第二节 中大史学系成立及《史学杂志》的创办
- 第三节 《史学杂志》的内容
- 第四节 南高史学系出版物的流通及其特色
- 第四章 柳诒徵的史学观点及其治史方法
- 第一节 以礼为中心的史观
- 第二节 通史及“通则”“独造”的文化史观
- 第三节 信古的史观及反疑古史学
- 第四节 地方史及史地学的提倡
- 第五节 致用的考证方法
- 第五章 南高史学的继承与发扬——缪凤林、郑鹤声、陈训慈、张其昀等人的史学研究
- 第一节 缪凤林的中国通史及中国礼俗史研究
- 第二节 郑鹤声的中国史学史及历史教育研究
- 第三节 陈训慈的地方学术史及中西史学研究
- 第四节 张其昀的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教育学
- 第五节 其他从事史地学研究的南高学生
- 结论
- 附录一 1915—1923年南高国文史地部教员表
- 附录二 南高史学工作者在《史地学报》发表论文数目表
- 附录三 南高史学工作者在《史学与地学》发表论文数目表
- 附录四 南高史学工作者在《史学杂志》发表论文数目表
- 附录五 国立中央大学的源流与变迁简表
- 附录六 南高史学工作者大事年表
- 附录七 南高文史地部教员及学生照片(1923年)
- 参考书目
- 一、中文资料
- 二、英文资料
- 三、日文资料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