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知名英国记者探究“情绪劳动”力作,揭示不平等的情绪劳动真相。

内容简介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被迫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便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特别是女性群体,会被更多地要求完成这项没有报酬且令人筋疲力尽的工作。

罗斯·哈克曼将案例研究和统计数据结合起来,以此揭示情绪劳动在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并探究情绪劳动在两性间的不平等现象——女性被期待承担更多的情绪劳动。

同时,她进一步阐述了女性群体在父权制社会的弱势处境。此外,她还探讨了情绪劳动背后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为我们指明改变现状的道路。

情绪劳动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需要成为心理负担。认识到情绪劳动的价值,是全人类获得自由的关键。

目录

  • 版权信息
  • 赞誉
  • 推荐序 情绪劳动与情绪价值
  • 推荐序 关于情绪劳动的阴谋与企望
  • 推荐序 当我们要求情绪价值时,我们在要求什么
  • 译者序 你的情绪劳动值得被看见
  • 引言
  • 第一章 作为工作:情绪劳动的价值
  • 第二章 权力分配:不为情绪价值付费
  • 第三章 历史溯源:剥削性的情绪价值
  • 第四章 社会规训:好女孩要为他人而活
  • 第五章 暴力威胁:被压制的情绪负担
  • 第六章 那男性呢:人类共情的情绪价值
  • 第七章 情绪市场:恢复情绪劳动的客观价值
  • 第八章 情绪不公:弱者迎合强者的情绪体验
  • 第九章 情绪价值:重新思考价值体系
  • 结语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8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剥削女性的新把戏

    上野千鹤子在《无薪主妇》里提到人们常常以爱之名对女性进行家务上的剥削,《看不见的女人》也提到了女性在家务劳动中默默奉献历史悠久。如今谁又能想到女性在做家务之外还不得不接受新的剥削?《情绪价值》为读者揭露了女性常常需要做出的一种努力和牺牲:情绪劳动。人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常常要求女性必须做到。或许会得到一个好女人的赞扬,除此之外别无他报。1. 情绪劳动何为情绪劳动?简言之,用舍己为人的方式讨得他人欢心。显而易见,别人高兴是目的,自己的付出固然伟大却不被提及,甚至认为是理所应当。事实上,女性从小开始就被整个社会如此要求。为他人而活的女人,是好女人。这在传统的社会里堪称美德,可如今明显就是一种新型剥削。坦白来讲,这明显就是让女性主动无偿承担更多的额外劳动。家务活动可能还有一个物理空间上的局限,可情绪劳动却不受空间和对象以及时间等要素的约束。按照此番逻辑,被社会认可的女性就像一个随时准备着的战士,为了提供更好的情绪劳动而持续付出。奈何女性可以像战士一样战斗,却不能长时间保持这个状态。更别提由此而对其本人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各种损耗。人们享受其所奉献的结果,却选择性无视其付出的代价以及系列后果。想要改变现状,就应该像那个天真的小孩一样喊出皇帝原来没有穿衣服。让更多人看到事实并达成共识,是本书所肩负的任务之一。而作为读者来说,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分享等举动让其为更多人所知晓更加义不容辞。2. 直面挑战想要让家务劳动得到承认和重视,可以通过将其进行劳务外包的形式得以实现。与此同时,情绪劳动则很难照此行事。更何况你要将其视为一项需要时间、精力和技能的工作仍存在不小的争议。在市场逻辑不断入侵的当下,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没有和金钱打交道就不能视为工作的范畴。若要用金钱来衡量的话,似乎又难以进行量化标准,自然更难得到外人的认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女性在付出情绪劳动的时候,外人往往会因为习以为常而进行忽视。多少年来,或许皆是如此,一旦挑明事实却难以得到认可。大概连女性本身也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不愿意过多提及。共情能力可以说是情绪劳动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参与者,然而科学实验早已证明这就像女性的其他特质一样是在社会暗示和刻板印象等作用下的奖励产物。说白了,女性之所以如此,是被社会不断规训的结果。我们所熟悉的女性形象和原本的压根就不是一个,是人为设置的结果。这就不得不让我们重视情绪劳动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成为解放女性的一个重要抓手,让女性可以展现更多的样子,朝着做自己的方向迈进一大步。3. 不必如此从来如此便对吗?从来如此便应该继续吗?面对情绪劳动,我们内心难免会产生此类疑问。可问题的答案或许会让人失望,至少现实中给出的很难让人满意。作为男权社会长期受到权力作用而形成的产物,你很难通过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来扭转当前局面。它在某些地方时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医护行业。在疫情肆虐之时,医护人员奋战在生死第一线,除了进行医学上的治疗更肩负了许多情绪劳动的任务。哪怕不堪重负,也不得不独自承受。更让人心痛的是在忍受这些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日常照料看护、安抚他人等重要的工作。我们可以赞颂这些人的努力奉献,敬佩其之伟大。这些人中间通常以女性为主。她们的生存处境不仅没有因此得到丝毫改善,反倒有可能变得恶化。特别是当他人对此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变得肆无忌惮。微薄的工资或许让人在道德层面上觉得心理平衡,得寸进尺的可能会以所支付的账单为由而做出各种无理要求。我们可以说不必如此,可设身处地地去想,又有几人真的可以勇敢表达出来?4. 直面现实照顾过孩子的人可能会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明明感觉没做什么,和孩子待了一会就感觉累得不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持续进行情绪劳动。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情绪劳动带来的摧残,却常常会变得善忘。尤其是那些很少接触类似事务的人。指望他人理解,有些时候恐怕只是鸡同鸭讲,常常驴唇不对马嘴。书中提到了一个施虐女王的故事,对于此中的知识暂不赘述,有兴趣可以参考《虐恋亚文化》《性学入门》《性学观止》等书籍。表面上一名女性通过商业化的施虐性行为来获得报酬,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进行情绪劳动。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里更有让人意外的,以更加直接的方式索要情绪劳动的报酬。正如书中所说,性工作者让情绪劳动以及为此支付报酬变得更为他人接受。其所领导的运动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规则和界限,让人们不得不重视起来。直面现实,形成一种可以执行的制度,可以说刻不容缓。掩耳盗铃的做法一时或许奏效,可长此以往肯定是行不通的。5. 女性崛起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群体拥有更多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形成了一种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我们每个人早晚都要面临此类问题,逃避是没有用的。当女性获得人性之后,成为自己,整个社会不能再一面要求她们做出劳动,一面又隐藏由此产生的价值,仿佛是凭空产生出来的。给女性化工作以价值并不意味着要进行交易,而是对此肯定和尊重的开始。恢复其客观价值,重视并充分关注。不要让以往的不公和错误持续下去。男权社会的顽固和强大固然不容小视,可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性。当更多人意识和关注之后,或许现阶段没有更好的改变措施,也可以通过更多的努力和尝试得以实现。乐观一点看,当女性主义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对此的努力就变得更容易一点。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复杂,我们不能指望这一本书就实现改变的壮举。一阵运动的浪潮或许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可想要切实的改变,恐怕需要更为漫长和艰辛的斗争。6. 写在最后情绪劳动这种隐藏在众人视野之内的剥削,没有意识到之前你是不了解其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后果,可一旦清楚了就再也回不去。我们自己意识到,更应该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由于愤怒等情绪的影响,部分做法可能会比较激进,可温和的表达却时常得不到想要的重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本书所能帮助的还是比较有限,还需要更多的摸索。看完本书,你会发现它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一新议题,可在这新的领域内目前成果却不太多。好的一面是有大量可以发展的空间,不好的当然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比想象的还要多。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可对此太过温和的反抗却也容易变得流于形式。或许对于男权社会结构的改造中会得以实现,或许需要双管齐下。不可否认的是坐等改变是不切实际的。此话题挑起的争端可能不止于男女之间的性别对立,也许会让更多问题得以暴露,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应该具有创造性。目的是好的,手段也不能太过于邪门歪道。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婚姻与道德

      道德绑架下的社会规训,权力压制和暴力威胁下的自我隐忍。这些分析让我们看到很多司空见惯的女性美德追求和自我认知背后隐藏着失权与不公。同时,这本书也指出,单纯地把情绪劳动归于女性,同样也会导致男性生存的麻烦 —— 相对于规训女性要投入情绪劳动,他们被规训要隔绝情绪劳动,以并不存在的纯粹理性为荣。这会导致他们缺乏对共情能力的训练和追求。作者有趣地声称,这将 “使他们无从获得积极、相互联系的关系”,甚至 “减少他们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情绪劳动,作为一种满足他人和群体情绪需求的劳动,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至为重要。但这种劳动不应只是某个性别的负担,而应是两性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双向交互的付出。如何才能实现这种平等的双向 “奔赴” 呢?在人们意识到存在这个问题之前,所谓 “实现” 就远在天边。可怕的情绪劳动,作为人类,情绪控严重的他,居然把在公司兢兢业业十六年的国彬辞退了,因我而起,太情绪了,我昨天晚上撕心裂肺的哭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中内容会让你对情绪有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情绪对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它可能教导你如何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的情绪有效互动!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4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