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7千字
字数
2018-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探讨文学原理,挖掘学术创新点,强调文学发展与进步。
内容简介
本书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步步深入回答“文学是什么”——也即“文学原理”的一些基本问题,并且力避人云亦云,努力寻求新的角度、挖掘新的资料,提出新的观点,给予新的解说。本书的学术创新点:一、重点批评了那些在反本质主义的名义下提出文学不可定义的思想,认为“文学不可定义”是一个假命题。二、关于文学的发生,本书特别讨论了中国学者(陆侃如冯沅君等)的贡献,指出他们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论述了文学发生的机制和最初的形态(见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和《中国文学史简编》),但他们却长期被忽视甚至被遗忘。三、驳斥关于“艺术的终结”(中国学者所谓“文学消亡”)问题。四、关于文学是否有“进步”的问题,本书不同意西方某些学者所谓文学不存在进步与否的问题,从“大历史”的视野提出文学存在着“进步”和发展。五、辨析中西文论异同。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出版说明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我为什么和怎样写这本书
- 目录
- 第一章 文学可以定义吗,如何定义?
- 第一节 关于文学,从前中国无人怀疑它可以“定义”
- 第二节 文学“可否定义”是20世纪才出现的问题
- 第三节 “西风”吹开的“中土”之花
- 第四节 南帆、陶东风的功过是非
- 第五节 我的一家之言
- 第二章 文学是如何发生的?
- 第一节 对流行观点的反思
- 第二节 被忽视的维谢洛夫斯基
- 第三节 被遗忘的陆侃如、冯沅君
- 第四节 最接近真理的是维柯
- 第五节 我的猜想和假说
- 第三章 文学有“进步”吗?
- 第一节 小序:“进步”与否,这是一个问题
- 第二节 西方的“进步”说及其反对者
-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争论
- 第四节 从“大历史”看“进步”
- 第四章 文学会“消亡”吗?
- 第一节 从黑格尔说起
- 第二节 论阿瑟·丹托
- 第三节 说说J.希利斯·米勒
- 第五章 文学怎样“存在”?
- 第一节 文学的“意识存在”和“物质存在”
- 第二节 口语文学·书写文学·网络文学
- 第三节 在阅读中永生
- 第六章 文学还需要“创造”吗?
- 第一节 “复制”与“创造”
- 第二节 文学与生活并未合一,“创造”仍然需要
- 第三节 结语:“创造”乃前进之阶梯
- 第七章 中国文论有何独特之处?
- 第一节 小序
- 第二节 探索中华审美心理结构
- 第三节 为中国古代诗学文论正名
- 第四节 中国“诗文评”不是西方“文学批评”
- 第五节 中国“诗文评”的民族徽章
- 第六节 中国“诗文评”的民族根性
- 第七节 探索古典,盯着现在,面向未来
- 第八章 怎样改造我们的批评?
-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现状略窥
- 第二节 细读文本
- 第三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 第四节 克罗齐作为“他山之石”
- 第五节 知人论世
- 第六节 批评家须是鉴赏家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文学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