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汉字理论、词汇语义及语言学史论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为《汉字汉语论稿》的续编,主要收编李运富教授2008年至2017年之间的论文及文稿,也补收了部分2007年之前原来《论稿》未收录而作者认为有一定纪念意义因而希望集中保存的文稿。

集中收录的论文,就内容而言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汉字理论与应用;二是词汇语义学;三是语言学史。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目录
  • 学术史研究
  • 汉语学术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 一 求真有
  • 二 求真意
  • 三 求真评
  • 异时用字的变化与“古今字”的研究
  • 一 异时用字的变化
  • 二 古代学者的“古今字”观念
  • 三 现代“古今字”研究的误区
  • 四 “古今字”研究的正确方向和学术价值
  • 早期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及材料辨析
  • 论王筠“分别文、累增字”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意图
  • 一 引言
  • 二 “分别文、累增字”的理论背景
  • 三 “分别文、累增字”的研究意图
  • 四 结语
  • 从“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的关系看后人对这些术语的误解
  • 一 引言
  • 二 “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的关系
  • 三 后人的误解
  • 《说文解字》的析字方法和结构类型非“六书”说
  • 一 “六书”不等于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和类型
  • 二《说文解字》的析字方法不是“六书”
  • 三 许慎分析汉字的方法
  • 四《说文解字》的结构类型
  • “六书”性质及价值的重新认识
  • 一 “六书”本义
  • 二 “六书”的学术性偏离
  • 三 “六书”的教学价值
  • 四 结语
  • 《説文解字》“含形字”分析
  • 一 “含形字”中“形”的所指
  • 二 “含形字”中“形”的分析
  • 三 “含形字”的結構類型
  • 四 “含形字”不等於六書“象形字”
  • 參考文獻
  • 《説文解字》“从某字”分析
  • 一 “从某”中“某”的功能
  • 二 “从某字”的結構類型
  • 三 “从”的性質及作用
  • 汉字“独体”“合体”论
  • 一 许慎的“文”与“字”
  • 二 “独体”“合体”的源流与问题
  • 三 科学的“独体”“合体”观
  • “形声相益”新解与“文”“字”关系辨正
  • 一 “形声相益”旧说质疑
  • 二 “文”“字”关系旧说质疑
  • 三 “形声相益”新解
  • 四 “文”“字”关系辨正
  • 汉字研究
  • “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申论
  • 一 “汉字三要素说”的理论缺陷
  • 二 “汉字三维属性”与“汉字学三个平面”
  • 三 “汉字职用学”是“三个平面”的重点
  • 四 “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 论汉字职用的考察与描写
  • 一 汉字职用的考察材料
  • 二 汉字职用描写的用语
  • 三 汉字职用的考察视角与基本内容
  • “两”字职用演变研究
  • 一 “两”字的形体构意及其本用职能
  • 二 “两”字的兼用职能
  • 三 “两”字的借用职能
  • 四 “两”字职用的演变
  • 五 “两”字职用总结
  • 汉字超语符功能论析
  • 一 利用汉字构件表达超语符信息
  • 二 利用汉字外形表达超语符信息
  • 三 变异正常字形表达超语符信息
  • 四 结语
  • 传世文献的改字及其考证
  • 汉字的文化阐释
  • 一 文化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 二 汉字形态的文化阐释
  • 三 汉字结构的文化阐释
  • 四 汉字职能的文化阐释
  •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
  • 一 汉字源远流长,具有历史生命力
  • 二 汉字内涵丰富,具有文化创造力
  • 三 汉字职用灵活,具有超常表现力
  • 四 汉字沟通方言,具有民族凝聚力
  • 五 汉字传播广泛,具有跨文化影响力
  • 汉字的历史与现实
  • 【汉字的产生】
  • 【汉字的演变】
  • 【汉字的现实问题】
  • 汉字演变的研究应该分为三个系统
  • 一 全面分析材料
  • 二 系统比较异同
  • 三 深入解释原因
  • 汉字结构演变研究的新成果
  • 一 研究视角方面
  • 二 研究技术方面
  • 三 研究内容方面
  • 四 研究资源方面
  • “异体字”研究也要重视“用”
  • 楚国简帛文字资料综述
  • 楚国简帛文字研究概观
  • 一 文字释读与考证
  • 二 字表的整理与编制
  • 三 语言与文字通论
  • 四 内容方面的探索
  • 五 综合研究
  • 六 研究综述
  • 七 构形系统研究
  • 考釋出土文字應當重視構形理據
  • (一)釋“
  • (二)釋
  • (三)釋“堅”“賢”
  • (四)释“
  • (五)釋“典”
  • (六)释“
  • 楚國簡帛文字叢考
  • 一 與構件的多寡有無相關之字
  • 二 與構件的認同別異相關之字
  • 三 與理據的分析解説有關之字
  • 四 與省借變異有關的字
  • 五 与其他條件相關之字
  • 《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后记
  • 《汉字学新论》后记
  • 《汉字职用研究》前言
  • 汉字的构形原理与讲解原则
  • 一 汉字的构形原理
  • 二 汉字的讲解原则
  • 汉字教学的理与法
  • 一 汉字的构造之理
  • 二 汉字的教学之法
  • 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
  • 一 引言
  • 二 汉字特点的比较对象
  • 三 汉字特点的比较角度
  • 四 汉字的三维特点
  • 五 从汉字的特点看对外汉字教学
  • 六 结语
  • 汉字教育的泛文化意识
  • 一 汉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石
  • 二 汉字的泛文化性
  • 三 汉字教育应有“文化意识”
  • 四 目前汉字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五 汉字教育的正确方向
  • 古代的形體分析方法及其在現代的應用
  • 一 許慎的形體分析方法
  • 二 現代漢字教學對古代形體分析方法的借鑒
  • 文字不只是语言的代码
  • 坚守汉字的文化担当
  • 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学术综述
  • 一 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
  • 二 多角度的汉字理论探讨
  • 三 细致扎实的材料整理及字词考辨
  • 四 改革进取的汉字教育
  • 五 额外的收获——文言文教学及其他
  • 词汇语义训诂研究
  • 论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的分析与描写
  • 论汉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方式
  • 论汉语复合词的词素意义
  • 一 词素意义的特殊性
  • 二 词素意义的确定
  • 三 词素意义的词典处理
  • 佛缘复合词语的俗解异构
  • 宋代墓志複音詞來源考察
  • 一 引言
  • 二 宋代墓志中的傳承複音詞
  • 三 宋代墓志中新見的複音詞
  • 論“典故詞”的詞典處理
  • 论造词用典与言辞用典
  • 一 典故与用典
  • 二 造词用典
  • 三 言辞用典
  • 四 结语
  • 略谈源自佛教的汉语熟语
  • 一 引言
  • 二 佛源熟语的判别
  • 三 佛源熟语的演变与应用
  • 四 结语
  • “一丝不挂”多义源流考辨
  • 从成语的“误解误用”看汉语词汇的发展
  • 汉语同义词研究大有作为
  • 善学者明其理 善行者推其法
  • 语法修辞研究
  • 数量结构的误用
  • 《马氏文通》的价值,九十年汉语语法学的不足及其他
  • 《左传》中“吾”“我”格表示的分裂条件
  • 一 “格”概念的使用
  • 二 主语位置
  • 三 名词限定语的位置
  • 四 分析的对象
  • 五 结语
  • 《中國古典語法》前言
  • 锐意创新 独具特色
  • 一 建立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古汉语修辞学体系
  • 二 增添了新鲜而有价值的古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内容
  • 三 挖掘了更为丰富典型的古汉语修辞素材,运用了最适合修辞研究的比较方法
  • 四 行文质朴细密,论述深入浅出,加强了古汉语修辞学的实用性
  • 简评宗廷虎先生《中国现代修辞学史》
  • 修辞同义关系的“同”与“异”
  • 1978—1990年修辞学再度繁荣综述
  • 80年代修辞学史研究概述
  • 关于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研究述评
  • (一)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是否都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其间的关系和比重如何
  • (二)文风以及主题思想的提炼和题材的选择是否为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 (三)篇章结构是否为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 (四)语体风格是否为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 (五)“同义现象”是否为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 修辞现象分类综述
  • (一)“想彩”“语彩”分类法
  • (二)“消极”“积极”分类法
  • (三)“一般”与“特殊”分类法
  • (四)“规范修辞”与“艺术修辞”分类法
  • (五)“四法”分类法
  • (六)语言单位分类法
  • (七)语言要素分类法
  • (八)语体领域分类法
  • 文艺修辞学研究概观
  • 《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综观》后记
  • 综合及其他
  • 当务之急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 借古鉴今谈语文阅读教学
  • 一 阅读目的
  • 二 阅读教材
  • 三 阅读方法与要求
  • “语文”的核心是“言语作品”
  • 《新概念语文·中学文言文读本》前言
  • 《三国演义》导读
  • 一《三国演义》解题
  • 二 作者罗贯中
  • 三 主题思想
  • 四 文学艺术鉴赏
  • 五 阅读价值
  • 六 本书阅读指导
  • 《大学语文》序
  • 《古代汉语教程》前言
  • 《古汉语字词典》前言
  • 《汉字汉语论稿》前言
  • 《谢灵运集》前言
  • 《〈吕氏春秋〉精选本》前言
  • 一 吕不韦其人
  • 二《吕氏春秋》的成书
  • 三 《吕氏春秋》的内容与思想
  • 四 《吕氏春秋》的影响及后世对它的研究
  • 五 关于本书
  • 涌泉之恩述点滴
  • 说“和”
  • 北京市社科规划工作见闻点滴
  • 全国青年汉语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广州举行
  • 肩历史重任,创学术新风
  • 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成立
  •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开创现代学术新风
  • 附录
  • 李运富未入集文章存目
  • 学史求真,学理求通
  • 一 实事求是,学史还其真
  • 二 勇于创新,学理求其通
  • 三 李运富的治学特点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