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所全体教师的论文集。

内容简介

论文集大致分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两个大的研究方向,收录的论文包括训诂学、中古汉语、词汇学、音韵学、汉语史、语用学、语法学、修辞学、语言类型学、句法语义学等研究领域,体现了各领域的前沿成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前言 汉语言研究所发展沿革
  • 商水方言中指示词及指示词短语的功能
  • 〇 引言
  • 一 商水方言NP中“一”的省略
  • 二 指示词短语的句法语义功能
  • 三 指示词短语的定语标记作用
  • 四 结语
  • 汉语形容词的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与“的”字结构的省略规则
  • 〇 引言
  • 一 限制性与非限制性的定义及表现
  • 二 形容词的限制性与非限制性
  • 三 汉语形容词的功能对应
  • 四 结语
  • 中性指示词与中指指示词
  • 〇 引言
  • 一 中性指示现象与中性指示词
  • 二 语言/方言中的中性指示词
  • 三 中指指示词与指示系统的层级嵌套
  • 四 结语
  • 《史记》中助动词“可”和“可以”语法功能差异初探
  • 〇 问题的提出
  • 一 单用与非单用
  • 二 主动与被动
  • 三 有宾与无宾
  • 四 “可”“可以”与固定结构
  • 《左传》名词“活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一 本文缘起与“活用”的界定
  • 二 “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及其意义类型
  • 三 名词“活用”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 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
  • 一 存在的问题
  • 二 本文的认识及尝试
  • 先秦儒家修辞思想的特点论析
  • 一 鲜明的伦理色彩,强烈的使命意识
  • 二 极端的二元对立,明确的精英取向
  • 三 辩证的文质一体,单一的根本标准
  • 四 零散的叙述模式,缺序的结构体系
  • 五 直觉的断言推理,乏力的逻辑论证
  • 修辞的文化浸染与修辞研究的文化视角
  • 一 修辞的社会文化浸染
  • 二 修辞研究的文化视角
  • 吴语名词性短语的指称特点:以富阳话为例
  • 一 引言
  • 二 光杆名词的指称:通指和类指问题
  • 三 量名短语的指称:个体指
  • 四 数量短语和指示词短语的指称特点
  • 五 总结
  • 吴语指示词的内部结构
  • 一 引言
  • 二 普通话和吴语指示词的用法差异
  • 三 吴语指示词短语的有定性来源
  • 四 指示成分句法特征的跨吴语考察
  • 五 总结
  • 吴语强调式人称代词:焦点化和话题化
  • 一 吴语人称代词的强调形式
  • 二 吴语富阳话的三套人称代词
  • 三 强调式人称代词的分布和语法区别
  • 四 强调式代词和光杆“是”字句
  • 五 结语
  • 施格语言的小句结构
  • 一 引言
  • 二 核心论元结构
  • 三 逆被动结构
  • 四 双及物结构
  • 五 汉语相关现象
  • 六 结语
  • 施格语言的语序
  • 一 引言:“自由语序语言”
  • 二 本文施格语言样本
  • 三 施格语言的语序
  • 四 施格语言语序的内部关联
  • 五 施格语言与一般语言语序比较
  • 六 结语:施格语言的语序共性
  • 论语义成分的溢出与隐入
  • 引言
  • 一 语义分解与语义成分的溢出与隐入
  • 二 语义成分的溢出与隐入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
  • 三 不同视角对语义成分的溢出现象的不同解释
  • 四 语义溢出的一些可能的动因
  • 五 结语
  • 情态动词受“没”外部否定现象考察
  • 引言
  • 一 现实与非现实
  • 二 “没”对情态动词的多义滤除
  • 三 动力情态的内部差异
  • 四 对“致能条件”的否定
  • 五 从否定致能条件到否定现实事件
  • 结语
  • 论情态与“着”的分化
  • 引言
  • 一 “着”与情态
  • 二 静态持续体与认识情态
  • 三 动态持续体与非认识情态
  • 四 “着”的分化与情态歧义
  • 结语
  • 从古籍丛书看中日典籍交流
  • 黄丕烈题跋所反映的清中期古书价格诸问题探微
  • 一 黄跋与书价问题研究小史
  • 二 黄跋中的书价资料举隅
  • 三 黄跋所揭白银、番钱之比价
  • 四 黄跋价值再评说
  • 类书与汉语词汇史研究
  • 清代私家藏书与学术发展之互动关系
  • 清代学者学术信息获取方式初探——以乾嘉时期为中心
  • 一 通过当面交流获取
  • 二 通过往来函札获取
  • 三 通过撰写序跋获取
  • 四 通过购买、借阅图书获取
  • 五 通过相互赠书获取
  • 六 结语
  • “不听”之“不允许”义的产生方式及成因
  • 引言
  • 《世说新语》斠诂
  • 东汉语料与词汇史研究刍议
  • 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
  • 一 语法方面
  • 二 词汇方面
  • 普通鉴别词的提取及原则——以早期汉译佛经鉴别为中心
  • 一 常用性:量的原则
  • 二 规律性:可以类推的原则
  • 三 联系性:词汇的系统原则
  • 四 时代性:更替的原则
  • 试论唐五代全浊声母的“清化”
  • 于以两母和重纽问题
  • 一 《切韵》时代的重纽
  • 二 《切韵》时代的于、以两母
  • 三 唐五代时的重纽
  • 四 唐五代的于、以两母构成重纽对立
  • 五 余论
  • 中古二等韵介音和《切韵》元音数量
  • 一 问题的提出和新近的研究
  • 二 梵汉译音时加注的反切
  • 三 《切韵》反切
  • 四 韵图
  • 五 有二等介音的《切韵》系统构拟
  • 中古-r-介音消失所引起的连锁变化
  • 一 中古前期的音段和介音
  • 二 介音-ɹ-的失落
  • 三 唇牙喉的腭化
  • 四 腭音舌尖化与知庄组合流
  • 五 普通三等韵的轻唇化
  • 六 喻母合并
  • 七 中古后期的音段和“等”
  • 《切韵》三等韵ABC——三等韵分类及其声、介、韵分布和区别特征拟测
  • 一 《切韵》三等韵的分类
  • 二 重纽
  • 三 反切上字和被切字的类相关
  • 四 结合反切下字看重纽
  • 五 两类三等韵介音
  • 六 《切韵》韵母分类特征
  • 如何位移?——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之演化
  • 缘起
  • 一 研究现状述评
  • 二 调查与描写
  • 三 比较与分析
  • 四 总结与讨论
  • 语言库藏显赫性之历时扩张及其效应——动趋式在汉语史上的发展
  • 一 引言
  • 二 逆序动趋式的句法语义特点
  • 三 语言库藏类型学以及库藏显赫性
  • 四 动趋式作为汉语中的显赫范畴及其历史发展
  • 五 动趋式向逆序动趋式概念域的历时扩张
  • 六 动趋式向静源动趋式概念域的历时扩张
  • 七 动趋式向双路径动趋式概念域的历时扩展
  • 八 总结与讨论
  • 汉语运动事件指向表达的历时演变及相关问题
  • 一 引言
  • 二 汉语指向信息编码的历时演变
  • 三 指向、路径、背景编码语序之演变
  • 四 讨论
  • 汉语史研究的对象和材料问题——兼与刁晏斌先生商榷
  • 一 汉语史研究的对象问题
  • 二 汉语史研究的材料问题
  • 说“日”“月”
  • 一 日
  • 二 月
  • 三 比较
  • “把似/把如”的词义与理据
  • 一 “把似/把如”的词义
  • 二 “把似/把如”的理据
  • 三 余论
  • 说“逸义”
  • 一 须讲求版本
  • 二 须认字辨音
  • 三 忌以偏概全
  • 四 忌随文立义
  • 五 忌滥用对文、异文
  • 试论六朝译经中词义发展演变新趋向
  • 中古佛经借词略说
  • 《大正新修大藏经》平议二题
  • “塌坊”名义考
  • 《朝野佥载》校补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声类》索隐
  • 一 《声类》之流传
  • 二 《声类》之辑本
  • 三 《声类》之内容与性质
  • 四 《声类》之价值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