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1千字
字数
2017-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媒介理论大师麦克卢汉的美学研究新视角。
内容简介
麦克卢汉是20世纪媒介理论大师,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信息”等概念和命题早已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是常常为人忽略的是他同时还是美学大师。我们认为,不仅存在一个“媒介麦克卢汉”,如莱文森说的“数码麦克卢汉”,也有一个“美学麦克卢汉”。而且更重要的是,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方法论是美学研究,如他本人所坦承的,其媒介研究是“应用乔伊斯”。因而理解麦克卢汉,美学便是是绝佳的入口。不过,编辑本论文的目的并非仅仅要恢复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真容,我们更属意在媒介研究中开辟出一种美学研究的路向,同时在美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媒介研究的路向,让媒介研究和美学研究彼此学习、各有增益。论文集的作者均为麦克卢汉研究专家,包括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研究部主任杜南教授、博洛尼亚大学兰贝特教授等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丛书总序
- 理解媒介的延伸
- 五十年以远……
- 麦克卢汉与新媒介之十二特性
- 媒介研究的诗学源泉:一些定量的初步理解
- 一、刺猬诗学(The poetics of the hedgehog)
- 二、媒介研究网络中的文学
- 三、媒介效果
- 后视镜中的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旋涡、螺旋和人文教育
- 一、对麦克卢汉人文背景的重探
- 二、从古典传统到先锋实验
- 三、从温德汉姆·路易斯的旋涡主义到索雷尔·伊特劳格的新达达主义
- 四、文学问题
- 虚拟现实与麦克卢汉“作为艺术形式的世界”
- 感性整体
- 一、同时性关系的统一场
- 二、感性整体
- 三、诗性统一场
- 四、结语:技术审美主义
- 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文学根源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作为人文主义者的麦克卢汉
- 三、媒介研究的文学根源
- 四、拼接:麦克卢汉的诗学表达
- “感知操练”:麦克卢汉的媒介文艺思想
- 一、媒介感知理论与作为“感知操练”的文艺
- 二、“媒介史观”与文艺形态变革
- 三、从“后视镜”到“反环境”:陌生化诗学的新发展
- 艺术感知与技术感知的交合
- 一
- 二
- 三
- 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
- 一、中国文化的听觉传统
- 二、听觉传统作用下中国古代叙事的表述特征
- 三、为“缀段性”结构一辨
- 冷媒介与艺术
- 一、媒介与艺术关系是信息社会的深层课题
- 二、作为媒介技术代表的热媒介及其限定
- 三、冷媒介的独立地位及其最高形态的艺术
- 四、守护虚白:冷媒介艺术的本体境界
- 麦克卢汉“Global Village”概念的四重内涵
- 一、“Global Village”的时空内涵:时空压缩
- 二、“Global Village”的媒介内涵:即时互动
- 三、“Global Village”的思维内涵:整体思维与共时思维
- 四、“Global Village”的美学内涵
- 总结
- 理解“反环境”
- 一、麦克卢汉的“反环境”构想
- 二、“反环境”的三重维度
- 三、“反环境”与“后视镜”、“内爆”的新链接
- 四、“反环境”探索未完待续
- 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
- 一、《娱乐至死》与消费时代的娱乐问题
- 二、当代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娱乐化现象
- 三、消费时代对媒介生态学的人文价值期待
- 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生态学思想
- 一、媒介感知环境的生态互动论
- 二、媒介符号环境的生态循环论
- 三、媒介社会环境的生态整体论
- 《理解媒介》与北美媒介生态学的承传流转
- 一
- 二
- 三
- 理解社交媒介:马歇尔会如何说?
- 一、概述
- 二、马歇尔作为世界历史性人物
- 三、理解社交媒介
- 四、结论
- 理解大数据的温度
- 一、“冷媒介”的清晰度与参与度
- 二、低清晰度和高参与度的大数据媒介
- 三、大数据作为“冷媒介”的本质:人的数据感知
- 媒介、文化、身份
- 一、理解本文之重要的麦克卢汉理论观点
- 二、媒介发展趋势的文化意义
- 技术与感性
- 一、海森伯:技术的经验后果
- 二、海森伯:技术的哲学后果
- 三、麦克卢汉:自然的消逝与统一场的出现
- 四、海森伯:主体统一场抑或客体统一场
- 麦克卢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一、麦克卢汉热的三次高潮
- 二、中国大陆的麦克卢汉研究
- 三、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谱系
- 四、媒介环境学在中国
- 五、海外的纪念热潮
- 六、如何深化麦克卢汉研究
- 七、为传播学的均衡发展和本土化而努力
- 延伸麦克卢汉
- 一、麦克卢汉的美学延伸
-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
- 三、媒介生态学的延伸
- 四、麦克卢汉的文化延伸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