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介绍心理防御机制的经典作品。10种心理防御,带你深入潜意识,成就更强大的自己。

内容简介

一言不合就拉黑;
观点不同就反驳;
遇到冲突就回避……
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约瑟夫·布尔戈依据30余年的从业经验,总结了人们在抵御痛苦情绪时常用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他强调:心理防御是人生体验中不可避免的、必要的部分。在面对困难时,心理防御机制会保护我们并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是当它们变得僵化或根深蒂固时,可能就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限制或扭曲我们的情感,并伤害我们的自尊。

约瑟夫博士在书中将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方法改编为自我探索的指导练习,带你深入探究潜意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你理解心理防御及其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带你认识10种主要防御机制,通过练习识别自己的心理防御;第三部分探讨如何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用更有效的方法应对痛苦情绪。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解心理防御
  • 第1章 我所不了解的自己
  • 第2章 3种常见的心理困扰
  • 第3章 我们的情绪清单
  • 第二部分 识别自己的心理防御
  • 第4章 压抑与否认
  • 第5章 置换与反向形成
  • 第6章 分裂
  • 第7章 理想化
  • 第8章 投射
  • 第9章 控制
  • 第10章 “思考”
  • 第11章 羞耻防御
  • 第三部分 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
  • 第12章 改变始于接纳的心态
  • 第13章 真正的改变源于你做出的选择
  • 第14章 与防御同在但不被其主宰
  • 推荐阅读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9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机制

    之前在知乎上我有看到一个博士生发起的热门提问,他因为论文没完成导致毕业延迟了五六年。可是他万分苦恼的是他自己平时非但没有投入到论文写作中,还整天沉浸在游戏里无法自拔,这种状态让他自己也懊恼不已,却不知该如何走出这种恶性循环。贴子下面很多人附和,说明明有重要的事情要做需要努力,做出的行为与其说是不想努力,不如说是不敢努力。甚至,还有人主动给自己 “挖坑”。而他们在 “挖坑” 的时候心里其实也一直焦虑不安,其实也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唱歌、看剧的行为当中。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其实这些人心里也清楚,自己不过是在 “逃避” 要面对的问题。人生苦短,我们已经习惯了及时行乐。毕竟,直面痛苦总是不愉快的。而这不知不觉间发生的一切,心理学家叫它 “心理防御机制”。用英国心理分析学家唐纳德・梅尔泽的话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那我们能摆脱这些逃避心理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一书的作者约瑟夫・布尔戈认为逃避心理不会仅仅因为我们意识到了,它们就会离开或者消失。因为它们是我们习得的思维习惯,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大脑的神经连接和路径里,就象是我们最常走的那条路上留下的车辙印。当我们行走在崎岖复杂的路上时,通常不自觉地沿着那些车辙走。但这烙印并非真的不能改变,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和不断努力,去形成新的车辙印 (反应路径)。真正而持久的思维改变,始于接受我们不可能得到彻底治愈这个事情。只有当我们充分了解了自己,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障碍以及特有的应对方式后,我们才能开始成长。如此才能发展出更好管理自己情感生活的技巧和能力。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

      那一天我在小区里散步,一个中年男人一手拿手机低头看,一手把着电动车把手,突然向我冲来的时候把我吓了一大跳,结果我被吓一大跳的人只是 “哎呀” 了一声,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他先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你是不是瞎呀…… 巴拉巴拉” 一顿骂把我整蒙了,我一直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神经病,都不敢还嘴落荒而逃。事后反应过来的时候把自己气够呛,什么情况?怎么自己不看路还骂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搜索了一下,才明白这个属于防御过度的一种表现。然后打开了这本书,读完以后发现不止于此,“路怒症”“被扶老人讹人” 等等奇葩又奇怪的现象,居然也是因为防御,而防御行为就是过度自我保护 —— 把自己接受不了的恐惧 / 羞耻感等负面情绪投射出去(归罪),先发制人形成 “我好你坏” 的防御网。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痛苦。一旦防御变得根深蒂固,它们往往会限制我们的生活,阻碍我们的情绪成长。一旦我们不再防御,我们可能需要为失去的时光、错失的机会以及失败的关系而哀伤。放下防御始终与面对痛苦有关。忘了是老子还是哪个哲人说的,存在即是合理。以前就是强行用这句话来面对现实,试图说服自己接纳一切。现在才猛然醒悟,存在即合理的根本是存在是有原因的,因此合理,揭开面纱以后,突然就对那些总是脾气暴躁,死要面子,归罪指责的身边人有了更强的包容心,他们也是被困于其中的。而关系,就是用来承接这些负面情绪的。承接住了,才有机会化解。原来这才是佛家说的慈悲心️同时,还要学会反过来想,这种情绪的反面是什么?🌹《修辞学》(Rhetoric)第二卷里,他告诉我们,我们的基本情绪是由以下 7 组对立的情绪组成的。・愤怒与平静。・憎恨与爱。・恐惧与自信。・羞耻与无耻。・感恩与不感恩。・怜悯(或共情)与愤慨。・嫉妒与竞争。🌹一旦某个无法接受的事实存在,它与我们的希望与信念相悖,我们就会否认它的真实性。🌹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观念,但仍能保持行动的能力。🌹极端的好和坏都是分裂的标志,在重要关系中,从极度积极到极度消极的情绪转变也是如此。🌹理想化地看待一种经历,就是相信这种经历会完全满足我们,或者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试图完全地、一劳永逸地解决内在或外在的复杂问题是理想化的标志。🌹足够成熟的关系中的情感是相互的,双方都依赖彼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也能反过来满足对方的需要。🌹一个人明显的优越感、轻蔑、沾沾自喜,以及傲慢和自鸣得意的态度,通常表明他把羞耻感投射进他人心里了。🌹这个宇宙其实是随机的,痛苦的产生经常是毫无缘由的。🌹深陷基本羞耻感的人,通常会依赖 3 种常见的防御来逃避对羞耻感的痛苦觉知:自恋、指责与轻蔑。🌹羞耻感与指责的结合是非常普遍的。力图表现得完美的人总会因为羞耻感的回归而感到威胁,他们很难接受任何听起来像批评的话语。🌹恶毒的嫉妒可能会伪装成令人腻味、不真诚的赞美,或者伪装成自我贬损的比较,最终让听者感到厌烦。嫉妒的人可能会对自己嫉妒的人进行幽默的、无伤大雅的挖苦。你能发现其中的嫉妒,是因为这些评论虽然是幽默的,但让人觉得扫兴、带有敌意。🌹请记住,每个人都在与情绪带来的痛苦做斗争,每个人都会依赖自己的防御来逃避痛苦,而很少有人有足够的勇气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并挑战那些防御。🌹改变的心态要求我们接纳自己无法摆脱这些情绪的事实,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这些情绪出现的时候学会更好的应对方式。🌹要试着关注并接纳自己 “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努力让自己有 “应该有” 的感受。🌹真正的改变源于你做出的选择🌹改变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真正的成长意味着接纳我们防御不依不饶的本质,接纳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谎。🌹需要爱上练习,爱上刻苦的努力和不断出现的挑战,而不要仅仅把这些当作取得理想结果的手段。改变的过程永无止境。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去正念冥想

        ️“所有心理防御机制在本质上就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对自己撒的谎。” 为什么要逃避痛苦?因为直面痛苦会让我们感到羞耻。这种羞耻通常与我们内心的某种缺损感有关,直面痛苦会唤起我们的不堪经历,会引发我们深深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逃避痛苦能让我们暂时好受一些。用什么样的方式逃避?压抑和否认是最基础的逃避方式 —— 直接把我对痛苦的情绪感知压下去、屏蔽掉,否认自己有这些情绪,压抑自己的痛苦经历,自然也就不容易被意识到痛苦对自己的影响。然而,这种做法只是屏蔽了对痛苦的感知,这些痛苦并没有消失,依旧存在。它们会以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无意识地表露出来。比如:投射、分裂、理想化等。️如何慢慢放下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防御机制,并采用更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面对的现实?可以从恢复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入手。我们的身体感觉会与情绪相挂钩,你在悲伤、愤怒、开心时的身体反应是很不一样的。你对身体的感觉越敏锐,你对情绪的识别也越精确。为什么要识别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反应了你当下的真实需求。比如,愤怒说明你不想要……,高兴说明你想要…… 并且,当你识别出自己的情绪时,你会自然而然与你的情绪保持一定的 “距离”,你能观察自己在这个情绪下做出的反应是什么、用了哪些心理防御机制。这对你后续的改变有很大帮助。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对身体的感知能力?可以尝试正念冥想。

          1
          1
        • 查看全部19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