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1千字
字数
2018-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切近当下的学术热点与人文话题,从大学的视角对诸多文化命题做了独到的思考。
内容简介
大学首先应该被看作一个人文机构,即使是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或技术工程研究,也须在此前提下进行。但人文属性却恰好是今日中国大学所最为匮乏者,结果不但建设广义的“智性社会”遥遥无期,连狭义的“学术社会”也一去难返。只有恢复大学的人文活力,才能提振中国社会的元气。
作者从中西的历史经验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与思考,文字发人深省,同时又很有意趣,是一本文化读本。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统
- 逐人牛后,何若反躬以求
-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 又到“制礼作乐”时
- 生命的感兴
- 诗可以怨
- 创造一个“性善论”的文化环境
- 以直报怨又何妨
- “名分”不是恩德
- 一根艾草的心事
- 庄子能为自由观念做什么贡献
- 虽小道亦可观
- “藏”,不是躲躲藏藏
- 欧阳修怎样排佛
- 君子不站队
- “龙场之悟”悟何事
- 盛世华厦的裂纹
- “一二人之心”为何重要
- 富强之外
- “常识”有弹性
- “没准儿”的常识
- 仙女是用来奖励老实人的吗
- 第二辑 『智性社会』何以可能
- 做学问怎样成为做人的训练
- 先看它的好处
- 理解比怀疑更重要
- 历史研究岂是算账
- 终结“半神话”
- 带着“激情”,后退一步
- 好梦如何成真
- 换一束新的光芒召唤历史
- 真理和谬误比邻而居
- 思想对手怎样成为孪生兄弟
- 互为镜像的对手
- 走出“未来”
- 人权如何可能
- 地方的,也是中国的
- “不发展”的权利
- 薄幸和博爱如何可能共存
- 受苦人的强权
- 永远站在弱者一边
- 你愿意相信哪一个?
- 那道俯视的目光
- 实体书店与我们的公共生活
- 第三辑 大学之道的人文省思
- 从造炸弹到建学界
- 大学的身段
- 花儿与少年
- 被阅读点亮
- 园丁、牧人与工程师
- 让“听不懂”的老师讲下去
- 师范不“师”又如何
- 为未来留种
- 真地读点马克思
- 大学校长该讲什么话
- 不厌其烦地对待无人发现的细节
- 大学、“大人”和“大体”
- 必要的浪费
- 没什么了不起,可是……
- 为台维干杯
- 大学也是失败者的保护力量
- 书斋与课堂,冷暖相通
- 不妨少上课
- 太阳比灯照得远
- 要看鸢飞鱼跃时
- 创造力与真权威
- 虚悬的“逻辑”
- 美与真的通途
- 人人都懂,何以也能伟大
- “敏感精神”与人文学科
- 附录
- 以知识分子的方式维持尊严和理想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致辞
-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年研究生开学典礼的发言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