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超时加班、职场霸凌、精神抑郁;“逃避”并不可耻,人生只有一次。

内容简介

“过劳死”一词发源于日语,最早从1980年代开始就广为流传。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但今天的日本依然有很多人被繁重的工作夺去性命。

工作太辛苦的话可以休假,也可以辞职。刚开始工作身心状态良好的时候,你是可以看到这些选项的。然而,做出决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失去收入来源、不想让父母担心、没找到下一份工作,各种各样的理由会让你忍气吞声地干下去,于是过劳,视野越来越狭窄,不知不觉就窄到让人忘记了还有继续工作以外的选项。结果,没办法逃离现在的生活,会被“死了就舒坦了”这样的想法困住,让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在你想着“哎呀,总能挺过去吧”的时候,不幸可能就在明天突然降临。

日本社会不喜欢逃避,嫌弃做事半途而废。我们从小时候起,就会不断听到大人说“坚持下去就有价值”“现在不能坚持,未来人生路上也会受尽挫折”之类的话。然而时至今日,我完全赞同“逃避”。不论在学校还是公司,遇到痛苦的事就放弃吧。虽说忍耐下去可能会有所收获,但也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人生只有一次,放弃逃避,忍气吞声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本书是作者在《朝日新闻》刊登的过劳死案例特集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1个案例,深度采访了这11个丧亲家庭,揭露了日本职场过劳死问题的真实情况。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人究竟带着怎样的心情在卖力干活?他们最后是如何苦苦挣扎的呢?被抛下的家人又会在怎样的阴影中度过余生呢?为何现在社会的过劳死、猝死现象越来越多?作者从医疗、法律概念、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案例讲述和现象分析,为世人贡献了这本还原痛心真相的纪实文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我的梦想
  • 第一章 抛下幼子离世的市政府职员
  • 前往纪伊国
  • 温柔的爸爸
  • 与个性不合的工作
  • 申告书中坦白:非常痛苦
  • 最后的纸牌游戏
  • “不能休息呀”
  • 终究越过了“界限”
  • 纪见岭
  • 组织机构的“马虎”带来了过重的负担?
  • 对他说“不能去上班呀”
  • 震动全国的《我的梦想》
  • 第二章 牛排店员工饱受上司的暴力折磨
  • 打烊后的深夜时分……
  • 极端的长时间工作
  • 自我了断的真实原因是?
  • 同事所见证的暴言和暴行
  • 心地善良的青年
  • 父亲的悔意
  • 母亲未了的心愿
  • 审判
  • 若是有爱……
  • 不成熟且没有常识的“上司”
  • 判决
  • 进入刑事诉讼阶段
  • 专栏一 “累得要死不如直接辞职”
  • 第三章 公共广播机构年轻女记者的过劳死
  • 向日葵一般的人
  • 大型选举接连不断、工作繁重的夏天
  • 生日邮件透露出的求救信号
  • 身处异国收到女儿的讣告
  • 繁重工作的结果
  • 松懈的工作时间管理
  • 在职场也被孤立?
  • 为女儿的繁重工作感到担忧
  • 4年后公布事实的背后
  • 父母的苦恼
  • NHK把内部人员的过劳死忘得一干二净?
  • 暴露出的沟通不足
  • NHK会有所改变吗?
  • 第四章 热血教师倒下了
  • 扫墓
  • 从修学旅行回家后……
  • “别认输啊义男”
  • “正义的英雄”
  • 终年无休的繁重工作
  • 中学老师有六成达到过劳死红线
  • 10年后
  • 拯救家人的是……
  • “斗志”
  • 专栏二 检查一下工作时间
  • 第五章 超市员工义务加班后迎来过劳死
  • 脑梗塞
  • 海风吹拂的小镇
  • 看不见的工作时间
  • 疑惑渐深
  • 为何要义务加班?
  • 另一起案件
  • 提诉
  • 专栏三 工会的作用
  • 第六章 24岁新进员工的“过劳事故死亡”
  • 事故现场
  • 接二连三的深夜工作
  • 事故可以避免?
  • 太想成为正式员工了
  • 母亲的愤怒
  • 审判
  • 法庭上的见闻
  • 和解
  • 新的战斗
  • 第七章 一直夜班出勤的录像带出租店员工,离职半年后过劳死
  • 坚持站在最高法院前的父亲
  • 集双亲之爱于一身
  • 因勤奋努力而加班
  • 离职后身体健康也没恢复
  • 低鸣惊叫
  • 审判
  • 过劳死也会发生在辞职后
  • 15年苦战的结果
  • 守护父母的观音像
  • 专栏四 在夜班中求生
  • 第八章 被心理疾病击垮的“小镇邮递员”
  • 满怀忧虑的早晨
  • 埼玉新都心
  • 自毁式销售
  • 工作调动拨乱命运
  • 令人焦头烂额的话
  • 抑郁症
  • 妻子的思念
  • 未能实现的岗位调动
  • 然后迈向和解
  • 专栏五 预防因心理问题产生的自杀现象
  • 第九章 “零元加班费”将家装推销员逼入绝境
  • 来自读者的邮件
  • 突然的自杀
  • 公司经营困难
  • 家装推销
  • “零元加班费”的冲击
  • 高达数百万日元的债务
  • 即使工作,即使工作也……
  • 不合理的薪资制度
  • 固定加班津贴
  • 没有加班费的工作方式
  • 工伤认定失败
  • 要是我更强大一些的话……
  • 专栏六 如果有人对你说“我想死”
  • 第十章 互相支持的丧亲家庭
  • 互相交流的空间
  • 生前是汽车修理工的儿子
  • 一段视频
  • 一路支持的“前辈”
  • 在当地组建家族协会
  • 遗属们的25年
  • 无法治愈的悲伤之中
  • 第十一章 上司的训斥深深伤害了县政公务员的心
  • 抛下怀有身孕的妻子
  • 妻子的笔记
  • 内部调查揭露的真相
  • 密室状态的职场
  • 伤心难安的遗属
  • “加害者”的理由
  • 没有“恶人”的可怕
  • 遗书
  • 专栏七 职权霸凌的对策:受害者与加害者都需要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上班还是死亡?

    内卷成为网络热词,虽一步步脱离其原意,却在不断的引用中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当竞争激烈之时,大家会不自觉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变成彼此的常规操作,过劳死的频发也是意料之中。《过劳死》以记者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多起发生在日本的过劳死个案,通过细致深入地报道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其所造成的巨大危害。这不只是某些个体的不幸,更是全社会都需要高度重视的事实。1. 为钱舍命通常人们看到过劳死的新闻多半会想又是一个要钱不要命的,然后提醒自己小命要紧。作为一条新闻,其能发挥的作用也就这样了。随着热度的减退,很快就被人们抛之脑后。本书中第一个案例中浩先生的故事就颠覆了我们过往的认知,身为公务员的他,在升迁到新岗位之后,面对市政府里的诸多待办事宜不得不舍弃掉私人时间,透支身体,最终成为一个过劳死的病例。跟随着作者的步伐,当调查深入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位温柔的丈夫和好父亲,虽然以勤快的形象示人,他也深陷 “不想上班又不得不上” 的怪圈里。更为可怕的是接踵而来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完全不顾病体而让自身情况雪上加霜。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可以预见的。毕竟精力再旺盛的人也有油尽灯枯的那一天。心里想着没做完的工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远离家人,只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从此彻底远离了亲爱的家人。他的教训是惨痛的,可这并不是个例。心地善良的似乎更容易成为过劳死的宠儿,紧接着上场的牛排店员工就是如此。这些人并不是为了所谓的金钱,更多是受到责任感以及其他因素的驱使,以至于酿成悲剧,给亲人留下难以言说的痛苦。2. 踩下刹车以往的职场畅销书还会教人们怎么样变得不可被取代,现代却很少被人提及。相比之下,大家都意识到,每个人是一颗螺丝刀,随时都可以被替代。甭管你认为自己有多么稀缺,也别以为自己位高权重就可以高枕无忧。随着 AI 的爆发,一大批人更是在突然之间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再加上现实中的经济不景气等众多的影响,大家似乎都会主动切换到拼命模式。杀红了眼之后很难做到冷静思考。书中对于过劳死的一个建议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踩下刹车,能辞职就辞职,暂时不能也应当让自己休息一下。可若结合以上所言,这美好的愿望恐怕又会落空。我欣赏作者对问题的重视以及提出相关建议的善意,但对其实际效果持怀疑态度。3. 热血变冷本书可以说是对现实中诸多过劳死案例做的一个切片,本文又是在此基础上做的切片。尽管如此,仍想大胆猜测一下,现实中更容易出现过劳死的恐怕是那些我们认为积极向上的热血青年。就像书中提到的教师和记者,说是单位里的中流砥柱一点都不夸张,可在表彰和奖励的背后却是对于个人健康和生命的一再透支,从而在突然之间为脆弱的生命永久画上了句号。爱拼才会赢,可很多事情光靠努力是不行的,工作尤其是这样。有趣的是很多人就喜欢用加班等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令人瞠目的工作时长虽在短期内可能效果显著,却常常是遗患无穷。曾经的热血青年转瞬间就会成为一具冷冰冰的尸体。4. 表象之下对于过劳死,大多数人往往以工作时间来作为衡量标准,可虽说有的人远离高压红线并不代表就可以逃过此劫。即便是像作者这样的,也难说就可以幸免于难。我们需要透过工作时长这个表象看到问题更为本质的一面,那就是为了工作牺牲掉自己的生活以及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后得不偿失。当然其中的具体情况相对复杂,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后又有些差异,但依然可以参考书中的案例来尝试对自身做出调整和改变。我们望向书中人,看似遥远,但却随时会成为我们的明天。这个未来对于当下不少人来说只是时间早晚的事,特别是那些意识不到和难以逃离的。5. 防胜于治作者想借助书中的真人真事来让读者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过劳死造成的严重后果,其效果还算不错。依我来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理才是重点。书中作者也结合其中的案例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应该是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实操效果仍有待验证。实事求是地讲,如此体量的书,如此宏大的社会话题,其所能做到的实在有限。过劳死进入众人视野,想要解决就需要结合多方力量。比如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企事业单位等雇佣方,否则卑微的打工人依然没啥话语权,更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明知可能会过劳死,有些时候你还得干,说不定还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自己不是下一个。6. 写在最后这份工值得你拿命换么?打开这本书,看着书中的人物,脑海中不时会出现出这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思考过,书中的人也曾想过,但结果未必总是让人满意。新闻让我们了解过劳死,可真正解决还要依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作为个体,尽可能不让自己陷入到这种危险的境地,随时做好撤离的准备。若依靠自身难以解决,就应该学着向外界求助。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重视,不光是出于作为一个人的朴素情感,更是因为它和我们息息相关。就拿本书所说的过劳死,听起来很远,但随时可能出现在你我的生活中。当然最好希望它永远远离我们,可现实情况似乎越来越不容我们乐观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后无言,内容是不错的,想了解过劳伤害的话,值得看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的作者牧内昇平,毕业于东京大学教育学系,曾就职于日本《朝日新闻》,负责电机、IT 行业、财务的新闻报道。他在书的前言中坦言,自己起初对过劳死只有泛泛的了解,仅知道日本每年有超过 100 人因脑部或心脏疾病导致过劳死。他开始对这个话题有兴趣和有感受是在他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他意识到 “过劳死” 并不是一件离他很远的事情。他由此采访了 50 多位过劳死遗属,以及一批专家学者,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本书。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