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上班还是死亡?
内卷成为网络热词,虽一步步脱离其原意,却在不断的引用中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当竞争激烈之时,大家会不自觉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变成彼此的常规操作,过劳死的频发也是意料之中。《过劳死》以记者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多起发生在日本的过劳死个案,通过细致深入地报道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其所造成的巨大危害。这不只是某些个体的不幸,更是全社会都需要高度重视的事实。1. 为钱舍命通常人们看到过劳死的新闻多半会想又是一个要钱不要命的,然后提醒自己小命要紧。作为一条新闻,其能发挥的作用也就这样了。随着热度的减退,很快就被人们抛之脑后。本书中第一个案例中浩先生的故事就颠覆了我们过往的认知,身为公务员的他,在升迁到新岗位之后,面对市政府里的诸多待办事宜不得不舍弃掉私人时间,透支身体,最终成为一个过劳死的病例。跟随着作者的步伐,当调查深入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位温柔的丈夫和好父亲,虽然以勤快的形象示人,他也深陷 “不想上班又不得不上” 的怪圈里。更为可怕的是接踵而来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完全不顾病体而让自身情况雪上加霜。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可以预见的。毕竟精力再旺盛的人也有油尽灯枯的那一天。心里想着没做完的工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远离家人,只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从此彻底远离了亲爱的家人。他的教训是惨痛的,可这并不是个例。心地善良的似乎更容易成为过劳死的宠儿,紧接着上场的牛排店员工就是如此。这些人并不是为了所谓的金钱,更多是受到责任感以及其他因素的驱使,以至于酿成悲剧,给亲人留下难以言说的痛苦。2. 踩下刹车以往的职场畅销书还会教人们怎么样变得不可被取代,现代却很少被人提及。相比之下,大家都意识到,每个人是一颗螺丝刀,随时都可以被替代。甭管你认为自己有多么稀缺,也别以为自己位高权重就可以高枕无忧。随着 AI 的爆发,一大批人更是在突然之间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再加上现实中的经济不景气等众多的影响,大家似乎都会主动切换到拼命模式。杀红了眼之后很难做到冷静思考。书中对于过劳死的一个建议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踩下刹车,能辞职就辞职,暂时不能也应当让自己休息一下。可若结合以上所言,这美好的愿望恐怕又会落空。我欣赏作者对问题的重视以及提出相关建议的善意,但对其实际效果持怀疑态度。3. 热血变冷本书可以说是对现实中诸多过劳死案例做的一个切片,本文又是在此基础上做的切片。尽管如此,仍想大胆猜测一下,现实中更容易出现过劳死的恐怕是那些我们认为积极向上的热血青年。就像书中提到的教师和记者,说是单位里的中流砥柱一点都不夸张,可在表彰和奖励的背后却是对于个人健康和生命的一再透支,从而在突然之间为脆弱的生命永久画上了句号。爱拼才会赢,可很多事情光靠努力是不行的,工作尤其是这样。有趣的是很多人就喜欢用加班等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令人瞠目的工作时长虽在短期内可能效果显著,却常常是遗患无穷。曾经的热血青年转瞬间就会成为一具冷冰冰的尸体。4. 表象之下对于过劳死,大多数人往往以工作时间来作为衡量标准,可虽说有的人远离高压红线并不代表就可以逃过此劫。即便是像作者这样的,也难说就可以幸免于难。我们需要透过工作时长这个表象看到问题更为本质的一面,那就是为了工作牺牲掉自己的生活以及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后得不偿失。当然其中的具体情况相对复杂,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后又有些差异,但依然可以参考书中的案例来尝试对自身做出调整和改变。我们望向书中人,看似遥远,但却随时会成为我们的明天。这个未来对于当下不少人来说只是时间早晚的事,特别是那些意识不到和难以逃离的。5. 防胜于治作者想借助书中的真人真事来让读者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过劳死造成的严重后果,其效果还算不错。依我来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理才是重点。书中作者也结合其中的案例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应该是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实操效果仍有待验证。实事求是地讲,如此体量的书,如此宏大的社会话题,其所能做到的实在有限。过劳死进入众人视野,想要解决就需要结合多方力量。比如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企事业单位等雇佣方,否则卑微的打工人依然没啥话语权,更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明知可能会过劳死,有些时候你还得干,说不定还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自己不是下一个。6. 写在最后这份工值得你拿命换么?打开这本书,看着书中的人物,脑海中不时会出现出这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思考过,书中的人也曾想过,但结果未必总是让人满意。新闻让我们了解过劳死,可真正解决还要依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作为个体,尽可能不让自己陷入到这种危险的境地,随时做好撤离的准备。若依靠自身难以解决,就应该学着向外界求助。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重视,不光是出于作为一个人的朴素情感,更是因为它和我们息息相关。就拿本书所说的过劳死,听起来很远,但随时可能出现在你我的生活中。当然最好希望它永远远离我们,可现实情况似乎越来越不容我们乐观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