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上班还是死亡?

    内卷成为网络热词,虽一步步脱离其原意,却在不断的引用中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当竞争激烈之时,大家会不自觉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变成彼此的常规操作,过劳死的频发也是意料之中。《过劳死》以记者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多起发生在日本的过劳死个案,通过细致深入地报道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其所造成的巨大危害。这不只是某些个体的不幸,更是全社会都需要高度重视的事实。1. 为钱舍命通常人们看到过劳死的新闻多半会想又是一个要钱不要命的,然后提醒自己小命要紧。作为一条新闻,其能发挥的作用也就这样了。随着热度的减退,很快就被人们抛之脑后。本书中第一个案例中浩先生的故事就颠覆了我们过往的认知,身为公务员的他,在升迁到新岗位之后,面对市政府里的诸多待办事宜不得不舍弃掉私人时间,透支身体,最终成为一个过劳死的病例。跟随着作者的步伐,当调查深入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位温柔的丈夫和好父亲,虽然以勤快的形象示人,他也深陷 “不想上班又不得不上” 的怪圈里。更为可怕的是接踵而来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完全不顾病体而让自身情况雪上加霜。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可以预见的。毕竟精力再旺盛的人也有油尽灯枯的那一天。心里想着没做完的工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远离家人,只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从此彻底远离了亲爱的家人。他的教训是惨痛的,可这并不是个例。心地善良的似乎更容易成为过劳死的宠儿,紧接着上场的牛排店员工就是如此。这些人并不是为了所谓的金钱,更多是受到责任感以及其他因素的驱使,以至于酿成悲剧,给亲人留下难以言说的痛苦。2. 踩下刹车以往的职场畅销书还会教人们怎么样变得不可被取代,现代却很少被人提及。相比之下,大家都意识到,每个人是一颗螺丝刀,随时都可以被替代。甭管你认为自己有多么稀缺,也别以为自己位高权重就可以高枕无忧。随着 AI 的爆发,一大批人更是在突然之间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再加上现实中的经济不景气等众多的影响,大家似乎都会主动切换到拼命模式。杀红了眼之后很难做到冷静思考。书中对于过劳死的一个建议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踩下刹车,能辞职就辞职,暂时不能也应当让自己休息一下。可若结合以上所言,这美好的愿望恐怕又会落空。我欣赏作者对问题的重视以及提出相关建议的善意,但对其实际效果持怀疑态度。3. 热血变冷本书可以说是对现实中诸多过劳死案例做的一个切片,本文又是在此基础上做的切片。尽管如此,仍想大胆猜测一下,现实中更容易出现过劳死的恐怕是那些我们认为积极向上的热血青年。就像书中提到的教师和记者,说是单位里的中流砥柱一点都不夸张,可在表彰和奖励的背后却是对于个人健康和生命的一再透支,从而在突然之间为脆弱的生命永久画上了句号。爱拼才会赢,可很多事情光靠努力是不行的,工作尤其是这样。有趣的是很多人就喜欢用加班等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令人瞠目的工作时长虽在短期内可能效果显著,却常常是遗患无穷。曾经的热血青年转瞬间就会成为一具冷冰冰的尸体。4. 表象之下对于过劳死,大多数人往往以工作时间来作为衡量标准,可虽说有的人远离高压红线并不代表就可以逃过此劫。即便是像作者这样的,也难说就可以幸免于难。我们需要透过工作时长这个表象看到问题更为本质的一面,那就是为了工作牺牲掉自己的生活以及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后得不偿失。当然其中的具体情况相对复杂,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后又有些差异,但依然可以参考书中的案例来尝试对自身做出调整和改变。我们望向书中人,看似遥远,但却随时会成为我们的明天。这个未来对于当下不少人来说只是时间早晚的事,特别是那些意识不到和难以逃离的。5. 防胜于治作者想借助书中的真人真事来让读者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过劳死造成的严重后果,其效果还算不错。依我来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理才是重点。书中作者也结合其中的案例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应该是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实操效果仍有待验证。实事求是地讲,如此体量的书,如此宏大的社会话题,其所能做到的实在有限。过劳死进入众人视野,想要解决就需要结合多方力量。比如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企事业单位等雇佣方,否则卑微的打工人依然没啥话语权,更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明知可能会过劳死,有些时候你还得干,说不定还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自己不是下一个。6. 写在最后这份工值得你拿命换么?打开这本书,看着书中的人物,脑海中不时会出现出这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思考过,书中的人也曾想过,但结果未必总是让人满意。新闻让我们了解过劳死,可真正解决还要依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作为个体,尽可能不让自己陷入到这种危险的境地,随时做好撤离的准备。若依靠自身难以解决,就应该学着向外界求助。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重视,不光是出于作为一个人的朴素情感,更是因为它和我们息息相关。就拿本书所说的过劳死,听起来很远,但随时可能出现在你我的生活中。当然最好希望它永远远离我们,可现实情况似乎越来越不容我们乐观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过劳死的问题的多个面向,它涉及工作中极端的工作时长、不合理的工作安排,以及容易被忽视的职权霸凌等。牧内昇平还提醒,过劳死不仅只发生在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之外,由过劳引发的意外事故死亡,以及离职之后由无法恢复的身体受损引发的死亡等,都属于过劳死的范畴,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后无言,内容是不错的,想了解过劳伤害的话,值得看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的作者牧内昇平,毕业于东京大学教育学系,曾就职于日本《朝日新闻》,负责电机、IT 行业、财务的新闻报道。他在书的前言中坦言,自己起初对过劳死只有泛泛的了解,仅知道日本每年有超过 100 人因脑部或心脏疾病导致过劳死。他开始对这个话题有兴趣和有感受是在他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他意识到 “过劳死” 并不是一件离他很远的事情。他由此采访了 50 多位过劳死遗属,以及一批专家学者,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怜的被工作杀死的人

            我的梦想长大以后我想成为博士然后制造一台时光机就像《哆啦 A 梦》故事里那样 我就能乘坐时光机回到那一天回到父亲死前的那一天然后对他说 “不能去上班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就在你我之间

              “当你失去爱人,你就失去了本应与之生活的现在;当你失去父母,你就失去了过去;当你失去朋友,你就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当父母失去孩子,他们就失去了人生的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引人深思

                现在这个焦虑的社会,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身体重要?没有工作的支持如何支持生活的继续?与现在的躺平对比,是否努力还是应该鼓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稍微有点拖沓啰嗦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实例子,过劳而不及

                    值得对当前的我们敲响警钟,无论多么内卷,生活总能活,质量如何,取决于你的心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过劳死》之前应该是在听书中听过这本书,不过现在读起来还是比较震撼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数不清的压力。正是努力奔跑时,可是就突然戛然而止了。真的是工作比生命还重要?分析一下死因,很多的人选择自杀,其实他们应该是患有抑郁症,再加上日本本身有很深的耻感文化,更加加速了这些看不到希望人的死亡。有些时候发发呆,看一看铺满天的晚霞,也许就不会走向这一步。只是有些时候。就怕他们顾不上。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