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6.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28千字
字数
2023-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新展现宋代历史全貌,重新认识宋朝历史地位。
内容简介
李华瑞教授近年来提出“宋型国家”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书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论述。
作为一部全新的宋代历史著作,本书是作者几十年宋史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既可供专业读者参考,又可供历史爱好者品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从秦汉以降至晚清中国历史看“宋型国家”的特点
- 二、从10—13世纪中国历史看宋朝历史的特点
- 三、20世纪初以来国内宋史研究议题的变化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一章 北宋前期政治
- 引言:天水朝的来历
- 一、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北宋的建立
- 二、“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 三、北宋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 四、“斧声烛影”与“金匮之盟”
- 五、内外政策的转变与打破文武平衡的既定方针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二章 真宗、仁宗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庆历新政
- 一、保守政风的形成与对外政策
- 二、社会矛盾的发展
-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 四、南方士大夫的崛起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三章 王安石变法
- 引子
- 一、变法前的王安石
- 二、新法的主要内容
- 三、法先王之政与“摧抑兼并,均济贫乏”
- 四、“异论相搅”与元□更化
- 五、王安石变法的效果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四章 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
- 一、宋学的勃兴与发展
- 二、文学、艺术、史学的发展高潮迭起
- 三、沈括《梦溪笔谈》与变革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 四、文化高涨的原因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五章 北宋后期的社会改革及其灭亡
- 一、绍圣绍述与新法的沿革
- 二、崇宁党禁与教育改革
- 三、北宋的灭亡
- 四、士大夫集团的分裂与理想光环下的现实悲剧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六章 偏安江左的南宋政治
- 一、南宋建立与宋高宗对金屈辱苟安的政治路线
- 二、南宋初防御性军政体制的确立
- 三、关于南宋史研究中的岳飞抗金问题
- 四、孝宗、宁宗为恢复中原的改革活动
- 五、权相政治与南宋的灭亡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七章 南宋社会的历史性转折
- 一、两宋之际的北方移民与南方经济、文化重心的确立
- 二、文化思想内倾及其社会原因
- 三、法祖宗与南宋中后期社会的保守倾向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八章 宋朝的“内忧”与社会保障
- 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防范
- 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和措施
- 四、社会保障与农民起义规模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九章 宋朝的积弱国势与对外战争
- 一、守内虚外:宋朝消极防御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二、崇文抑武国策与宋代统治集团尚武精神的丧失
- 三、宋朝与辽西夏金蒙元的攻防战
- 四、宋与辽西夏金元攻防战优劣析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十章 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及其区域特色
- 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
- 二、农业经济制度
- 三、手工业生产的分工特色、技术进步、生产规模 及其工匠身份的变化
- 四、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十一章 宋朝的商贸与城市
- 一、商品流通与贸易
- 二、商业管理与政策
- 三、城镇的发展与城市居民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十二章 宋朝国家的货币与资本
- 一、宋朝金银的货币功能与地位
- 二、北宋的货币流通
- 三、纸币的诞生
- 四、南宋的货币流通
- 五、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 六、地主、官僚、商人三位一体的形成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十三章 宋朝的财计与民生
- 一、兵制变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 二、财产税成为宋朝赋役的主要标准
- 三、宋朝财政的窘迫与征敛
- 四、宋朝赋役与社会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十四章 宋朝的宗教及民间信仰
- 一、宋代对佛道的政策
- 二、对佛道的管控
- 三、佛道的世俗化及其影响
- 四、民间大众信仰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第十五章 宋朝的妇女与社会
- 一、婚姻关系的变化
- 二、妇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 三、理学与妇女
- 四、缠足民俗的演进
- 五、宋朝妇女的社会地位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尾论
- 一、□山涯之后宋朝历史书写的演变
- 二、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宋朝国家文明
- 三、宋朝国家文明的高度
-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