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大师》《布鲁克林》作者科尔姆·托宾全新长篇力作,还原一个充满欲望和秘密的托马斯·曼。

内容简介

《魔术师》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边远小城吕贝克拉开帷幕,男孩托马斯·曼在那里成长,父亲保守,受礼教约束,母亲来自巴西,迷人而难以捉摸。年轻的曼向父亲隐瞒了他的艺术抱负,向所有人隐瞒了他的性取向。他被慕尼黑最富有、最有教养的犹太家庭吸引,娶了这家的女儿卡提娅,生了六个孩子。

在意大利度假时,曼对在海滩上遇见的一个男孩产生渴望,并写下《死于威尼斯》的故事。陪卡提娅在瑞士疗养时,他又迷惑于使人无法离开的高山氛围,写下《魔山》。他成为当时最成功的小说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反复期待他的政治表态。他逃离德国,前往瑞士、法国,再到达美国。他的漂泊最后结束于苏黎世以南的基尔希贝格。

本书是一部史诗般的家庭传奇,背景跨越半个世纪,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托宾精心打造了一个复杂但富有同情心的作家形象,他一生都在与自己内心的欲望、家庭和他们所经历的动荡时代斗争。

目录

  • 版权信息
  • 重要人物表
  • 第一章 吕贝克,一八九一年
  • 第二章 吕贝克,一八九二年
  • 第三章 慕尼黑,一八九三年
  • 第四章 慕尼黑,一九〇五年
  • 第五章 威尼斯,一九一一年
  • 第六章 慕尼黑,一九一四年
  • 第七章 慕尼黑,一九二二年
  • 第八章 卢加诺,一九三三年
  • 第九章 屈斯纳赫特,一九三四年
  • 第十章 新泽西,一九三八年
  • 第十一章 瑞典,一九三九年
  • 第十二章 普林斯顿,一九四〇年
  • 第十三章 太平洋帕利塞德,一九四一年
  • 第十四章 华盛顿,一九四二年
  • 第十五章 洛杉矶,一九四五年
  • 第十六章 洛杉矶,一九四八年
  • 第十七章 斯德哥尔摩,一九四九年
  • 第十八章 洛杉矶,一九五〇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托宾的写法确实独有特色

    这是一本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一生和家族史的故事。内容虽非宏大,但 “还原一个充满欲望和秘密的托马斯・曼。” 关于 “还原” 二字,不禁要问 “这本书中关于托马斯曼那些隐秘的部分,是否真实,如果是真实的,那在此基础上有没有美化或者淡化的部分,他个人倾向于不将小说完全代入真实的托马斯・曼本人?” 书中普世地写了托马斯・曼是半隐秘的同性恋者,包括少年时他对亲哥哥的一瞬间醍醐灌顶般的好感,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他是喜欢同性的,他会被同性的美姿仪所吸引。成年后,托马斯的生命中有三个克劳斯:婚前他被妻子的哥哥克劳斯再次隐秘的吸引;婚后托马斯・曼的其中一个儿子亦取名克劳斯(关于这个克劳斯,书中的情节是托马斯在日记中剖白,某个瞬间他也会被亲生儿子克劳斯的容貌所吸引);第三个克劳斯是他度假时遇到的克劳斯・霍伊泽尔,当时的托马斯・曼是功成名就的年老的著名大作家,克劳斯是十七、八岁的仰慕他的文学美少年。克劳斯的画家父亲与托马斯曼一家相谈甚欢,在自己离开度假地之后,放心的允许克劳斯去往托马斯・曼家做客。就是这段陪伴的日子,托马斯・曼隐秘而克制的喜欢着美少年克劳斯,克劳斯心亦有知。但两人都没点破这种心知肚明的心思。在克劳斯离开托马斯曼家之前,他们发生了一个浅尝辄止的吻,“托马斯起身走到书架旁。他还没来得及定下心来倾听克劳斯的呼吸声,克劳斯已经快步走过来,一把抓住托马斯的双手,握了一会儿,然后让他转过身,他们面对彼此,亲吻起来。” 这是一种 “审美上的冲动”,也是一种 “生理上的冲动”、“心理上的冲动”、“精神上的冲动”,托马斯・曼确实是有着伴随性吸引力的冲动。可能世俗的思辨就在于托马斯和克劳斯存在 35 岁的年龄差,52 岁的托马斯看待 17 岁的克劳斯的美,“应当” 与看待一盆美丽的花花草草也无甚区别,人怎么能对一盆美丽的植物产生欲望?这是个伦理心理学问题。撇开究竟是审美冲动还是生理冲动的二分论,“人总是喜欢美好的事物,年轻更美好,这一点可以说是人性的本质了。” 二是《魔术师》文学虚构的程度问题,托马斯・曼本人那本传记中,他太克制了,或者说他把他没实现的爱情全扑到文学里面了,并没有展现出第三者视角的 “真实的托马斯・曼”。或许更合适的对比,是小说和作者托宾自己,托宾借来托马斯・曼的皮囊,写着他对于同性爱情的想法。托宾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大师对另一个大师的致敬,莫如说是一个公开出柜的同志作家对另一个隐忍克制一生的同志作家的文学上的情书。书中常有类似 “网文爽感” 的东西,深入想想,还是他小说中有很细腻的情节,那种灵光一闪的东西很有灵气,在文学的浑厚中有真实到叫人发颤的小细节。例如,托马斯与美少年克劳斯初相遇时,托马斯一直隐蔽的看海滩上的克劳斯。接下来克劳斯和同伴去海里嬉戏,跑远了,托马斯曼收回目光、低头看书。不久之后,托马斯的妻子用只有他夫妻二人能听到的声音说了句 “他回来了”,托马斯抬头看远处,是美少年克劳斯重新出现在沙滩上,他回头看身边的妻子,妻子低着头,没再有任何表示。妻子是知道托马斯的同性倾向的,但托马斯在婚后认真对待自己的婚姻,不曾出轨。现实中的托马斯・曼笔下与自己相守了 50 年的妻子是 —— 希望 “只要人们还在纪念我,也缅怀她”;而卡蒂娅则将对丈夫的守护,一直延续到了她的生命尽头。托马斯曼死后,卡蒂娅也确实维护了他一辈子,那么这种错位之下的情感就很抓人(更何况曼氏二代们更为喧哗的人生八卦了)。这种错位,是时代造成的错位,一个同性恋在世俗规则之下娶了妻,爱护妻子,妻子知晓丈夫的性向,选择与他同行同命,这种温柔,在苦难中显得格外动人。何况,这本书是大乱之世下,最 “微不足道” 的所谓 “求而不得的爱情。” 托宾太会写了,虽然本书中是个充满欲望和秘密的托马斯・曼,但书里的托马斯和书外的托宾都一样温柔且克制。曼氏家族的故事也足够精彩。托宾的书也一如既往地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托马斯・曼的传记体小说,通过虚构与史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复杂的一生及其所处的动荡时代。
      托马斯・曼最有名的书即是《魔山》了。我没看过《魔山》,这本传记中也没有过多的阐释,有些可惜。
      托马斯・曼常将身边的人成为他的素材,他创作本质是将生活转化为幻象,这或许就是魔术师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饥似渴地读完 “布登勃洛克一家” 认识了会讲故事的托马斯曼,然后后知后觉一口气读完这个德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成名作 “魔山” 再到早起作品 “殿下” 仍然意犹未尽,一键搜索阅读了托马斯曼和黑塞书信文集,仍意犹未尽,于是找来科尔姆托宾为托马斯曼写的传记 “魔术师”,得以窥探大师的璀璨生平,为其写出如此令人着迷的作品找到依据。 作为世界大战期间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唯二德裔伟人托马斯曼那立体丰满的人性魅力与他在文学上的地位一样令人着迷。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