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托宾的写法确实独有特色
这是一本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一生和家族史的故事。内容虽非宏大,但 “还原一个充满欲望和秘密的托马斯・曼。” 关于 “还原” 二字,不禁要问 “这本书中关于托马斯曼那些隐秘的部分,是否真实,如果是真实的,那在此基础上有没有美化或者淡化的部分,他个人倾向于不将小说完全代入真实的托马斯・曼本人?” 书中普世地写了托马斯・曼是半隐秘的同性恋者,包括少年时他对亲哥哥的一瞬间醍醐灌顶般的好感,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他是喜欢同性的,他会被同性的美姿仪所吸引。成年后,托马斯的生命中有三个克劳斯:婚前他被妻子的哥哥克劳斯再次隐秘的吸引;婚后托马斯・曼的其中一个儿子亦取名克劳斯(关于这个克劳斯,书中的情节是托马斯在日记中剖白,某个瞬间他也会被亲生儿子克劳斯的容貌所吸引);第三个克劳斯是他度假时遇到的克劳斯・霍伊泽尔,当时的托马斯・曼是功成名就的年老的著名大作家,克劳斯是十七、八岁的仰慕他的文学美少年。克劳斯的画家父亲与托马斯曼一家相谈甚欢,在自己离开度假地之后,放心的允许克劳斯去往托马斯・曼家做客。就是这段陪伴的日子,托马斯・曼隐秘而克制的喜欢着美少年克劳斯,克劳斯心亦有知。但两人都没点破这种心知肚明的心思。在克劳斯离开托马斯曼家之前,他们发生了一个浅尝辄止的吻,“托马斯起身走到书架旁。他还没来得及定下心来倾听克劳斯的呼吸声,克劳斯已经快步走过来,一把抓住托马斯的双手,握了一会儿,然后让他转过身,他们面对彼此,亲吻起来。” 这是一种 “审美上的冲动”,也是一种 “生理上的冲动”、“心理上的冲动”、“精神上的冲动”,托马斯・曼确实是有着伴随性吸引力的冲动。可能世俗的思辨就在于托马斯和克劳斯存在 35 岁的年龄差,52 岁的托马斯看待 17 岁的克劳斯的美,“应当” 与看待一盆美丽的花花草草也无甚区别,人怎么能对一盆美丽的植物产生欲望?这是个伦理心理学问题。撇开究竟是审美冲动还是生理冲动的二分论,“人总是喜欢美好的事物,年轻更美好,这一点可以说是人性的本质了。” 二是《魔术师》文学虚构的程度问题,托马斯・曼本人那本传记中,他太克制了,或者说他把他没实现的爱情全扑到文学里面了,并没有展现出第三者视角的 “真实的托马斯・曼”。或许更合适的对比,是小说和作者托宾自己,托宾借来托马斯・曼的皮囊,写着他对于同性爱情的想法。托宾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大师对另一个大师的致敬,莫如说是一个公开出柜的同志作家对另一个隐忍克制一生的同志作家的文学上的情书。书中常有类似 “网文爽感” 的东西,深入想想,还是他小说中有很细腻的情节,那种灵光一闪的东西很有灵气,在文学的浑厚中有真实到叫人发颤的小细节。例如,托马斯与美少年克劳斯初相遇时,托马斯一直隐蔽的看海滩上的克劳斯。接下来克劳斯和同伴去海里嬉戏,跑远了,托马斯曼收回目光、低头看书。不久之后,托马斯的妻子用只有他夫妻二人能听到的声音说了句 “他回来了”,托马斯抬头看远处,是美少年克劳斯重新出现在沙滩上,他回头看身边的妻子,妻子低着头,没再有任何表示。妻子是知道托马斯的同性倾向的,但托马斯在婚后认真对待自己的婚姻,不曾出轨。现实中的托马斯・曼笔下与自己相守了 50 年的妻子是 —— 希望 “只要人们还在纪念我,也缅怀她”;而卡蒂娅则将对丈夫的守护,一直延续到了她的生命尽头。托马斯曼死后,卡蒂娅也确实维护了他一辈子,那么这种错位之下的情感就很抓人(更何况曼氏二代们更为喧哗的人生八卦了)。这种错位,是时代造成的错位,一个同性恋在世俗规则之下娶了妻,爱护妻子,妻子知晓丈夫的性向,选择与他同行同命,这种温柔,在苦难中显得格外动人。何况,这本书是大乱之世下,最 “微不足道” 的所谓 “求而不得的爱情。” 托宾太会写了,虽然本书中是个充满欲望和秘密的托马斯・曼,但书里的托马斯和书外的托宾都一样温柔且克制。曼氏家族的故事也足够精彩。托宾的书也一如既往地好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魔术师》从书的内容看,怎么也和魔术师联系不上,如果非要强行的联系就是在家庭中偶尔给孩子变的魔术。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作品,他的人生,他的 “秘密”,感觉就像是魔术师的戏法,充满了神秘、惊喜和不可思议,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托马斯・曼,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位同性恋者,一位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人,还有就是身边各色的人,传奇就在于常人的不可理解,不过伟大也在于不能理解。如果说非要说说自己的感觉的话,我觉得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是孤独的,身边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了解自己的人,或许这也是和读者产生共鸣的伟大之处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魔术师摇晃的一生NO.38《魔术师》[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托宾用内敛节制、优美柔和的笔法,写漂泊之人的疏离孤独,亲密之人的脱节借位,沉默之人压抑的涌动情欲。他写爱与失去,也写家庭的意义,把动荡历史融化在个体最平凡的生活之中,把伟大人物收束在心理最细微的颤动之中。内容简介《魔术师》写的是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 16 岁到 80 岁的生活和经历,他在一个保守的德国父亲和自由奔放的巴西母亲的教养下成长,作为家里的二儿子,托马斯曼经历了敏感的童年,从那时起,他就习惯并善于隐瞒自己真实的抱负与取向,并开始小心观察生活与周围人来撷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历经一战、二战、冷战这段近代史最动荡的岁月,作为德国人和犹太家庭这个特殊的身份,从德国到瑞士、法国、美国等地的游离漂泊,最外圈的外界环境不断影响着他们的家庭,带来生死离别,也影响着处于核心之中的托马斯曼。托马斯曼对战争、对纳粹一开始的保留态度,他在这之中的心理转变,完全就是当时一个普通德国人面临家国时代巨变时最真实的反应,包括后来他不想自己的名誉受损,不想自己的作品被销毁,不想影响自己的创作和出版,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对纳粹的暧昧态度,甚至遭到自己家人的嘲讽和反对,包括他对家人的冷酷,他把最疼爱的孙辈作为原型写在作品中,却为那个角色设计了痛苦的死亡,长子克劳斯自杀时他在瑞典丹麦进行讲座,得知消息后,他们夫妇延续行程没有去参加葬礼,唯一去参加葬礼的小儿子写信来指责他。“我相信这个世界因您对您那些书全心全意的付出而感激,但我们,您的孩子们,对您毫无感恩,对陪伴在您身边的母亲也毫无感恩。” 最喜欢的角色《魔术师》里的托马斯曼的妻子卡提娅,出身富庶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对艺术有极高的欣赏力,被父亲认为如果不嫁人也能成为优秀的数学家,而她选择嫁给托马斯曼,事无巨细地为他打理家庭,和除创作之外的财产、事业、联络工作,又是曼最信赖也最理解他的读者。她熟知托马斯对年轻同性的爱慕,却并非是忍气吞声的妻子,而是对一切了如指掌甚至带点狡黠和默契的朋友,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会觉得卡提娅因为伴侣和家庭浪费了自己的才华,消耗了自己的健康和能力,本应拥有更广阔灿烂属于自己的一生,但回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她做到了她能做到的所有好事,并让所有读者觉得,与卡提娅结婚,是托马斯曼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精彩摘抄 “他想他在表演,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世人面前充当自己的外交官,而不是本人。”"魔术师从未打算逃离自己的国家。" 托马斯希望,音乐所唤起的同样的情感,能被捕捉进他的小说,但用的是词语,不是音符,是句子,不是和弦。他希望自己是另一种作家,关心的不是世界的细枝末节,而是更大更永恒的问题。无论在公众还是私人空间,这个世界看待事物的方式,都应该从单一角度转变为多角度。战争是结束了,但它投下了长长的阴影,人们心里有许多恨,在你访问期间,这些恨会指向你。但这是人生第一次,他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他已年老,无需取悦别人,也没了敌手。他给一个回德国生活的朋友写信说,他不想埋骨在美国这片没有灵魂的土地上,他不欠美国什么,美国对他毫无了解,他也不介意把这封信投给德国报纸。这是事实。当他想到自己在这世上活了七十五载才能自由自在地说真话时,不由得笑了。他想,如果自己有机会用一个词来总结人类精神,他会用喜剧的方式来表达。他会戏剧性地加以表述,认为人类是不可信任的,只要风向一转,他们的故事就会跟着转,他们的人生是一种持续的、渐衰的、滑稽的、让自身看似可信的努力。他觉得,人类纯粹的创造力就在其中,一切悲哀也在其中。他发现自己并没有走了一圈回到原点,而只是蹒跚前行。他就是他们在中学里说的那块不可雕的朽木。他竟然蠢到会以为被授予荣誉市民,就能得到什么,但他得到的只是后悔没有待在家里,没有满足于在基尔希贝格舒适的家中想象吕贝克。"那个秘密是美。他告诉他,要大胆地把美谱进他的音乐。接下来日复一日,布克斯特胡德教导他应该怎样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