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苏关系与朝鲜战争研究的重要文献,作者精心整理俄国解密档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是作者最近五年来撰写的关于1945~1953年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研究的部分论文,以及经过作者本人收集、挑选、整理和注释的有关上述专题的俄国解密档案文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冷战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丛书 编委会
  • 冷战国际史研究及其他
  • 前言: 依然做书生
  •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
  • 美国是怎样卷入朝鲜战争的:过程和依据
  •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
  • 越过三八线: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
  • 中国被迫出兵朝鲜:决策过程及其原因
  •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
  • 朝鲜战争研究综述:新材料和新看法
  • 三八线的由来及其历史作用
  • 1950年中苏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根据俄国解密的档案材料)
  • 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年)
  • 俄国档案文献:保管、解密和利用
  • 附录
  • 关于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的俄国档案文献
  •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苏关系的俄国档案文献
  • 俄国主要档案馆情况简介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朝鲜战争的三方博弈

    作者沈志华在书中深刻剖析了中苏同盟的结构性矛盾: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掩盖了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斯大林将中国视为对抗美国的 “远东屏障”,而毛主席则视苏联援助为巩固新生政权的必需。朝鲜战争成为检验同盟的试金石 —— 当斯大林拒绝提供空军掩护时,中国仍选择出兵,实为以军事冒险换取苏联后续的经济与技术支持。这种 “利益交换” 揭示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权力博弈的实质。作者以三国档案互证,呈现了战争决策的复杂脉络:金日成的统一冲动、斯大林的战略算计与毛主席的被动介入交织成历史的必然。书中特别指出,1951 年中国拒绝联合国停火协议,并非单纯出于军事优势的误判,而是毛主席试图通过延长战争强化中苏同盟,同时确立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的独立话语权。这一结论打破了传统研究中 “单纯反美” 的单一维度。通过对中苏条约、长波电台事件、人民公社评价等案例的剖析,作者揭示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权力更迭的规律。当赫鲁晓夫试图以 “联合舰队” 重建控制时,毛主席的民族主义反应加速了同盟解体。这种从具体事件切入宏观结构的写作方式,将冷战史从大国对抗的抽象框架拉回到具体的人性抉择与利益权衡中。作者坚持 “让档案说话”,例如通过对比中俄双方关于 1950 年 10 月 2 日毛主席致斯大林电报的不同版本,还原了中国出兵决策的反复与妥协。这种跨国别、多档案的互证研究,为冷战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作为冷战史研究的里程碑,本书以冷硬的档案解构了意识形态的热战叙事,在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张力中,重新定义了 20 世纪中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中文在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文在线(股票代码:300364)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于清华大学,以“传承文明”为企业使命,以“文学+”、“教育+”双翼飞翔为企业发展战略。 2015年1月21日,中文在线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 中文在线拥有数字内容资源超过500万种,签约版权机构600余家,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旗下拥有17K小说网、四月天小说网、汤圆创作三大网络文学原创平台,驻站网络作者超过400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