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于读书的兴趣之作、方法之作和意义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几十位中外名家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回答了困扰许多读者的诸如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以及怎么读书等问题,是每一位读书爱好者的案头之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人生至味是读书
  • 第一编
  • 我的读书经验
  • 读书是一种训练
  • 随便翻翻
  • 为什么要读书
  • 读书的艺术
  • 论读书
  • 爱读的书
  • 谈谈怎样读书
  • 影响我的几本书
  • 论百读不厌
  • 书卷长留伴一生
  • 为什么我们要读一本书?
  • 爱书之人
  • 新终生读书规划
  • 从好书中得到心灵安慰
  • 阅读的价值
  •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 第二编
  • 有书赶快读
  • 我和书
  • 青春伴书最痴狂
  • 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
  • 寻找阅读的专业属性
  • 经典重读
  • 人的阅读与精神成
  • 阅读史就是我的生命成长史
  • 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
  • 读书的三种姿势
  • 读到自己,读出问题
  • 问题解决领域,影响我最深的12本书
  • 书疗
  • 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 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 让阅读照亮不甘平庸的人生
  • 读些基本的书,读经典
  • 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 读书,自以为非
  • 阅读中繁星如沸——如何让阅读有效发生
  • 过一种持续而适度的读书生活
  • 我们俩不会道别
  • 读书的味道,慢慢“煲”
  • 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 一种啃读方式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看别人怎么看书

    这本书的结构还算清晰,分为 “名家篇” 与 “名师篇”,收录 43 篇文章。书中没有作者许建峰个人的长篇论述,他更像一位沉静的策展人,让朱光潜、胡适、叶圣陶、培根等中外大家依次登台,围绕 “为何读”“读什么”“如何读” 展开多元对话。比如朱光潜在书中强调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直言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叶圣陶则修正 “开卷有益” 的旧论,提出书非拣选不可:“接受了错误的经验,你就上了它的当。接受了过时的经验,你就不能应付当前的生活”;而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经典论断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则跨越四百年成为贯穿全书的灵魂脉络。这种编排看似松散,实则暗含逻辑:前半部分侧重读书对精神人格的滋养(如培根谈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梁漱溟论 “认真读书改造世界观”),后半部则聚焦方法论与实践意义。例如胡适提出读书需 “勤、慎、谦” 三字诀,特别指出 “谨慎” 意味着不轻信文本,如同科学家用显微镜审视对象;朱自清则剖析 “百读不厌” 的真实含义 —— 并非指枯燥经典,而是那些能激发反复品味的诗文小说。这种结构让我们先理解读书的 “为什么”,再解决 “怎么办”,形成认知闭环。作为技术专家,作者的选文却透露出对人文精神的深刻认同。书中未强调效率工具或速读技巧,反而多次出现 “慢读”“咀嚼”“深思” 等词。朱光潜的建议尤为典型:“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第二遍慢读以批评衡量内容”—— 在算法推送碎片信息的时代,这种主张近乎一种抵抗。而作者将医师、科学家、法官等不同领域名师的观点并列,也暗示了他的核心立场:读书方法可以多元,但深度阅读带来的思想自主性,是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根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西北大学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2008年增设西北大学电子出版社,均由西北大学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北大学出版社是我国西部地区成立最早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