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解读新方案新标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内容简介

全书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新标准的修订思路,结合中小学实际需要,重点阐述了新方案新标准的时代特点和育人价值,“三有”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结构化,学习中心教学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14门课程标准研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新方案新课标修订十问十答等共计24章专题内容。

本书从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和迎接挑战等方面,阐释了新方案新课标的改革特点,并就实施推进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了策略建议。

其中,这次新方案新课标的很多亮点和关键词,如大观念、大概念或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设计,项目化、主题式、任务型学习,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都相应地纳入到这24章的具体研读阐释中,可以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专业学习上的参考、借鉴和支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做悟教育丛书》总序
  • 前言
  • 第1章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特点与实践建议
  • 一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背景
  • (一)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国内背景
  • (二)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国际背景
  • 二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特点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确立课程核心素养基本理念
  • (三)破解“减负增效”关键问题
  • (四)增加学业质量标准
  • 三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实践建议
  • (一)研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 (二)探索素养导向教学新常态
  • 第2章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 一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意义
  • (一)回答义务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首要根本问题
  • (二)指引义务教育课程的战略发展方向
  • 二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
  • (一)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
  • (二)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 三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关联概念辨析
  • (一)培养目标在关联概念连续体中的位置
  • (二)培养目标的上位概念
  • (三)培养目标本身的概念分析
  • (四)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 四 从政策决定到教学行动的目标体系建设
  • (一)加强学校层面的毕业生形象和学段目标建设
  • (二)推进素养为纲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建设
  • 第3章 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 一 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 (一)具体表征
  • (二)理论突破
  • (三)实践旨趣
  • 二 义务教育课程的实践性
  • (一)具体表征
  • (二)理论突破
  • (三)实践旨趣
  • 三 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交融互渗
  • (一)具身性整合
  • (二)跨学科实践
  • 第4章 素养为纲的课程内容结构改革
  • 一 重视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
  • (一)课程内容的载体开发价值
  • (二)课程内容的主体发展价值
  • 二 厘清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辩证关系
  • (一)核心素养对于课程内容的指引和融汇
  • (二)素养为纲课程内容的特征
  • 三 丰富课程内容的结构层次
  • (一)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意义
  • (二)素养为纲课程内容的结构层次
  • (三)素养为纲课程内容的结构关系
  • 四 开发素养为纲的课程内容组织形态
  • (一)素养为纲课程内容组织形态的改革特点
  • (二)以科目主题学习任务群呈现课程内容形态
  • (三)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群呈现课程内容形态
  • 第5章 学习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
  • 一 课堂教学要超越讲授教学的认识局限
  • (一)重视讲授教学面临的时代挑战
  • (二)检讨讲授教学的间接经验知识观局限
  • (三)发掘间接经验蕴含的不同知识形态及其教学意义
  • 二 课堂教学从记中学转向做中学与悟中学的认识基础
  • (一)从讲得好的教师转向学得好的学生
  • (二)从能够套用转向能够运用
  • (三)从复述程序和观点转向形成方法和观念
  • (四)从短期高效转向长期高效
  • 三 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
  • (一)重视教学方法背后的知识分类
  • (二)把学习方式与知识类型联结起来
  • (三)从记中学转向做中学和悟中学
  • 第6章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功能定位与设计思路
  • 一 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板块意义
  •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科主题学习
  •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多重功能定位
  • (三)正确处理10%与90%的课程板块关系
  • 二 重视基于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设计
  • 三 探索超越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设计
  • (一)梳理超越学科的跨学科主题
  • (二)设计超越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
  • 第7章 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
  • 一 素养导向的学习变革呼唤表现性评价
  • (一)传统纸笔测验的局限
  • (二)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与价值
  • 二 指向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
  • (一)具体化素养目标
  • (二)设计聚焦核心概念的任务
  • (三)开发描述素养表现水平的评分规则
  • 三 在实施表现性评价过程中促使素养落地
  • (一)将表现性评价嵌入课程与教学
  • (二)确保学生深度卷入评价全过程
  • 第8章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一 背景与问题
  • (一)修订背景
  • (二)存在问题
  • 二 基础与进展
  • (一)实践基础与进展
  • (二)国际动态与经验
  • 三 传承与变化
  • (一)修订原则与思路
  • (二)修订内容变化与突破
  • 四 挑战与建议
  • (一)教学挑战与建议
  • (二)教研挑战与建议
  • (三)考评挑战与建议
  • 第9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背景、内容与实施
  • 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的背景
  • (一)落实党和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 (二)适应国际母语教育变革的新趋势
  • (三)符合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
  • 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
  • (一)确定了素养型课程目标
  • (二)建构了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 (三)开发了表现性的学业质量
  • 三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实施策略
  •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三种教学形态
  •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六要素模型”
  • 第10章 素养立意的数学课程
  • 一 背景与问题
  • (一)修订背景
  • (二)存在问题
  • 二 基础与进展
  • (一)实践基础与进展
  • (二)国际动态与经验
  • 三 传承与变化
  • (一)修订原则与思路
  • (二)内容变化与突破
  • 四 挑战与建议
  • 第11章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一 修订背景
  • 二 主要变化
  • (一)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围绕核心素养培育
  • (二)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的培育
  • (三)课程内容“六要素”的提出
  • (四)“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
  • (五)课程实施建议聚焦核心素养、更具操作性
  • (六)附录的变化
  • 三 实施建议
  • (一)基于大观念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二)基于“六要素”设计单元复习课
  • (三)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
  • (四)以单元为单位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 (五)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 (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 第12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诞生的背景与沿革
  • (一)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与基本思路
  • (二)“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实施及修订
  • (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成就
  • 二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
  • (一)新时代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
  •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
  • (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局限性
  • 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与突破
  • (一)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的变化与突破
  •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与突破
  •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与突破
  • (四)新增学业质量
  • (五)课程实施的变化与突破
  • 四 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一)历史专业知识的挑战与应对
  • (二)历史教学设计的挑战与应对
  • (三)历史课程评价的挑战与应对
  • 第13章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一 背景与问题
  • (一)修订背景
  • (二)存在问题
  • 二 理论基础
  • 三 国际动态与经验
  • (一)国际地理课程标准基本内容
  • 四 传承与变化
  • (一)修订原则与思路
  • (二)改革延续与深化
  • (三)修订内容变化与突破
  • 五 挑战与建议
  • (一)面临的挑战
  • (二)反思与建议
  • 第14章 修订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支撑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
  • 一 立足素养发展
  • 二 聚焦核心概念
  • 三 合理安排进阶
  • 四 加强探究实践
  • 第15章 把握物理课程改革新方向
  • 一 背景与问题
  • (一)背景
  • (二)问题
  • 二 基础与进展
  • (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
  • (二)“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究
  • (三)《中学物理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研制
  • (四)本次修订的总体进展
  • 三 主要变化
  • (一)构建目标体系,强化课程育人导向
  • (二)强化实验实践,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 (三)研制质量标准,把握教学、评价基本要求
  • (四)提供教学建议,指导教师教学实施
  • (五)重视培训教研,助力新课程实施
  • 四 面临挑战
  • (一)教材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评价如何体现素养立意的学业质量
  • (三)跨学科实践活动如何融入学科教学
  • 第16章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 (一)化学学科全面育人的现实需要
  • (二)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 (三)对我国启蒙化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 二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视角
  • (一)揭示化学学科全面育人的内涵和使命
  • (二)突出化学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 (三)重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 三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的重大变化
  • (一)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课程内容
  • (二)突出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活动
  • (三)改变化学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
  • 四 初中化学课程实施的挑战和建议
  • (一)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设计
  • (二)关于“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 (三)关于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化学教学评价
  • 第17章 核心素养为本的生物学课程
  • 一 修订背景及面临的问题
  • (一)教育现代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强音
  • (二)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发展的热点
  • (三)生物学科课程面临的问题
  • 二 生物学课程的传承与变化
  •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基本理念
  • (三)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四)课程内容
  • 三 落实新修订课标面临的挑战
  •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三维”进阶到“核心素养”
  • (二)教学过程从重理论知识到重探究实践
  • (三)教学评价重心从关注知识转向发展核心素养
  • 第18章 数字时代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 一 信息科技课程的国际动态与发展基础
  • (一)世界各国不断探索与深化课程
  • (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开展与实施
  • 二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时代新人
  • (二)面对全体学生,建构科学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内容
  • (三)面向当下与未来,变革信息科技育人方式
  • (四)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 三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主要突破
  • (一)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的转变
  • (二)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的发展
  • (三)从知识技能课程走向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构
  • 四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未来挑战与建议
  • (一)实现各学段有效衔接
  • (二)加强信息科技师资队伍培训
  • (三)落实信息科技实验室建设
  • 第19章 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体育课程新常态
  • 一 背景与问题
  • (一)修订背景
  • (二)存在问题
  • 二 基础与进展
  • (一)实践基础与进展
  • (二)国际动态与经验
  • (三)理论基础与进展
  • 三 传承与变化
  • (一)课程理念
  • (二)改革延续与深化
  • (三)修订内容变化与突破
  • 四 挑战与建议
  • (一)教学挑战与建议
  • (二)教研挑战与建议
  • (三)考评挑战与建议
  • 第20章 艺术课标中的音乐
  • 一 艺术课标的新动向
  • (一)艺术新课标的修订背景
  • (二)艺术新课标的修订思路
  • 二 艺术课标的新内容
  • (一)课程性质更丰富、更深入
  • (二)课程目标更明确、更深入
  • (三)课程理念更凝练、更概括
  • (四)艺术课程内容更优化、更明确
  • (五)学业评价更具体、更完善
  • 三 艺术课标的新进展
  • (一)重塑唱游教学:音乐课程标准的继承与发展
  • (二)课程价值取向的观念变迁: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 四 艺术课标的新突破
  • (一)凝练课程核心素养,凸显课程育人价值
  • (二)明确课程目标,落实艺术核心素养
  • (三)内容结构化组织,优化艺术课程内容
  • (四)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发挥了素养立意的育人导向
  • (五)增强了教学指导,突出了艺术课标的实用性
  • 五 艺术课改的新征程
  • (一)综合取向的“整体实践”课程设计
  • (二)中国立场的母语文化传承
  • (三)具身实践的多觉联动教学
  • (四)学生立场的逆向教学设计
  • (五)以学为本的育人方式变革
  • 六 结语
  • 第21章 艺术课标中的美术
  • 一 美术课程遭遇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
  • (一)综合性艺术课程需要扬长避短
  • (二)当下综合性艺术课程的选择
  • 二 《艺术课标》结构和样态形成的背景
  • (一)强调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国际教育的一个趋势
  • (二)影响艺术课程修订的文件背景
  • 三 艺术课程的整体构思
  • (一)艺术课程的学段划分
  • (二)艺术课程的性质
  • (三)艺术课程的设计思路
  • 四 “课程核心素养”的登场
  • (一)暂别“学科核心素养”的缘由
  • (二)艺术课程核心素养
  • 五 艺术课程目标设置
  • (一)“合写”的艺术课程总目标
  • (二)分学科呈现的学段目标
  • 六 课程内容的结构方式
  • (一)艺术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 (二)几个重要概念的关系
  • (三)美术课程的建构
  • (四)课程内容的要素和结构
  • 七 学业质量的内涵及美术学业质量标准要点
  • (一)学业质量的内涵
  • (二)美术学业质量标准设定的特点
  • 八 课程实施的建议和要求
  • (一)课程实施在课标中的位置和作用
  • (二)坚持育人导向,强调核心素养
  • (三)突出指导性,提供方法和程序
  • 九 代结语:《艺术课标》的修订思路与主要变化
  • (一)修订思路
  • (二)修订内容的主要变化
  • 第22章 建构一体化劳动课程 为义务教育劳动育人奠基
  • 一 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 二 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的基础
  • 三 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突破
  • (一)研制的基本思路
  • (二)研制的主要亮点
  • 四 劳动课程的挑战与建议
  • 第23章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 一 有效实施国家课程
  • (一)国家课程的定位与功能
  • (二)国家课程结构及其特征
  • (三)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规范
  • 二 规范开设地方课程
  • (一)地方课程的定位与功能
  • (二)地方课程的特征
  • (三)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 三 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 (一)校本课程的定位与功能
  •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规范
  •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与保障
  • 四 加强三类课程的有机联系
  • (一)课程的育人定位与权力主体关系
  • (二)课程的科学规划与有效落实
  • (三)课程实施的监测与督导
  • 第24章 新方案新课标十问十答
  • 一 新课标修订有哪些关键词
  • (一)三有时代新人
  • (二)育人为本
  • (三)核心素养
  • (四)综合学习
  • (五)学科实践
  • (六)学业质量标准
  • (七)跨学科主题学习
  • 二 怎样理解义务教育课程的类别
  • 三 如何实现学段衔接
  • 四 综合学习如何落地
  • 五 如何理解并落实“因材施教”
  • 六 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 七 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有哪些新的变化
  • 八 课程实施监测的重点是什么
  • 九 学校如何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 十 如何优化三级课程管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