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近代中国精英和报人群体是如何影响晚晴政治进程的。

内容简介

媒体精英如何在近代中国生成,其间身份与思想经历了怎样的转型?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中,报人群体如何发展为与政权相离异的一股势力,从体制内“清议”,走向“抗议”?这本书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关注近代中国精英如何使用报刊展开政治诉求,影响晚清政治进程,以及报刊抗议如何对城市民众形成示范和感染,激发和配合其他政治抗争行动,从而激发、塑造不满和怨恨,瓦解清廷的合法性,影响辛亥革命的到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从绅议到舆论
  • 上篇
  • 绪论
  • 第一章 近代社会变迁与报人群体
  • 一、低下的报人:古典“报刊”从业者
  • 二、模糊身份:“流动”的群体
  • 三、新社会力量与近代社会需求
  • 四、余论
  • 第二章 报馆和报人:形象与角色重塑
  • 一、新式出版与新报人
  • 二、开启正当性:报刊如何帮助国家
  • 三、公共讨论与批评——《申报》的示范
  • 四、余论
  • 第三章 媒体权力与精英报人的生成
  • 一、新精英:报人地位如何提升
  • 二、媒体权力
  • 三、转向大众的“文字”精英
  • 四、余论
  • 第四章 古典民意如何转向报刊舆论
  • 一、天与古代“民意”表达
  • 二、传统清议的困境
  • 三、报刊舆论背后的“多数政治”
  • 四、新媒体对传统政治的挑战
  • 五、余论
  • 第五章 言论“抗议”的展开
  • 一、不满言论的生成
  • 二、新政与报律:抗议的合法框架
  • 三、租界和海外:激烈言论的温床
  • 四、“剧目”:主要抗议题材
  • 五、余论
  • 第六章 社会动员与“怨恨”的激发
  • 一、社会动员背后的报人
  • 二、晚清社会对激进话语的接受
  • 三、“怨恨”与新政治文化
  • 四、余论
  • 下篇
  • 第七章 王韬:早期报人的意外崛起
  • 一、政治参与欲望:一个秀才的努力
  • 二、新式报刊:接触与模仿
  • 三、作为政治建言的新媒介
  • 四、地位的构建
  • 五、余论
  • 第八章 汪康年:传统精英的转身
  • 一、持续的热情:汪氏报刊生涯
  • 二、困境:“独立”与依附
  • 三、报刊社会活动家的登场
  • 四、政治激情的褪去
  • 五、余论
  • 第九章 章炳麟:新报刊与“旧”革命
  • 一、学者办报与转向革命
  • 二、反抗者的民族主义
  • 三、“回忆”与激发:辛亥之前的思想演进
  • 四、章炳麟的旧世界
  • 五、被放逐的异见者
  • 六、余论
  • 第十章 梁启超:国家主义下的言论批判
  • 一、国家主义报人
  • 二、报刊启蒙:新国民
  • 三、语言政治与“脱轨”
  • 四、舆论政治的精英理想
  • 五、余论
  • 结语
  • 一、独立报人的序幕
  • 二、社会抗议的兴起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