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性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选取了中国历代四十九位往圣先贤,择其道德修养、学术思想与治学方略的精髓,即“核心学养”,钩玄提要,探赜发微,叙事与论述结合,对往圣先贤的人格、人品和学问、学法进行了描述与阐释,鲜活地再现了群贤为人为学的大家风范,并揭示其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与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专家寄语
  • 序言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 叙言中华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标本
  • 弁言以文化自知助力文化自信
  • 前言
  • 第一篇“诸子百家”的竞放时代——先秦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 老子——以道为学的“众妙之门”
  • 一、道德境界:唯不争,故无尤
  • 二、为学观念:以学为道
  • 三、智慧之光:“道法自然”与“无为之道”
  • 孔子——德与行并重的至圣先师
  • 一、道德修养:孝悌、仁爱
  • 二、为学之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一贯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 墨子——追求“知”“行”统一的“科圣”
  • 一、道德涵养:勤俭为先,以义为重
  • 二、为学态度: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 三、千古遗声:友爱修睦,选贤与能
  • 孟子——“反求诸己”的学习智慧
  • 一、修养方法:修心与养气
  • 二、学说的核心:学贵立志,反求诸己
  • 三、思想价值:民本与平等
  • 庄子——在悟道与求真中超脱世俗成见
  • 一、修养境界:圣人不凝滞于物
  • 二、学习态度: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 三、思想回响:“逍遥”与“齐物”
  • 荀子——“学不可以已”的醇儒
  • 一、修养理念: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
  • 二、治学观念:学不可以已
  • 三、突破局限:“人定胜天”与“隆礼重法”
  • 第二篇儒学独尊的辉煌时代——两汉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 贾谊——仁义与礼法相合的道德追求
  • 一、道德修养:以道德为上,以仁义为本
  • 二、为学精粹: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 三、思想核心: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
  • 董仲舒——在“天人合一”的追求中复兴新儒学
  • 一、道德涵养: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二、为学之道: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 三、思想精髓: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 司马迁——史家著述的“一代绝唱”
  • 一、道德修养: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二、治学方法: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
  • 三、学术成就: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 扬雄——求学与精思相统一
  • 一、道德修养:学者,所以修性也
  • 二、为学之道:君子强学而力行
  • 三、思想传承:聆听前世,清视在下
  • 王充——在为学与用世中自我成就
  • 一、道德涵养:德不优者,不能怀远
  • 二、学习品格: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 三、学术传承:积岁累月,见道弥深
  • 郑玄——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
  • 一、道德修习:非诗书则不言,非礼乐则不行
  • 二、为学精粹:统之于心,践而行之
  • 三、学术传承: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 第三篇风骨与风度的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 王弼——不伤物性、随顺自然的英才
  • 一、修养方法: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
  • 二、为学方法:把握规律
  • 三、思想成就: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
  • 嵇康——师心自然、追求自由的嵇中散
  • 一、修养方法:心无措是非,行不违道者
  • 二、治学理念:智之所知,未若所不知者众也
  • 三、风骨长存:一曲广陵散,绝世不可写
  • 郭象——明内圣外王之道,知万物自化之理
  • 一、修养方法:各据性分,物冥其极,物各自足
  • 二、治学方法: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
  • 三、思想成就:明内圣外王之道,知有物自造
  • 葛洪——隐居修德、以厉贪浊的文儒
  • 一、修养境界:至人无为,栖神冲漠
  • 二、学习理念: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
  • 三、思想传承: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 僧肇——玄佛合流的改革者
  • 一、道德境界:寂怕无兆,隐显同源,存不为有,亡不为无
  • 二、为学方法:虚心玄鉴,闭智塞聪
  • 三、佛学成就: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
  • 刘勰——以情现文、原道宗圣的文论大家
  • 一、以文见志: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 二、治学方法:圣人之情,见乎文辞
  • 三、学术之光:文章之用,修身治国
  • 第四篇乱世之后的繁华盛世——隋唐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 王通——包容各派的文中贤儒
  • 一、修养境界:天隐者也,无往而不适矣
  • 二、学习态度:视之不臧,我思不远
  • 三、通变执中:六经既就,一德时成
  • 玄奘——为求真理不惧险阻的翻译家
  • 一、道德追求: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求正法
  • 二、学习态度:遍谒众师,备飡其说,详考其义
  • 三、新译正果:音讹则义失,语谬则理乖
  • 慧能——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六祖
  • 一、修养境界:常见在己过,与道即相当
  • 二、为学之道: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 三、佛学成果: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 韩愈——雄视千年、匡正文风的大儒
  • 一、德行修养: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
  • 二、为学态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三、道济天下:手持文柄,高视寰海
  • 刘禹锡——乐天知命、矢志不渝的诗豪
  • 一、道德涵养: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二、为学方法:目视,得形粗者;智视,得形微者
  • 三、智变天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 第五篇理学思想贯通的两个时代——宋明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 欧阳修——践行孔孟之道的醉翁
  • 一、道德涵养:文人之风骨,名士之风流
  • 二、治学理念:以道为心,文以为体
  • 三、风骨长存:文笔成宗师,为人识大义
  • 王安石——经世致用的改革者
  • 一、道德修养: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二、学习思想:文武兼备,经世致用
  • 三、思想回响:提倡庠序之教,成就诗文双绝
  • 苏轼——诗词传千古、烟雨任平生的居士
  • 一、修养境界: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 二、治学理念:明前人之道,取自然之法
  • 三、智慧之光:文成一家,造福一方
  • 程颢和程颐——格物致知明天赋善性
  • 一、修养之法:以诚敬之心显现天赋善性
  • 二、为学理念:上智下愚,学而可移
  • 三、智慧之光:明辨公私,惩恶扬善
  •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 一、道德修养:以敬畏之心行道德之事
  • 二、学习思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着紧用力
  • 三、智慧回响:天理人欲,立志成圣
  • 陆九渊——心学的开山之祖
  • 一、修养方法:明心方能见性,养心终能存心
  • 二、为学之道:学习需悠闲与认真并重
  • 三、智慧之光:重视民本,实干躬行
  •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者
  • 一、道德修养:烈火锻良知
  • 二、治学之道:知行合一,心知万物
  • 三、千古一人:狂者之心,大同之治
  • 王廷相——经世致用的思想巨匠
  • 一、道德境界:在其位,谋其政
  • 二、治学理念:反对流俗,经世致用
  • 三、思想成就:超前的唯物主义者
  • 李贽——“离经叛道”的狂士
  • 一、心性修养:以赤子之心追求个性解放
  • 二、为学思想:学无恒道方能有感而发
  • 三、进步之光:追求自由平等,首开女子教育
  • 第六篇传统学术的总结时代——清代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 黄宗羲——力行民主的“浙学”之宗
  • 一、道德修养: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 二、学习理念:学问之道,自得为真
  • 三、思想成就:天下之治乱,在于民之忧乐
  •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君子人格
  • 一、道德修养: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 二、学习理念:笃信好学,切实严谨
  • 三、思想精髓:以天下为己任
  • 王夫之——博文约礼的圣贤学脉
  • 一、道德修养: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 二、治学方法:学愈博则思愈远
  • 三、思想精髓:力行而后知之真
  • 戴震——明理以考据的泰斗
  • 一、道德涵养:道德之盛,欲遂而情达
  • 二、为学之道:凡真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
  • 三、学术精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 龚自珍——国运衰微之际的个性解放
  • 一、道德理念: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
  • 二、学习思想: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也
  • 三、思想精髓:法无不改,势无不积
  • 魏源——放眼世界、革新图强的思想巨人
  • 一、道德境界:兼取文采而审其德
  • 二、学习理念:唯艰苦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 三、思想成就: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 第七篇大家辈出的璀璨时代——近现代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 严复——教育救国的一代宗师
  • 一、道德涵养:自由为体,背苦向乐
  • 二、治学理念:民智者,富强之源也
  • 三、智慧之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 章太炎——“回真向俗”的国学宗师
  • 一、道德精髓:无道德者不能革命
  • 二、为学之道:致用本来不靠学问,学问也不专为致用
  • 三、学术成就:讲自国的学问,施自国的教育
  • 梁启超——更研哲理牖新知
  • 一、道德修养:道德为体,伦理为用
  • 二、治学方法:逆乎常纬,独辟新路
  • 三、智慧之光:中西兼举,政艺并进
  • 王国维——独立个性的巨儒宿学
  • 一、道德境界:道德者,为人间一切之规矩
  • 二、为学精粹: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
  • 三、教育理念:培养完全之人物
  •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匠
  • 一、道德理念:养成勇敢而明白的斗士
  • 二、治学方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 三、思想传承:必须和社会现实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 陈寅恪——博学严谨的“公子教授”
  • 一、道德修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二、治学理念:博取众长,融汇百家
  • 三、人生成就:一代宗师,桃李满门
  • 胡适——在假设与求证之间成就人生之不朽
  • 一、修养境界:以豁达之心胸达成人生之不朽
  • 二、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细心的求证
  • 三、时代先锋:整理传统文化,提倡民主自由
  • 梁漱溟——继承传统、倡导自觉学习的现代儒者
  • 一、价值观念:重视家庭基础,追求人生向上
  • 二、治学方法:贴近生活的自觉学习方式
  • 三、智慧之光:重拾文化自信,重开书院教育
  • 叶圣陶——以自觉的意识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
  • 一、道德修养:诚于中而形于外
  • 二、为学理念:自主学习、重视基础
  • 三、思想回响:注重教育公平,提出素质教育
  • 钱穆——求学与做人并重的通学之才
  • 一、修养理念:为学的目的在于做人
  • 二、为学观念:以笃实自得的态度做通学之才
  • 三、思想之光:正视历史,教育强国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