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教你做会深度“陪聊”的父母,激活孩子的内在勇气。

内容简介

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学会与孩子正面沟通,才能赢得孩子的合作与信任。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在和善的氛围中,培养自律、责任、合作以及独立的能力,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学会尊重孩子,平和共处,养育才真正开始。本书从中国家庭养育方式和特点出发,从自主意识、过度惩罚、人际交往、过度控制、不良情绪、乱贴标签等方面给予孩子正向的语言激励,给父母提供正确的话术指导,引导孩子获得自信、自律、自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当孩子的世界不再只有你——孩子3岁之后,养育对于你来说就是学会放手
  • 你必须更好地了解你的孩子
  • 不懂得放手只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 理解孩子的行为,懂得为孩子赋能
  • 对孩子抱以合理的期待
  • 第二章 培养自主意识,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3岁之后,孩子需要对自我能力有信心
  • 拥有自主意识,会让孩子更自信
  • 不要阻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 科学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 花一些时间训练孩子
  • 第三章 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小心摘不下来——让你的养育方式适应孩子的天性
  • 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 满足孩子对关注度的需求
  • 正确处理孩子寻求权利的行为
  • 避免孩子“自我放弃”
  • 第四章 警惕!当心严厉惩罚的不良后果——正面管教,“赢得”孩子VS“赢了”孩子
  • 严厉惩罚会制造谎言
  • 接纳错误,犯错是学习的好机会
  •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批评不等于责难和羞辱
  • 第五章 接纳孩子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脾气——与3~6岁孩子进行情感沟通的艺术
  • 谁该照顾谁的情绪
  • 教会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
  • 积极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
  • 孩子的内心想法至关重要
  • 第六章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经过练习,就不会有人际交往能力
  • 友谊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 不要过度帮助孩子
  • 谨防让孩子养成受害者心理
  • 自我保护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 第七章 摆脱过度控制的怪圈,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孩子凭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
  • 孩子不是你梦想的继承者
  • 究竟是孩子喜欢,还是你喜欢
  • 请停止以爱之名做伤害孩子的事
  • “别人家的孩子”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好
  • 内容介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正面管教的实践手册

    本书以中国家庭在养育幼年子女中的常见痛点为核心靶向,用 “话术重构” 掀起一场温和而坚定的亲子沟通革命。作为深耕学前教育的 “85 后” 心理学家,罗俊英从自主意识培养、情绪引导、标签解绑、社交赋能等七大维度切入,为 3-6 岁儿童家长提供 27 个可即时落地的沟通策略。书中开篇直指当代家庭最尖锐的矛盾 —— 沟通失语症。当家长抱怨 “孩子不听话” 时,孩子眼中的父母却是 “无法沟通的独裁者”。作者就犀利地指出:这种撕裂源于沟通的异化。父母将对话降级为单向指令,裹挟着说教、指责甚至羞辱,使孩子从 “愿意倾诉” 滑向 “彻底沉默”。更深刻的是,她揭示这种僵局的本质是成人中心主义的失控:父母以 “保护” 之名剥夺孩子体验过程的权利,用 “期待” 之刃修剪孩子的自然生长节律。例如 4 岁幼儿不敢独立交友的案例中,家长一面焦虑孩子胆小,一面用 “慢点跑”“别摔倒” 等禁令筑起高墙,最终让孩子困在安全孤岛。针对上述困局,作者提出了 “和善而坚定” 的正面管教框架。其核心在于三重认知重构:“放手” 作为成长起点:从幼儿抓勺吃饭、系纽扣等生活场景切入,强调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允许孩子花费 20 分钟笨拙地穿衣,实则是为未来自主性奠基 —— 这种 “忍耐麻烦” 的能力,恰是孩子应对复杂世界的预演。“错误” 作为学习资源:严厉惩罚制造谎言,而接纳错误孵化责任感。当孩子乱扔玩具发泄情绪时,书中示范话术既划清行为边界(“乱扔东西不对”),又共情情绪根源(“妈妈理解你不开心”),引导孩子将错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契机。“标签” 作为隐形牢笼:书中剖析 “寻求关注”“自我放弃” 等 “不良行为” 背后的心理诉求,指出乱贴标签会固化孩子认知。害羞儿童需要的不是 “表演训练”,而是被接纳的宽松环境 —— 这一点应该是直接击中了中国家庭 “人前教子” 的传统误区。而本书的优点在于作者能够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语言样本:自主性激活:“你先摆好象棋,妈妈忙完就陪你”(将命令转化为分步协作)情绪管理:“生气时可以跺脚,但不能打人”(提供替代方案而非压制情绪)社交赋能:“摔倒没哭很勇敢,下次注意安全”(用肯定强化积极行为)…… 这些话术折射出教育立场的根本转变:从 “纠正者” 到 “赋能者”。当父母说 “你这个办法比妈妈想的都好” 时,孩子获得的不仅是鼓励,更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确认。…… 作者尤其警惕 “以爱为名的控制”,她呼吁家长区分 “孩子真正需要” 和 “家长未竟梦想”—— 当孩子被强塞进钢琴班、竞赛队时,看似光鲜的 “成就” 实则是亲子关系裂痕的开端。本书的底色是对儿童主体性的彻底尊重。它不提供速效药,而是引导父母在 “代劳” 与 “放任” 间寻找第三条路:通过日常语言的重塑,让孩子在 “被看见” 中获得归属感,在 “被信任” 中建立价值感。正如作者在实践篇强调的:真正的教育不在技巧而在关系 —— 当父母停止以 “为你好” 施行情感绑架,转而用平等对话唤醒孩子的内在勇气时,养育才真正开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竹石文化

    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竹石文化)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具有二级批发资质、活跃而富有创造力的文化机构。公司设立了选题策划、设计制作、营销发行、电子书输出、媒体与公共关系等围绕图书出版发行的各个业务部门,建立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年轻高效的专业团队。 竹石文化出版发行方向主要集中在成功励志、经管培训、金融理财、婚恋两性、家教育儿、人文社科、文学文艺、生活等几个方面,目前已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