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8千字
字数
2025-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整理出什么不是“必须做”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人生。
当今世上充斥着无数“必做之事”。不管是看电视、上网还是逛书店,到处都是“不这么做就糟了”的言论。一个原因是“信息泛滥”。在当今社会,活着就逃不掉被大量信息所污染。另一个原因是“这样能赚钱”。99%的所谓“必做之事”,其实都是“可以不做”的。为了摆脱每天被什么事缠身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把盘踞在心中的“必须做”整理出来吧。
目录
-
版权信息
-
简介
-
前言
-
第1章 营造干净整洁环境的不拥有清单
-
一切都可以免费获取的时代?
-
不买东西 与平时的落差
-
不用钱来解决 金钱和时间的互换性
-
不交房租 空房和小屋
-
不独占 不纯的动机
-
不要只在脑子里想想 认知偏差
-
不读到一半就撇下 四种做笔记的方法
-
不数字化 让信息增色生辉
-
不执着于过去 协和谬误
-
不积累 “成功”的枷锁
-
第2章 让行动变轻松的不努力清单
-
懒惰是一种美德?
-
不忽视倦怠 煤矿中的金丝雀
-
不一直状态良好 强制性休假
-
不让自己显得高大 马马虎虎吧
-
不削减睡眠时间 不睡会早死
-
不自己动手 大家都想被人依靠
-
不马上做决定 交给你脑中的小矮人
-
不做自己讨厌的事 是否适合做公司职员
-
不特殊对待周六周日 有人休息也能运转的组织
-
不总待在一处 改变人的三种方法
-
第3章 让意识变轻松的不自责清单
-
归责自己50%就好?
-
不二选一 一切皆是立场之争
-
不归功于自己的实力 成功靠的是运气
-
不让自己孤立无援 废柴集中营
-
不关联过密 人际关系的上限值
-
不按计划行事 “能去就去”的自由
-
不歧视 生物的警惕意识
-
不在同一个平台竞争 职业培训和程序员
-
不扼杀情感 “我完蛋了”仪式
-
不绝望 饥饿、寒冷、想死
-
第4章 让人生变轻松的不期待清单
-
如果放弃期待,人生就会轻松?
-
不封闭 同时参与多种互动
-
做事不带目的 自我充实(Consummatory)
-
不忍耐到最后 割肉和抓食
-
不献身于工作 “助纣为虐者(Enabler)”的陷阱
-
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话听一半就够了
-
不争论 暧昧地随声附和
-
什么也不做 意守丹田
-
不长寿 完成义务教育便是余生
-
不钻牛角尖 “无懈可击”的悖论
-
后记
展开全部
安心躺平
日本人和美国人在为人处事上处于两极,中国人处于中间,美国人典型的游牧民族性格,我行我素,Who care ,Why don't you care about what people think? 而日本人自古传承的 “村八分”,对人最大的惩处就是 “集体孤立”,这样使得日韩都陷入论资排辈,随大流的盲目服从的社会文化状态,中国的地域博大南北交融,特别是教员开创的 “造反精神”,让中国人能很好的融合中西文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人完全可以肆意的自己生活,不必在乎世俗的观念。现在因为子女的圈养,会让很多孩子一直没有机会独自闯荡,心智方面一直有婴儿的依赖性,表现为出事了,希望父母和政府兜底,可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圈养还是野生都有利弊,需要尽早认清角色定位。中日韩的新世纪一代,彻底摆脱了老一辈匮乏的生活环境,进入丰裕社会,从新一代商业成功人士的穿着打扮明显区别于上一辈暴发户的炫耀,可以看出提升,新一代开始追求精神满足,年轻人做义工,沙漠种树等等,参与各种正能量的活动,这也源于最高领导的示范作用,炫耀的二代频频翻车(比如京城四少)和坑爹(4+4)也促使社会观念的改变,霸道总裁已经过时了。工作不过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最重要的还是生活。多一点把时间用在休息上,多一点把时间用在自己身上。人要有劳作,也要有休息。苏东坡喜欢称自己为 “闲人”,也很享受忙里偷闲的生活。在《临皋闲题》里,他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自然景物并没有固定的主人,有闲情逸致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主人。他提倡的 “作个闲人”,是要用 “闲” 来治愈因为 “忙” 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他还有一首比较有名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讲的是有天晚上,苏东坡刚打算睡觉,但看见了外面美丽的月光。于是,干脆穿上衣服,到承天寺去叫上好朋友张怀民,两个人一起秉烛夜游。赞叹夜晚月光清澈透明,竹柏树影交错纵横的时候,他也不经感慨: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我们这一生,为了生存,不得已变得步履匆匆,不得已总是弄得身心俱疲,不得已时常迷失自己,最后一地鸡毛。「作个闲人,不过是在繁忙之余,给自己留一份闲适的间隙,让生活的皱褶得以舒展。」苏轼的一生忙闲自适,过得肆意又逍遥。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有闲有忙,劳逸结合,自然会活得更加轻松。不过,忙也好,闲也罢,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这一生。2025 年 #183
当“拒绝”成为另一种枷锁
作为一个对 “反内卷” 话题抱有复杂态度的读者,我对 pha 的《人生拒绝清单》始终难以完全认同。这本书在社交媒体上被贴上 “清醒之书”“自由指南” 的标签,作者 pha 本人也被塑造成逃离主流规训的 “叛逆偶像”—— 但细读后我发现,书中的 “拒绝哲学” 或许只是另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甚至可能成为新的精神负担。作者 pha 毕业于京都大学综合人类学院,25 岁进入职场后选择 “摸鱼”,28 岁辞职开启自由生活,并创立共享房屋项目。他的个人经历无疑是本书最大的卖点:名校背景、逃离内卷、实践极简主义,这些标签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焦虑痛点。书中以四大清单(不拥有、不努力、不自责、不期待)为框架,每章用 9 个具体条目展开,配合诸如 “不交房租”“不削减睡眠时间” 等冲击性标题,辅以 “协和谬误”“认知偏差” 等心理学概念包装,结构清晰易读。但问题恰恰出在这种 “清单体” 的写作方式上。作者将复杂的人生选择简化为 36 条教条式守则,例如建议读者 “不买东西”“不献身于工作”,却未深入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结构性困境。书中反复强调 “99% 的必做之事都可拒绝”,但对于依赖工资还贷的上班族、需要赡养父母的中年人而言,这种论调更像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鸡汤。书中最具争议的那张 “不努力清单”,主张 “懒惰是美德”“不要削减睡眠时间”。作者以自身辞职经历佐证,称 “绩效反而涨了 30%”。但现实中,普通职场人若贸然拒绝加班,很可能面临裁员风险。pha 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他的京都大学学历和前期积累的社会资本,早已为其构筑了试错的安全网 —— 这种特权恰恰是多数读者不具备的。更吊诡的是,书中一面批判 “必须买房买车” 的消费主义,一面又建议通过 “持续数月表达需求” 来获取他人闲置物品。这种建立在他人资源过剩基础上的 “共享经济”,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社会中,本质上仍是空中楼阁。当作者描述东京的 “极客之家” 时,刻意淡化了共享居住可能引发的隐私纠纷、管理成本等现实问题。最令我困惑的是书中暗藏的悖论。作者在 “不钻牛角尖” 章节承认,过度坚持 “绝不努力工作” 本身也是种执念,却又在全书不断强化这种非黑即白的对立。这种自我消解让 “拒绝清单” 显得立场摇摆:它既反对社会规训,又建立起新的教条;既批判功利主义,又将 “轻松自由” 塑造成另一种必须达成的 KPI。更讽刺的是,当 “拒绝” 本身成为被追捧的生活方式,书中所列的 36 条准则反而演变为新的社交货币。我在豆瓣看到大量读者晒出 “已实践 20 条清单” 的打卡帖,这与作者反对的 “必做清单” 本质上并无二致 —— 拒绝的姿态,最终沦为另一种表演性自律。不可否认,《人生拒绝清单》为困在 “内卷” 中的读者提供了短暂的心理按摩。但它更象是一面哈哈镜,将少数人的生存特权折射成普世解药。当我们为 “拒绝” 而拒绝时,或许正在落入新的思维牢笼。真正的自由,不该是 36 条清单能定义的 —— 它需要更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承认现实局限性的勇气。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像 pha 那样,把 “不努力” 当作行为艺术。
难得来人间一趟,要有说“不”的勇气.
这是一本人生励志图书。整理出什么不是 “必须做” 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人生。当今世上充斥着无数 “必做之事”。不管是看电视、上网还是逛书店,到处都是 “不这么做就糟了” 的言论。一个原因是 “信息泛滥”。在当今社会,活着就逃不掉被大量信息所污染。另一个原因是 “这样能赚钱”。99% 的所谓 “必做之事”, 其实都是 “可以不做” 的。为了摆脱每天被什么事缠身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把盘踞在心中的 “必须做” 整理出来吧!
- 查看全部34条书评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