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内容简介

以“世纪”为尺度定位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坐标,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理论地位、历史地位特别是世界地位的政治判定,其意义没有任何理由被低估。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场,与中华民族重新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的时机相一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已经自信地走向世界学术舞台,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担负起了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使命,标志着中国已经实质性参与到建设美好世界的重大现场,并作出与其自身地位相匹配的理论贡献。

何谓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语境如何理解?何以冠名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是什么?解码中国样本何以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任务?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新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改变世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本书尝试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一、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 二、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任务
  • 三、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 第一章 中国样本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泛指还是确指
  •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语境
  • (一)1840—1949年,是中国被动走向世界的过程
  • (二)1949—2008年,是中国自主融入世界的过程
  • (三)2008年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开端
  •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冠名条件
  • 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研究样本
  • 五、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研究向度
  •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民族向度与世界向度
  • (二)引领人类精神成长和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
  • 六、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本质
  • 七、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家族谱系
  • 八、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史意义
  • 第二章 世界历史民族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世界历史民族的出场
  • 二、世界历史民族的理论使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世纪的主干形态
  • 三、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
  • 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向度: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
  • 五、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使命:引领人类的精神成长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 一、新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三)党在新时代面临新的“赶考”
  • 二、“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
  • (一)第一个结合
  • (二)第二个结合
  • (三)“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 三、“四个板块”的体系结构
  • (一)主题主线
  • (二)战略规划和部署
  • (三)战略支撑和保障
  • (四)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 四、“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
  •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时代表达、中国形态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方法、根本要求
  •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 (一)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 (二)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历史性贡献
  • (三)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世界性贡献
  • 第四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 一、“世界之问”的多重面相
  • (一)和平赤字与安全赤字
  • (二)发展赤字
  • (三)治理赤字
  • (四)文化霸权
  • (五)制度霸权
  • 二、“世界之问”,制度是表象
  • (一)合则用之、不合则弃之的国际政治秩序
  • (二)大国操控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
  • (三)一元主导的世界文明格局
  • (四)抱团结盟的国际安全秩序
  • (五)公器私用的国际法治体系
  • 三、“世界之问”,根子在哲学
  • (一)线性进化的发展逻辑
  • (二)利己主义的经济哲学
  • (三)历史终结的制度哲学
  • (四)大国共治的治理逻辑
  • (五)“普世主义”的价值哲学
  • (六)自我至上的安全哲学
  • (七)中心-边缘的关系理性
  • (八)国强必霸的权力逻辑
  • 四、“世界之问”:中国如何应对
  • (一)改写全球发展观念的中国方案
  • (二)优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 (三)增进全球信任的中国方案
  • (四)重构世界文明格局的中国方案
  • (五)重构世界安全秩序的中国方案
  • (六)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
  • (七)重构全球交往观念的中国方案
  • (八)重构大国关系的中国方案
  • 五、中国方案走向世界是一个过程
  • 第五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实现现代化理论的范式重构和术语革命
  • 二、改变“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版图和世界历史格局
  • 三、启迪发展中国家走自主现代化的新道路
  • 四、规避西方“现代化悖论”和“现代性之殇”
  • 五、开创大国气象、东方气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改变世界
  • 一、全球治理思维的范式转换
  • 二、世界秩序重构的中国方案
  • 三、开创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 四、两制共存范式的当代构想
  • 五、引领世界历史的行动纲领
  • 第七章 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
  •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人类文明的出场
  • 二、世界正义力量的崛起及其对传统人类文明的影响
  • 三、百年大变局:人类文明重构的历史契机
  • 四、“世界之问”:重建人类新文明的基本方向
  •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可能的新文明类型
  •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化:引领人类精神成长的中国主张
  • 七、人类文明重构中的新旧交替与新旧纠缠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