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翻开本书,带你看流水线的商业变迁,窥探未来工业发展方向。

内容简介

1913年,福特建立了世界上第1条流水线, 短短10年,流水线传播到世界各地,赢得了广泛赞誉。今天,充斥着大规模流水线产品的世界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未来是否还有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还会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到底什么才是我们通过那条越来越快的流水线所追求的生活呢?《百年流水线》将细述这一伟大的技术发明是如何创造工业历史、影响人类文明以及未来将走向何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致谢
  • 第1章 背景
  • 第2章 诞生
  • 第3章 赞誉
  • 第4章 共享
  • 第5章 指责
  • 第6章 战争与冷战
  • 第7章 不满
  • 第8章 挑战
  • 第9章 全球劳工
  • 第10章 百年流水线
  • 注释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流水线是效率的一次进步

    这本书种草于何帆老师的北大读书俱乐部。流水线被传送带加持,从传统的生产模式转变为每个工人只需要做其中一个环节,进而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半熟练工人而不是原来的熟练工。流水线发源于美国,被福特公司带向全世界制造业,但是日本对于流水线的改造,即精益生产让日本在生产效率上超越美国。21 世纪是美国制造业失落的世纪。制造业不断外迁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让美国当地蓝领工人大量失业。同时自动化生产也提高蓝领工人的再就业门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流水的工人铁打的流水线

      流水线的历史,如同《技术陷阱》里所说的,长期为人类带来大量福祉,但工人的不满、知识分子的抨击,就是短期的陷阱。但如福特所说,“我需要的是一双手,却为什么上帝给了我整个人”,企业主的目的,不是让工人成为机器,只是机器还达不到手的要求。随着技术再进步,机器手真的可以满足 “一双手” 了,不再需要工人。工人们连产生 “不满” 的机会都失去,这个时候知识分子还会抨击 “人的物化” 吗,抑或是开始抨击 “物的人化”—— 机器取代了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流水线,精益生产,机器人自动化

        这本书,从发展脉络上,主要是讲三个内容。流水线,精益生产,机器人自动化生产。从讲的主体上来说,重点是介绍这些生产流程发展的过程中,底层工人的变化,社会生产效率的变化,以及制造业地位的变化。流水线的历史,就是将人工合成的技术,慢慢积累的过程。标准化的早期形式,是以作为生产和消费基本原则的流水线为标志的。流水线有五个特点,劳动的分工,通用零部件,单一功能的机器,机器设备的布局,以及通过滑行和传送带,将零部件传送到工人面前。流水线的诞生,是以福特汽车为代表的。它见证了效率的极大提升,但由于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的都是简单枯燥的内容,长期以往,他们的精神变得麻木。精益生产的诞生,来自于丰田。在后期,日本的生产线效率已经开始超过美国和欧洲,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工厂开始反过来学习日本的精益生产理念。实现精益生产的企业,也同样加强了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和供货商之间的沟通。日本的企业认为,公司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员工的集体智慧。再到后面,就是将流水线上的工人,替换为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生产。马克思认为,在匠人时代,每个人的工作产出和自己的价值创造可以紧密关联。但是在流水线生产时代,每个人的工作被无限细分,与最终产品的价值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衡量。这个是企业的福音,但却未必是工人的福音。工人从本质上来说,还是需要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去对抗流水线和精益生产时代的重复和枯燥化。反过来,对于企业家来说,则需要不停的提升流水线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可以降低对一个个个人的依赖。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