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如何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一部详实而生动的科技史。

内容简介

创新与生命一样,是宇宙中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因为它是“逆熵”的,它能从混乱中衍生出秩序,从简单演化出复杂,是整个宇宙避免热寂的希望。

尽管除了熊彼特和索洛以外,主流经济学家很少研究它,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承认,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可创新又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历史的伟大创新总被人们包裹在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下,瓦特、达尔文、牛顿、巴斯德、乔布斯,创新总是与个体的成就相关。

但本书认为,这不是事实,即便这些聪明的个体不幸夭折,蒸汽机、进化论、万有引力、疫苗和苹果手机仍然会出现。

因为创新有它自己的规律。

本书前半部是一部科技史,后半部则从科技史的角度探讨总结创新产生的规律。

目录

  • 版权信息
  • 赞誉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推荐序三
  • 导读
  • 译者序
  • 引言 无限非概率驱动器
  • 第1章 能量
  • 热、功和光
  • 瓦特带来了什么变化
  • 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发明事业”
  • 无所不在的汽轮机
  • 核能与缺乏创新的现象
  • 页岩气带来的惊喜
  • 火的统治
  • 第2章 公共卫生
  • 玛丽夫人枕边的敌人
  • 巴斯德的鸡
  • 终有回报的氯气赌博
  • 珀尔和格雷丝怎么从来不出错
  • 弗莱明的运气
  • 围捕小儿麻痹症
  • 泥屋和疟疾
  • 烟草和降低危害
  • 第3章 交通
  • 机车及其线路
  • 转向螺旋桨
  • 内燃机的回归
  • 柴油机的悲剧与胜利
  • 莱特兄弟的故事
  • 国际竞争和喷气发动机
  • 安全和成本上的创新
  • 第4章 食品
  • 美味的块茎
  • 化肥如何养活全世界
  • 来自日本的矮化基因
  • 昆虫劲敌
  • 基因编辑变得更清晰了
  • 节约土地与共享土地
  • 第5章 低技术创新
  • 数字为全新之时
  • 疏水阀
  • 波纹铁征服了帝国
  • 改变了贸易的集装箱
  • 轮式行李箱迟到了吗
  • 餐桌上新颖的东西
  • 共享经济的崛起
  • 第6章 通信与计算
  • 距离的首次消失
  • 无线的奇迹
  • 谁发明了计算机
  • 日益缩小的晶体管
  • 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的惊喜
  • 学习的机器
  • 第7章 史前创新
  • 第一批农民
  • 狗的“发明”
  • 一大飞跃(石器时代)
  • 火让盛宴得以成为可能
  • 终极创新:生命本身
  • 第8章 创新的本质
  • 创新是渐进式的
  • 创新不同于发明
  • 创新往往是偶然的
  • 创新是重组
  • 创新包含试错
  • 创新是一项团体运动
  • 创新是必然的
  • 创新的炒作周期
  • 创新倾向于分散管理
  • 创新更意味着资源节约
  • 第9章 创新经济学
  • 报酬递增之谜
  • 创新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现象
  • 创新既是科学之母,也是科学之女
  • 创新不可强加于不情愿的消费者身上
  • 创新让彼此更加依赖
  • 创新不会造成失业
  • 大公司不善于创新
  • 赋予创新以自由
  • 第10章 造假、骗局、跟风和失败
  • 造假的炸弹探测仪
  • 幻影游戏机
  • 希拉洛斯的溃败
  • 创新收益递减导致的失败:手机
  • 未来的失败之作:超级高铁
  • 失败是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亚马逊和谷歌
  • 第11章 对创新的抵制
  • 当创新颠覆认知:咖啡的例子
  • 当创新被妖魔化和耽误:生物技术的例子
  • 假若恐惧淹没科学:除草剂的例子
  • 创新受到美国政府阻止:移动电话的例子
  • 创新遭到法律扼杀:知识产权的例子
  • 创新遭到大公司打压:无尘袋式真空吸尘器的例子
  • 投资者转而投资其他创新:公共字节的例子
  • 第12章 一场创新荒
  • 创新的运作机制
  • 光明的未来
  •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加速发展
  • 创新荒
  • 中国的创新发动机
  • 重获繁荣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

    诺贝尔奖获得者悉尼・布伦纳谈论 20 世纪 80 年代的生物学的一句名言令我印象颇深:“科学的进步依赖于新技术、新发现和新想法,新技术优于新发现,新发现优于新想法。” 这句话强调了技术工具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了先进的技术工具比聪明的头脑更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给挣扎在“创新荒时代”人们的启示

      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本创新的书?
      从宇宙观来看,创新是宇宙中最伟大的现象,因为它是逆熵的。生命是物质界的最伟大创新。文明与科技则是生物界的最伟大创新。从世界观来看,我们所处于一个内卷的时代,之所以内卷是因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来引领经济的进步。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是上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我们正处于一个创新荒的时代。从国家观来看,中国正在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引擎,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了解技术与科技的创新究竟是怎么诞生的。从人生观来看,《创起》告诉我们行业、技术、科学创新的现实规律,帮我们从历史见未来,看清自己的所处的行业与职业选择,同时通过科学史的了解,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可创新又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历史的伟大创新总被人们包裹在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下,瓦特、达尔文、牛顿、巴斯德、乔布斯,创新总是与个体的成就相关。但马特・里德利认为,这不是事实,即便这些聪明的个体不幸夭折,蒸汽机、进化论、万有引力、疫苗和苹果手机仍然会出现。因为创新有它自己的规律。科学领先与技术,基础科学引导技术发展?创新是灵光一现,中国人缺乏创新思维?专利技术有助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总是受到人们欢迎的?创新是可以被规划的?作者马特・里德利对以上通通明确说不。《创起》的前半部是一部科技史,后半部从科技史的角度探讨总结创新产生的规律。土豆,咖啡,化肥…… 不起眼的事物却能直指创新的本质,告诉人们创新经济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述说着创新如此重要却频频遭到抵制的现实困境,以及创新荒的希望究竟在何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首先,历史中的天才人物固然重要,但是即便没有天才人物,创新依然会出现。绝大多数创新的产生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轰轰烈烈的,而是存在于一次次悄无声息的缓慢迭代中。创新有它自己不断向前演化发展的逻辑。其次,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并不一定非得是技术水平有多先进,也可以是把一个事物紧密嵌入到了协作网络中,连接了更多的人,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创新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有关,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社会工程。第三,要想实现创新,除了需要技术的发展、资金的投入、人才的教育和合理的奖励机制等因素推动,也需要对原有社会共识进行改写、扩展甚至是重新编辑。因此,越自由越开放的地方,越容易产生创新。自由,永远是催生创新的发动机,比如说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回过头来也加速了中国的创新规模和发展进程,再比如说数字化领域的创新,使商品交换和人们的思想得以突破地理空间的界限,实现联结。

          1
          评论
        • 查看全部22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