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流水线是效率的一次进步

    这本书种草于何帆老师的北大读书俱乐部。流水线被传送带加持,从传统的生产模式转变为每个工人只需要做其中一个环节,进而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半熟练工人而不是原来的熟练工。流水线发源于美国,被福特公司带向全世界制造业,但是日本对于流水线的改造,即精益生产让日本在生产效率上超越美国。21 世纪是美国制造业失落的世纪。制造业不断外迁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让美国当地蓝领工人大量失业。同时自动化生产也提高蓝领工人的再就业门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流水的工人铁打的流水线

      流水线的历史,如同《技术陷阱》里所说的,长期为人类带来大量福祉,但工人的不满、知识分子的抨击,就是短期的陷阱。但如福特所说,“我需要的是一双手,却为什么上帝给了我整个人”,企业主的目的,不是让工人成为机器,只是机器还达不到手的要求。随着技术再进步,机器手真的可以满足 “一双手” 了,不再需要工人。工人们连产生 “不满” 的机会都失去,这个时候知识分子还会抨击 “人的物化” 吗,抑或是开始抨击 “物的人化”—— 机器取代了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流水线,精益生产,机器人自动化

        这本书,从发展脉络上,主要是讲三个内容。流水线,精益生产,机器人自动化生产。从讲的主体上来说,重点是介绍这些生产流程发展的过程中,底层工人的变化,社会生产效率的变化,以及制造业地位的变化。流水线的历史,就是将人工合成的技术,慢慢积累的过程。标准化的早期形式,是以作为生产和消费基本原则的流水线为标志的。流水线有五个特点,劳动的分工,通用零部件,单一功能的机器,机器设备的布局,以及通过滑行和传送带,将零部件传送到工人面前。流水线的诞生,是以福特汽车为代表的。它见证了效率的极大提升,但由于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的都是简单枯燥的内容,长期以往,他们的精神变得麻木。精益生产的诞生,来自于丰田。在后期,日本的生产线效率已经开始超过美国和欧洲,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工厂开始反过来学习日本的精益生产理念。实现精益生产的企业,也同样加强了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和供货商之间的沟通。日本的企业认为,公司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员工的集体智慧。再到后面,就是将流水线上的工人,替换为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生产。马克思认为,在匠人时代,每个人的工作产出和自己的价值创造可以紧密关联。但是在流水线生产时代,每个人的工作被无限细分,与最终产品的价值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衡量。这个是企业的福音,但却未必是工人的福音。工人从本质上来说,还是需要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去对抗流水线和精益生产时代的重复和枯燥化。反过来,对于企业家来说,则需要不停的提升流水线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可以降低对一个个个人的依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的流水线,机器的流水线;无人驾驶汽车,传统的出租车,技术重构,相互博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流水线诞生、全面赞誉到质疑批评的过程

            大规模生产并不等同于大批量生产。只有更深刻地了解日益增加的产品必须与不断增强的购买力相匹配的本质,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只有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够使工厂的利润总额最大化。因此,出于利己的商业动机,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生产,必须在将生产价格尽可能降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与此同时,不断缩短的工作日对于大规模生产来说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利润,更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