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试图打通“传统”和“近代”的学术障壁,打破学界在江南市镇研究与上海城市史研究之间的隔异。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城市化”主题,借助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理论,对清代至民国年间上海城西法华地区(涉及今长宁、徐汇、静安等区)的城市化进程作了长时段的研究。

作为清代康乾年间上海城西首屈一指的棉布业巨镇与开埠后得租界扩张之先机的华洋交界区,法华地区的城市化无疑具有典型的文明演进与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通过研究这一地区在不同时空背景与地域格局下城市化的发育机理、动力机制、内涵特征、演化路径、时代局限等问题,本书力图揭示出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以市镇型为主导的“原生型城市化”模式如何从萌发、独立、鼎盛,及至被外力推引的“近代城市化”模式所阻断、异化,并最终使城市化进程趋向于传统与近代交织、城乡二元交错的状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区域、时段与概念
  •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法华成镇之前的乡村聚落史
  • 第一节 兼具河、寺之利的聚落形塑
  • 第二节 法华巷:“因寺名巷”与“缘寺成巷”
  • 第三节 法华成市成镇的年代考辨
  • 第二章 “城西首镇”:乾嘉年间法华镇的“原生型”城市化
  • 第一节 “城西首镇”地位的构建
  • 第二节 法华镇“原生型”城市化的内涵与局限
  • 第三节 “原生型”城市化视野下的聚落、家族与科举
  • 第三章 “原生型”城市化道路的阻断
  • 第一节 外部兵燹:太平天国战争的冲击与契机
  • 第二节 内部困境:李漎泾水利功能的衰退
  • 第三节 “中心—边缘”的镇村格局逐渐逆转
  • 第四章 法华地区近代城市化转型的驱动力
  • 第一节 新式交通与近代市政的楔入:来自租界的扩张
  • 第二节 华界自治运动之下的法华乡市政建设
  • 第三节 单一棉布业结构的多元化转型
  • 第五章 “华洋之界”的形成:法华地区近代城市化转型的新内涵
  •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非农化与乡村景观变迁
  • 第二节 四乡劳动力的转移与产业工人的形成
  • 第三节 华洋设学与法华乡教育近代化
  • 第四节 权力格局新秩序:地方自治下的绅治、官治与新式社会组织
  • 第五节 风俗教化的新变:以《乔氏宗谱》中的家规礼法为中心
  • 第六章 “华洋之界”的城市化问题与社会治理
  • 第一节 殖民性、民族性与近代性之间:“华洋之界”的越界筑路交涉案
  • 第二节 城市化扩张中的殡葬危机及其应对:以家墓、义冢为中心
  • 第三节 社会失序与治理:烟、赌、盗、杀等治安问题
  • 结语
  • 第一节 近代法华镇城市化转型成败探讨
  • 第二节 “内外双循环结构”:法华地区城市化盛衰机制解析
  • 第三节 江南市镇两类城市化模式的利弊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索引
  • 图片目录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9月,为社科类综合性出版社。本社以 “严肃的思想,典雅的学术”为出版己任,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良的精神产品。 出版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心理等各类图书,以及工具书、地方志(含年鉴)等。设有历史、经济法律、文化文学、心理教育、社科人文智库和教辅六个编辑室,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形成了高端学术著作、世界历史文化、心理学、方志等出版特色。我社曾多次荣获国家和上海市的各类图书奖项。 此外,被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推荐申报出版机构,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誉,在图书市场也有一定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