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8千字
字数
2015-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多学科视角探讨记忆与文化的关系。
内容简介
《记忆》围绕记忆展开讨论和研究,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学者对谈与互答,即围绕文化·记忆·历史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提问,探讨记忆对人类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的多元影响,给不同学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二是与记忆相关的论文,即记忆理论的阐释及结合文学与文化现象对记忆进行文化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写在前面的话
- Part 01记忆的公共问答
- 问题一:我们常说集体记忆,你认为是否有国家层面上的记忆(或称国家记忆)?如果有,中国记忆的主要特质是什么?就你的研究领域来看,怎样区分不同的国家记忆或国族记忆?
- 问题二:遗忘的意义是什么?在个体的层面上和集体的层面上,你是怎样理解遗忘的正当性或必要性的?
- 问题三:创伤/创伤记忆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意义何在?能否结合你自己的研究经历来谈一下?
- Part 02记忆的互文
- |陈言×刘大先
- |苏宏斌×王峰
- |刘大先×胡恒
- |张均×陈奇佳
- |邹广胜×杨建刚
- |贺昌盛×肖伟胜
- |朱巧云×黄勇
- Part 03记忆理论的个体想象
- 何为文化记忆?
- 被给予的“记忆”——历史叙事的观念性建构
- 灵氛的辩证结构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口述史料问题
- 论痛苦经历与记忆的诗学意义
- 作为受虐狂的环境
- 柳龙光:置身殖民体制内的家国书写与“东亚文化圈”想象
- 记忆的政治:“历史是被胜利者遗忘的”
- 梦幻与灾难——论“新时期”以来的“乌托邦”书写
- 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
- 记忆之名:回忆类文学叙事的策略与规则(草纲)
- 在记忆中塑造自我:关于上海的文化记忆(草纲)
- 论海外华人古体诗词中的文化记忆(草纲)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