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权威历史著作,揭示印巴冲突的演变和地缘政治重要性。

内容简介

1947年8月,英属印度分裂为独立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时,正值集体大屠杀,一方是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徒,另一方是穆斯林,超过75万人被屠杀,1200万人逃离家园越过新边境寻求庇护。然而,那个8月似乎至今仍未结束。

本书中,著名历史学家迪利普·希罗对印巴关系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述,追溯了导致次大陆分裂的里程碑式事件,以及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之间有争议关系的演变。而且时至今日,争端仍难以得到合理的解决,克什米尔控制线仍是世界上防御最严的边境。

自分治以来,印巴之间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危机,包括1971年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立孟加拉国;以及印巴双方获得核武器,导致1999年和2002年几乎不可避免的对抗。希罗不仅记录了印巴两国与美国及苏联的关系,还记录了他们与中国、以色列和阿富汗的关系,充分证明了印巴冲突的地缘政治重要性。

这些线索,在希罗的笔下编织成了清晰的叙事,充满了丰富多彩的领导人传记,对战争、耸人听闻的暗杀、侵犯人权之举的生动描述,也穿插着像板球比赛、电影、电视剧这样的文化符号,是将印巴之间关系第一次放大观察的勇敢尝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章 当时髦先生遇上圣雄甘地
  • 第二章 甘地的原罪:将宗教注入政治
  • 第三章 “两个民族”理论:分治前奏
  • 第四章 不断高涨的暴力浪潮
  • 第五章 浴血而生
  • 第六章 战争中的双胞胎
  • 第七章 渐行渐远
  • 第八章 尼赫鲁的“前进政策”:走得太远了
  • 第九章 夏斯特里的最高命令:巴基斯坦噩梦成真
  • 第十章 英迪拉·甘地扼杀两个民族理论
  • 第十一章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
  • 第十二章 伊斯兰主义者、发展原子弹的齐亚·哈克
  • 第十三章 拉吉夫—贝娜齐尔的友好关系结束
  • 第十四章 核俱乐部大门轰然倒塌
  • 第十五章 穆沙拉夫在美国的压力下低头
  • 第十六章 针锋相对的核武双胞胎
  • 第十七章 曼莫汉·辛格变化多端的对话者
  • 第十八章 争夺喀布尔
  • 第十九章 共享文化,商业兴起
  • 第二十章 概述与结论
  • 结语
  • 特别推荐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印巴恩怨史

    若欲探究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与民族纷争,一本必读之书。印度次大陆原本就是个分裂状况的几百个部落的集合区域,有个开伯尔山口之谜,中国人完全理解不了这样一个山口为何不修建一个函谷关?因为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独立的王国,外来的 “侵略” 也不是占领,而是和顶层精英合作,因为严格的种姓制度,换皇帝也如同民选总统换届和大多数老百姓无关,根本就没有抵抗侵略这个概念。大英帝国是接续莫卧儿王朝,把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教徒和占人口少数的穆斯林双双置于一个外国势力的统治之下,失去权力让穆斯林精英郁郁寡欢(还保留 “哈里发” 等称号),上层种姓的印度人却很快适应了,还从学习波斯语转向学习英语,以帮助新统治者管理次大陆,所以印度是传统大英的代理人(本书作者也比较偏向印度),甘地的独立运动并没有暴力的武装斗争,只是带领新信众到海边宣布 “我们独立了” 这样就算建国了。本书详细阐述了大英帝国在印度次大陆的统治结束后,这片土地如何重新回归丛林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教、穆斯林教和锡克教等各种种族之间的仇恨与冲突不断升级,血流成河,民族宗教矛盾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然严重。早期通过宗教完成不同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穆斯林教是最成功的政教合一宗教,巅峰是奥斯曼帝国,影响也扩展到印度,东南亚。但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在现代社会已经过时了,土耳其都已经世俗化。但宗教冲突暗流汹涌,尤其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是有很强的显性表征。印度教的 “母牛崇拜”,锡克教的毛发存留和穆斯林的饮食习惯和割礼,三教完全不可和平调和。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陆上,确实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权来维护秩序。然而,秦国灭六国和清朝统治中原都属于在没有外部援助和干涉的情况下实现的。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则是由强大的外来因素,因此欧洲的统一也难以实现。印度大陆同样受到美苏中各方背后影响,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大陆的统一变得更加复杂。本书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记录了相关的历史事件。1947 年的独立运动,1971 年的印巴战争,1999 年和 2002 年两度濒临核战边缘,还有和阿富汗的恩怨,本书完成的时候还是 10 年前,之前的国大党还想让印度成为多民族的共同体,莫迪上台后,开始走民族主义路线,民族主义有战斗力,可民族矛盾会更尖锐,近期印度和枫叶国的冲突,也是和・锡克教的冲突。如果认真了解印度的历史,就会明白中印完全没有战争的可能,印度本身敌人太多,自顾不暇。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和的历史根源

      在 1947 年 8 月印巴两国建立主权国家后的几个月里,在克什米尔发生的冲突使得两国关系恶化。巴基斯坦政府不肯眼睁睁地看着英属印度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最终成为印度教主导的印度的一部分。这场冲突持续了近 70 年,其核心在于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之间长期不可调和的关系。这两国的矛盾,真的多到不知道该如何化解。既有宗教上的分歧,也有对于土地边界,水源的争夺。就先从宗教上的差异来说,印度教为多神教,以偶像崇拜为中心。亚伯拉罕开始破坏偶像,穆罕默德在麦加亦是如此。印度教教徒崇拜男神和女神的偶像,他们相信轮回,认为永恒的精神以不同的物质形态在一个无尽的周期内生、死和重生。伊斯兰教是一神教,禁止雕刻图像。穆斯林相信,来世他们将在审判日受到安拉的审判,而唯有安拉知道哪一天是审判日。种姓是印度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伊斯兰教中却没有成圣。在印度次大陆上,印度教教徒与穆斯林的对立已有长达 8 个世纪的历史。1192 年,阿富汗军队的穆罕默德・戈里在日出前的一次突然袭击中,在德里附近击败了信仰印度教的皇帝普里斯维・拉杰麾下令人生畏的拉其普特军队,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并将领地覆盖到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1526 年,德里苏丹国遭到扎希鲁丁・穆罕默德・巴布尔的围困,后者是当时喀布尔的统治者,还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在这几次的交互争战中,两个教派的人也因战争的原因迁徙,其生活空间彼此交错,产生了更多的摩擦。两个社群之间的社交往来很少,也不通婚。就大众层面来说,共同的摩擦点集中在印度教对牛的崇敬以及穆斯林出于宗教信仰对猪及猪肉的极其厌恶上。自公元 4 世纪以来,在印度教王国,杀牛被认为是死罪。为报复穆斯林屠宰牛的行为,死硬的印度教教徒在清真寺入口处偷偷放置猪头或死猪,或者在祈祷期间于清真寺外播放音乐或演乐,以此亵渎清真寺。接着到了 1807 年,英国人登场。他们与阿富汗和莫卧儿王朝先辈则不是这样,那些人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定居下来,成为土著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与这个次大陆之前的外国统治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作为东印度公司的合同雇员而从海路抵达的英国人,其独特身份使他们可以在服完役后回归家园,所以对于当地的认同感相当的低。英国统治时期,实行统治的少数白人基督徒与被征服的占多数的印度人之间出现了种族隔离,引起当地人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普遍不满。这种情绪主导了 1885 年成立于孟买的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国民大会党(以下简称 “国大党”),后者提出了一个温和的要求,即希望 “扩大政府,让人民在其中享有适当和合法的比例”。总的来说,由于帝国落入英国之手,穆斯林精英们气愤难当,拒绝接受他们落差巨大的现状。而上层种姓的印度教教徒的情况恰恰相反。往日里,他们已经适应了外国统治的现实,学习穆斯林王朝 7 个世纪以来的宫廷语言波斯语,以治国理政。随着英国统治时期的到来,他们转而掌握了英语。如此,印度教教徒中催生出一个受过英语教育的城市中产阶级。相比之下,穆斯林仍然分为文盲的农民和富有的贵族地主两个极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相很难厘清。 真正重要的是印度赞助的叛乱行动的范围和强度。 这些可以合理地解释成德里对伊斯兰堡参与煽动印控克什米尔分裂运动的针锋相对, 哪怕调查分析局的活动从没有与印控克什米尔的三军情报局的活动相匹敌。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