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女性版《1984》,引发国内外热议的警世寓言。同名美剧风靡全球,斩获艾美奖五项大奖。

内容简介

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独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序
  • 新版序言
  • 引语
  • 1 夜
  • 2 采购
  • 3 夜
  • 4 等待室
  • 5 午休
  • 6 一家人
  • 7 夜
  • 8 产日
  • 9 夜
  • 10 安婚经卷
  • 11 夜
  • 12 荡妇俱乐部
  • 13 夜
  • 14 挽救
  • 15 夜
  • 史料 关于《使女的故事》的历史记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后由衷感叹还好是个故事,万不可变为现实

    这是在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发生的故事。这是一个空气清新,路面平整,街道干净,别墅林立,绿草如茵的社会。这是一个阶层分明,服装统一,井然有序,人人自律的社会。这是一个絮絮低语,慎言慎行,言必提上帝的社会。这是一个对《圣经》顶礼膜拜,视其为唯一法律的社会。这是一个资源紧张,凭票易物,统筹分配的社会。这是一个男人工作,女人持家,实行愚民政策的社会。这是一个看不到孩子戏耍,听不到欢笑的社会。这是一个没有知识份子,残疾人,同性恋者,不能生育的老年女性的社会。这是一个由大主教们治国,军队维权,眼目遍地的社会。这是一个由极端原教旨主义份子武力推翻美国政府建立起来的社会。这是基列共和国。这就是故事呈现给我们的社会样貌。21 世纪之初,环境极端恶化,化学污染,核辐射,各种放射物质遍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世风日下,人人自危,生育率持续降低,出生婴儿非正常率为四比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基列国横空出世,其统治者让人们奉行《圣经》中的字面言语,亦步亦趋地模仿其中的生活方式,回归原始的 "自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各种社会问题,完成人类救赎。这里的女人不再工作,不再接受教育,其所有的职责和作用就是服务于男性,生育繁衍。按功能和角色,社会把女人们简单的划分为:夫人、嬷嬷、使女、马大、经济太太和荡妇。并用不同颜色和样式的服装进行区分。夫人身穿粉蓝色衣服,是大主教们的妻子,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养尊处优,把持家政;嬷嬷一身军绿色的大衣,都是从未成家的老处女,主要工作是教化和管教使女;使女身穿红色长袍,头戴白色双翼头巾和面纱,她们是这个社会里具有健康生育能力的女性,其唯一的使命是为大主教们繁衍后代;马大是那些身体强健,无法生育的女人,身穿暗绿色长袍系上围裙,操劳家务,照顾其他人;经济太太一身条纹裙子,是那些贫苦人家的妻子;荡妇则是那些不服管教,尚有姿色的 "坏女人",存在于地下夜总会中;年老体弱,无法生育的女人们则早已同知识分子、同性恋者们一起被送往核污染区域清扫化学垃圾和辐射物质。故事是由使女奥芙弗雷德讲述的,她像我们展现了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社会中使女们的生存状态。"使女" 一词出自《圣经・创世记》,第三十章第 1-3 节:"拉结见自己不给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雅各对拉结生气,说,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岂能代替他做主呢?拉结说,有我的使女比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使女就是有健康生育能力的女人,她们不再被当做独立有思想的人,而是属于国家的宝贵资产,是 "行走的子宫"。她们其中部分人是出于自愿(比如原来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大多却是被暴力带离原来家庭,在 "红色感化中心" 里接受嬷嬷的教化,强制她们接受国家的安排成为使女。对使女来说相貌不重要,身体的其他部分好坏不重要,是否有独立人格不重要,重要的只有健康的生育器官。她们是专门为大主教孕育子嗣服务的,接受轮班的制度,她们每个人被分派到一位大主教家里生活,每个月固定日期进行 "授精仪式",幸运者怀上孩子,而连续几次未成功者,下场会很惨,因为 "不能生育" 错不在男人。使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的名字由 "Of" 开头,表示 "属于",后面跟着被分配到的大主教的名字,比如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做 "Offred"(意为 "弗雷德的")。她们的房间没有锁,窗户只能打开一个小缝,也找不到任何可能用来自残的工具。她们吃着永远健康但豪无味道的食物,时刻为怀孕准备理想的母体。她们没有自由,不能恋爱,不能结婚。她们结伴外出,相互监视。她们集体参加挽救集会,亲手处决 "政治犯"...... 在这样一个推崇清心寡欲,抑制人伦情感的国家中,遭受煎熬的也不仅仅是使女。地位低下的男仆永远都没有亲近女人的机会,军队的卫兵只有在建立功勋后才能被分到一个新娘,大主教和主教夫人之间也谈不上亲情,勉强维持表面和谐。甚至连每月固定的 "授精仪式" 都是严格按照《圣经・创世记》中雅各和拉结的方式执行的,静谧、怪异、恐怖,同情爱、温存、欢愉丝毫沾不上边。就连作为统治者之一的大主教,都对这样一个社会产生了质疑:"冷冰冰的太没有人情味了!"。《使女的故事》 诞生于 1985 年,作者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部未来小说呈现给读者一个看似荒诞不经,却又耸人听闻的反乌托邦社会。当今的社会的确存在很多问题,环境污染、金钱至上、道德堕落、出生率急剧下降...... 人们都在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小说向我们展现了试图利用宗教实行极权统治,甚至扼杀人性来达到目的方式是多么的恐怖,和不可取。尊重人性,尊重科学,这应是基本态度。没有完美的问题解决方式,但也正因为不完美,因为存在着遗憾,才会让我们有动力不懈地追求进步,不断地思考和反思,并对不确定的未来抱有希望。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