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为哲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3辑 总第28辑)》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文本、文献与思想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专题,收录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生代学者的新成果。本辑既有对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检视和思考,也有对经典文本与文献细节及思想史的考证和探究,还涉及国际学术前沿问题与新动态的关注和分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讨论,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面貌、新态势。

目录

  • 版权信息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 实践的普遍性和理论的普遍性
  • “共同活动方式”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研究
  • 引言
  • 一 关于人的本质及其特性的认识
  • 二 人的自由发展的内涵
  •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历程及当代价值
  • 一 萌芽时期:从人文主义的历史形态观点到一般唯物主义社会形态观点
  • 二 形成时期:从一般唯物主义社会形态观点转向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
  • 三 成熟时期: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全面阐述和丰富完善
  • 四 当代价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 重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社会经济形态与自然历史过程的相似性
  • 三 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 四 简短的结论
  • 再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共同研究域
  • 一 批判传统哲学的共同要求
  • 二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共同指向
  • 三 批判现代性的当代相遇
  • 试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基础
  • 一 正义不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基础
  • 二 善的原则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出发点
  • 三 自我实现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基础
  • 文本、文献与思想史研究
  • 从“客观规律”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看“十月革命”的哲学基础
  • 一 主体活动背离“规律”:“早产论”和“反常论”的哲学依据
  • 二 主体活动对“规律”的能动遵循:“十月革命”的哲学依据
  • 三 主体能动性的受制约性与“十月革命”的条件性
  •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 一 “犹太人问题”是什么问题?
  • 二 如何看待政治解放?
  • 三 如何理解犹太人的解放及未来?
  • 从启蒙理性主义、德国历史主义到马克思的历史科学
  • 一 启蒙及其自我悖反
  • 二 作为反启蒙主义典型成果的德国历史主义
  • 三 作为扬弃德国历史主义之杰出成果的马克思的“历史科学”
  • 马克思处理黑格尔辩证法的两条路径及其关系
  • 一 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的本质差异
  • 二 “翻转”与“颠倒”: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不同路径
  • 三 “颠倒”与“翻转”的本质关联
  • 形式规定:一个被忽略的重要方法论范畴
  • 一 形式规定的方法论溯源: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 二 形式规定的方法论提升: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
  • 三 形式规定的方法论建构:马克思的资本学说
  • 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四组关系问题
  • 一 物质生产与财产占有
  • 二 财产占有与个性发展
  • 三 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
  • 四 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
  • 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
  • 一 马克思全新劳动价值论的建立
  • 二 时间构成劳动的“自然尺度”
  • 三 缩短“工作日”致使劳动被压缩
  •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相对独立性的阐释与演变
  • 一 国家的相对独立性
  • 二 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 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思想的提出及依据
  • 二 辩证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三 聚力破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 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命题及国内话语权维护
  • 一 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命题及其表现
  • 二 当代中国社会的话语焦点及其特点
  • 三 以核心命题引领话语焦点,构建话语体系
  • 四 中国理论话语权建设的国内目标定位
  • 怎样的“物”与何种的“观”?
  • 一 唯于何物——基础的承认与廓清
  • 二 以何唯物——方法问题的共识与争论
  • 三 其物为何——物的构成与研究问题
  • 四 社会性质研究的新探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分析
  • 一 作为价值观教育目标主体的“时代新人”及其使命
  • 二 价值观教育的教育主体与价值认同的全方位共建
  • 三 价值观教育的示范主体对践行价值观自觉性的激发
  • 四 党的领导主体地位与价值观教育的统领
  • 五 结语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唯物史观的当代开显
  • 论习近平绿色发展思维方法的科学构成
  • 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的普遍思维方法
  • 二 习近平绿色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
  • 三 习近平绿色发展的具体思维方法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后形而上学语境下的理性统一方案
  • 一 元理论层面:交往合理性作为后形而上学合理性
  • 二 方法论层面:交往合理性作为示范者与解释者的哲学合理性
  • 三 理论-现实关系层面:交往合理性的解放兴趣与生活世界的优先性
  • 科恩对社会主义平等的辩护及其限度
  • 一 从自我所有权批判到拯救平等
  • 二 平等: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之处
  • 三 对科恩为社会主义辩护的思考
  • 平田清明的市民社会史观研究
  • 一 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重新定位
  • 二 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重新解读
  • 三 比较视域下的市民社会史观
  • 唯物史观视域下密里本德国家理论再认识
  • 一 国家理论与阶级: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本质的揭示与论证
  • 二 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建构
  • 三 密里本德是工具主义者吗?
  • 四 简要评析
  • 拉克劳和墨菲为什么要“重读”第二国际
  • 一 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危机”
  • 二 考茨基:工人阶级的分裂是暂时的
  • 三 伯恩施坦:在偶然性基础上建构政治统一体
  • 四 索列尔:阶级统一体的建构
  • 小结
  • 罗兰·巴尔特零度写作的阶级困境
  • 一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 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阶级地位
  • 三 无阶级立场的写作是一种不现实的写作方式
  • 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
  • 一 总体性的滥觞:文化转向的理论先声
  • 二 微观与消解:文化转向的当代形态
  • 三 理论再反思:文化转向的效度与限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