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3千字
字数
2017-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究中国国际传播实践及思想演化。
内容简介
《国际传播思想谱系与实践迷思/软力量丛书》以中国国际传播的实践为逻辑起点,探究当前中国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性问题,以国际传播研究的问题缘起为研究开端,研究国际传播思想的演化路径及理论发展的谱系,以传播问题为观察视角,探求跨越时空障碍与文化隔阂的人类公共传播产品生产之道。
目录
- 版权信息
- 知识生产、社会转型与中国“形”“像”(代序)
- 第一编国家形象的迷思
- 国家形象——一个概念及其存在的前提
-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 二、国家形象的外延
- 三、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意义
- 国家形象研究——历史路径与话语方式
- 一、两次世界大战和传播学的兴起
- 二、国家形象问题孕育于战争之中
- 三、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研究
- 国家形象传播:系统、信息及其控制
- 一、形象的传播过程
- 二、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
- 三、“塑造”与“传播”
- 第二编 国际传播研究:思想谱系与实践路径
- 国际传播:思想与知识谱系
- 一、依附理论
- 二、世界体系理论
- 三、全球化理论
- 四、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 五、媒介帝国主义理论
- 六、信息公平论
- 七、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 八、全球治理理论
- 九、利益纠缠下的国际传播——全球传播
- 十、交流理论:人类交流是无奈抑或乌托邦
- 话语方式变革:中国国际传播的三个重要转变
- 一、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
- 二、从国际传播到内外传播
- 三、从媒体的传播到全方位国际传播合力的形成
- 中国国际传播新战略格局的成型
- 一、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和“国际传播体系”目标出台,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地位得以提升
- 二、国际传播媒体强化转变、提高能力,由传统、单一媒体向多媒体、集团化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国际传播体系”雏形初现
- 三、从“走出去,向世界说明中国”到“走进去,发出中国的声音”,中国国际传播谋求对接世界传播
- 中国国际传播:六个观察视角的凸显
- 一、国际一流媒体
- 二、阵地前移
- 三、国家形象广告
- 四、世博会与其他重大事件
- 五、产业化
- 六、新媒体国际传播
- 中国国际传播的产业化路径
- 一、“产业化”是全球媒介发展的重要经验
- 二、产业化是当前世界媒介发展的基本路径
- 三、中国国际传播媒介具备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 四、中国国际传播产业化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 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影像与奖项的悖论: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
- 一、概念界定
- 二、从国际影奖的中国盛宴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现状
- 三、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 四、盛宴背后的思考
- 五、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发展对策探究
- 结语
- 第三编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反思
- 公共外交:一个实践领域概念的提出
- 一、什么是公共外交
- 二、公共外交不是传统外交的延伸
- 三、公共外交和公共关系有区别
- 四、公共外交不是公众外交
- 五、公共外交就是国际传播
- 六、为何称公共外交而非国际传播
- 美国公共外交:组织机制与特性观察
- 一、多兵种联合作战
- 二、十分注意针对性
- 三、讲究宣传策略
- 四、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从认同追求到意识形态扩张:美国公共外交的历史考察
- 一、历史源流——早期美国国际传播
- 二、作为战争工具——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国际传播
- 三、“和平演变”的战略工具——冷战期间的美国国际传播
- 四、从推销“民主”到反对恐怖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国际传播
- 形象“塑造”与破坏之间:美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反讽
- 一、传统上“塑造”国家形象的努力
- 二、“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形象的“修复”和“塑造”
- 一、美国国家形象不断恶化
- 二、美国人深感担忧
- 一、欠债过多,公共外交资源供给仍相对滞后
- 二、新公共外交体系仍待磨合
- 三、短期项目与长期项目间缺乏平衡
- 四、对宣传对象缺乏研究
- 一、越南战争的“教训”
- 二、单边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恶果
- 三、虐俘事件是美国公共外交的“滑铁卢”吗
- 四、中东:美国对外政策与公共外交悖论
- 一、克服矛盾的“良方”
- 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2010年后美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主要任务
- 一、当前美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趋势
- 二、当前美国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
- 结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