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7千字
字数
2025-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阿德勒经典概念,轻松解决人生80%烦恼。
内容简介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陷入类似的烦恼:父母为我考不到编制的事很焦虑、拒绝了他我很内疚、顺从与讨好换来的居然还是他的冷暴力……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的善良与责任反映到我们的行为上,其实是在过度付出,甚至是“大义灭自己”,因为我们承担了本不属于我们的课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不应该为他人的期待而活。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际关系中的一切矛盾无非两点:要么自己的事别人干涉了,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别人的事。”所以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概念:一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他人可以参与讨论,表达看法、建议,但无权干涉。
在本书中,作者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职场关系中的常见场景的分析,让我们学会从课题分离的视角去看到问题的症结,区分彼此的责任。课题分离不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践行课题分离的理论与方法,你将不再为无法控制的事情焦虑,而是专注于自己真正能做的事上。更重要的是,你会学会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同时又能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 言|preface
-
第1部分课题分离与自我意识
-
1.1 认识自我意识:从心开始的课题分离
-
1.2 学会自我关爱:如何用自我满足打破内心困境
-
1.3 害怕失败:如何打破恐惧,勇敢行动
-
1.4 摆脱他人评价的枷锁: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办
-
第2部分职场中的课题分离
-
2.1 职责明确:避免职场中的“责任盲区”
-
2.2 遇到困难同事不理我:如何突破职场人际困境
-
2.3 升职失败:是别人没给机会,还是你没准备好
-
2.4 职场冷暴力:被忽视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
2.5 频繁离职、遇到难题就想逃避:是环境的问题,还是你想逃避一些课题
-
2.6 无法拒绝:学会设置健康的职场界限
-
第3部分爱情中的课题分离
-
3.1 婚姻中的原生家庭纠缠:如何走出父母的阴影
-
3.2 “你不懂我,就不爱我”:是你的课题,还是他的课题
-
3.3 分手后,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对方:真的是他的问题吗
-
3.4 爱上不该爱的人:要为此付出一生吗
-
3.5 婚姻中的三大话题:钱、性与孩子背后的深层差异和互动模式
-
3.6 遭遇背叛: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
第4部分亲子关系中的课题分离
-
4.1 “这是为你好”:如何打破父母情感绑架,走出自己的路
-
4.2 不结婚不等于不孝顺:如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
4.3 “你怎么那么不懂我”:沟通障碍背后的课题分离
-
4.4 “谁该来照顾孩子”:父母与长辈的责任界限
-
4.5 “学习是孩子的事,还是父母的事”:课题分离中的家庭责任
-
4.6 做有界限的父母:保护孩子的成长空间
-
第5部分友谊中的课题分离
-
5.1 为什么我们总是帮别人解决问题,却忽略了自己
-
5.2 虚伪友谊与隐性竞争:如何识别和培养真正有意义的关系
-
5.3 价值观不合:如何在友情中找到平衡
-
5.4 朋友做错了:我该如何处理这段关系
-
第6部分建立边界,拥有自在人生
-
6.1 你是否也有不清晰的边界?识别这些常见表现
-
6.2 区分权利与责任,让自己不再为他人的问题买单
-
6.3 课题分离:真正拥抱自由的秘诀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误解澄清:分离不等于冷漠
在这个信息过载、关系复杂的时代,我们常陷入人际困扰而不自知:父母为子女学业焦虑,职场人因同事 "摆烂" 而不满,朋友因期待落空而互相埋怨…… 这本书就直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人际痛点,提供了一套清晰可行的解决方案。本书的核心概念 "课题分离" 源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其精髓在于:人际矛盾多源于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干涉。作者将这一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工具,贯穿亲情、友情、职场等具体场景。何为 "课题"?那就是结果最终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孩子是否认真学习是他的课题(结果自己承担),父母如何评价是父母的课题(孩子无需过度在意);同事是否负责是他的课题,我们只需做好分内事,而非越界 "救火"。这种划分看似简单,实践需要勇气。我们常以 "为你好" 之名干涉他人 —— 父母干预子女选择,朋友试图改变他人生活,背后往往藏着控制欲或未实现的自我期待。正如古希腊谚语:"可带马到水边,不能强迫喝水",真正的尊重是允许他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然而这种处理方式,这是否意味着冷漠?本书也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澄清。那就是课题分离绝非鼓励孤立,反而能建立更健康的联结。当我们不再被 "应该" 捆绑,才能基于真实意愿给予关爱 —— 这种关心不是义务或期待回报,而是内心充盈的自然流露。且课题分离是减少烦恼的基础,真正的幸福需走向 "他者贡献"。在共同体中找到贡献感,体会自我价值,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高阶追求。没有清晰边界,付出易成负担;厘清课题后的关爱,才能带来纯粹的快乐。
课题分离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040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八)新书 -《课题分离》(217)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新书的领域开始,随机选书进行刷书,第五本是《课题分离》,阿德勒经典概念,轻松解决人生 80% 烦恼。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陷入类似的烦恼:父母为我考不到编制的事很焦虑、拒绝了他我很内疚、顺从与讨好换来的居然还是他的冷暴力...... 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的善良与责任反映到我们的行为上,其实是在过度付出,甚至是 “大义灭自己”,因为我们承担了本不属于我们的课题。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不应该为他人的期待而活。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际关系中的一切矛盾无非两点:要么自己的事别人干涉了,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别人的事。” 所以他提出了 “课题分离” 的概念:一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他人可以参与讨论,表达看法、建议,但无权干涉。2、精彩内容:①课题分离被称为 “自我启发之父” 的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学,其中 “课题分离” 这一概念帮助无数人厘清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摆脱了不必要的焦虑,从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需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认为,事件本身并不会带来痛苦,痛苦来源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理解人际关系中的问题,而课题分离就是帮助我们搞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别人的责任。人生中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像重力一样无法改变的现实,如年龄增长、经济环境、他人的想法;另一类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调整自己的目标、如何提升能力。当我们学会区分这些问题,就能减少无谓的内耗,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能改变的事情上,而这正是课题分离的核心。课题分离的关键在于认清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负责。父母的期待是父母的课题,你是否遵循是你的课题;领导的评价是他 / 她的课题,你如何提升自己是你的课题;伴侣的行为是他 / 她的课题,你是否接受这段关系是你的课题。②自我意识只有通过提升自我意识、学会自我关爱、克服对失败的恐惧以及摆脱他人评价的枷锁,我们才能逐渐建立起更加稳固的内心边界,走向更加真实和自由的自我。我们只有通过自我探索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了解我们是如何与他人进行互动、如何做出选择的。课题分离帮助我们理解哪些情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课题、哪些情境是属于他人的,从而让我们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清晰的界限,避免迷失在外部的期待中。当你能够清晰地识别自己该做的事和别人该做的事,你的内心就能够获得自由 —— 自由地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按照别人设定的剧本活着。自我意识不仅包括我们对自己的性格、兴趣和偏好的了解,更深层次的,它还涉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情感、反应模式、价值观和行为动机。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③害怕失败害怕失败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对自我价值的恐惧。美国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曾经提到,人的行为常常受到外部环境的驱动,特别是在面临社会评价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到强烈的压力,这压力往往来自我们对自己身份和价值的认同需求。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常常与外部的成功和他人的评价挂钩,这使得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变得更加强烈。当失败被视为对个人身份和自我价值的威胁时,害怕失败的情绪就会变得难以承受。很多时候,失败不单是一个结果问题,还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刻冲击。成功被视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标志,人们往往把成功与个人的价值画等号:成功意味着被肯定、被认可,失败则意味着个人价值的崩塌,意味着 “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这种价值观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社会压力以及对 “外界评价” 的依赖,这种依赖往往加重了我们对失败的恐惧。要走出这个 “评价迷宫”,我们首先就要认识到自我认同的根本应该是内在的,而非来自外部。只有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放下对他人评价的过度依赖,你才会真正拥有自由和轻松的生活。
当不再把精力浪费在 “管别人的事” 和 “纠结别人怎么看自己” 上,就能更专注于自己的课题,比如提升能力、 经营自己的生活、处理自己的情绪。 这种转变不是 “冷漠”,而是更健康的边界感,既能尊重他人的独立, 也能守护自己的节奏。
出版方
联合天畅
北京联合天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7月,隶属北京联合出版社,是集出版与发行平台一起的一体化公司。(前身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已成立多年) 出版方面,公司已有包括未读、读创、天略、童立方等37家战略合作图书公司和图书工作室,年出版品种300种,发行码洋2亿。出版类别涉及社科、文艺、少儿、明星等。 社科类已经合作出版图书有科普类《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万物解释者》、《无言的宇宙》等; 家教育儿类有《正面管教》系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 文艺类有林清玄《从容的底气》、黄佟佟《不由分说爱上这世界》等; 明星类有戴军《该不该在一起》、李响《响聊聊创业》、丁克森《当你听到世界为你叫好的声音》; 少儿类有少儿绘本《晚安,月亮》、《杰瑞的冷静太空》、《好啦好啦》、《别说你快点快点》、《做自己,木朵》;少儿文学类有乐多多的《胡小闹》系列、《亨利王子》系列,儿童科普类有高新科技AR图书《艾布克的立体笔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