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6千字
字数
2022-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家与孝的哲理深意及实现,涉及学理与现实问题的论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家与孝”的哲理深意在中西视野中的实现。其中不仅涉及学理,如中国儒家思想和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哲学家对“家”的理解,还讨论了一些富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如“谁养老才合理?”“儒家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合法化?”“儒家能接受母系家庭吗?”等等。
通过论述,作者强调:家是最本源的“居间状态”,处于我与绝对他者之间,是人类的时间之源、人生的意义之源,对该主题的探讨,“不仅有益于儒家在当代及未来的生存,而且可能会促使人类良知的复苏,以反省目前这种一味追求强力的发展道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增订版序
- 初版序
- 第一部分 孝与家的时间性
- 第1章 孝意识的时间分析
- 第2章 代际时间:家的哲学身份——从《论家:个体与亲亲》谈起
- 第二部分 家与家基社团的不同形态
- 第3章 儒家能接受母系家庭吗?——父系制与母系制关系刍议
- 第4章 儒家通三统、儒家特区和阿米什人的社团生活——不同于现代性的另类生活追求
- 第三部分 家–孝与人性
- 第5章 家庭和孝道是否与人性相关?——对于新文化运动代表的反家思潮的批评
- 第6章 孝道时间性与人类学
- 第四部分 孝和家如何才可能?
- 第7章 想象力与历时记忆——内时间意识的分层
- 第8章 乱伦禁忌与孝道(大纲)
- 第9章 “父亲”的地位——从儒家和人类学的视野看
- 第五部分 西方人遭遇的乱伦与孝道
- 第10章 乱伦与理想国
- 第11章 《哈利·波特》中的亲子关系与孝道——人类本性的一种展示:不死还是虽死犹生?
- 第六部分 从居间视野来看“亲亲”和“家”
- 第12章 “亚伯拉罕以子献祭”中的“亲亲”位置——从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说起
- 第13章 亲亲、爱的秩序与共同体——儒家与舍勒的共通与分歧
- 第14章 海德格尔与儒家哲理视野中的“家”
- 第15章 列维纳斯论“家”和“家人关系”——绝对他者牵拉出的生命道德时空
- 附录一 儒家会如何看待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对某些可能性的探索
- 附录二 谁养老才合理?
- 附录三 亲子与儒家经典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