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坦诚与留白的黑色幽默之作,一次跨越文化隔阂的语言奇迹。

内容简介

2016年,23岁的毕业生亚历在衰老的意大利看不到出路,决心投奔冉冉升起的电影制作热土——中国。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出演瓜子和手机广告,在主旋律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给纪录片当翻译,也参与过地下独立电影制作。

六年间,亚历从零开始学中文,在豆瓣上写日记,在大城小镇与不同的人对话,在每一次微小的相遇中见证中国的广阔:在北京,和宿管阿姨学习怎么切菜;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拍完片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在四川农村,把白酒当成暖气,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

亚历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记录自己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书写近年的个体遭遇和时代变化,也写下无论全世界青年人共同面对的时代情绪和现实困境:在失序且孤独的时代,勇于拥抱生活的不确定,保持流动,渴望自由,跨过隔阂,与人连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上 2016—2019
  • 来中国才是正经事
  • 过日子的老外
  • 再来一条
  • 北京,北京
  • 坐后排
  • 下 2020-2022
  • 和人交流
  • 海边的老师
  • 外籍群演大酒店
  • 何处才是家?
  • 花园坊的春天
  • 流动中的人
  • 过年
  • 唐先生的故事
  • 后记:世界公民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当“老外”成为我们

    优越的 “老外” 也开始体会什么是背井离乡的迷茫,作者是个 1993 年出生的意大利文艺男生,2016 年来到中国,意大利人应该是欧洲最像中国人的, 大家庭观念和自豪的饮食,作者有语言天赋,在中国 6 年从看电视剧《欢乐颂》学习中文开始,到现在用中文写下《我用中文做了场梦》,特别是疫情下的忠实记录,难能可贵。这个在豆瓣写日记、在 Tinder 刷约会、在五号线钟摆式通勤的 90 后,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 "他者" 到 "在场者" 的蜕变。当他在国贸写字楼精心装扮成 "年轻白领",在独立电影片场扮演第 46 号群演,在火锅店与宿管阿姨讨论刀工时,其身份焦虑早已超越了文化差异的表层。亚历笔下的 "老外闯中国",不再是《江城》式的文化解码游戏,而是一面映照当代青年生存状态的棱镜,那些关于职业漂泊、社交困境与存在意义的叩问,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获得了更锋利的表达。如果把 “那不勒斯” 换成 “河南”,这个意大利青年用中文构建的叙事迷宫,处处埋伏着身份解构的机关,中文创造也带来中文的叙事结构,23 岁的 “老外”,凭借祖辈遗留的殖民优势,让他拍广告和外教,比同样刚出校门的 “北漂” 日子好过多了,书中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切片 —— 电影学院里被退学的导演梦、群演片场的荒诞遭遇、豆瓣日记里的存在主义思考 —— 编织成一张捕捉时代情绪的网。作者的观察总能在微观叙事中刺破集体无意识的泡沫:当他在主旋律片场扮演无名士兵,在短视频平台见证文化符号的变异,这些场景都成为解构宏大叙事的微型爆破点。这种叙事策略暗合着中国年轻一代的生存智慧:在悬浮时代,用具体对抗虚无。这个意大利人用中文完成的祛魅仪式,最终指向全球化语境下的新可能。当他在四川农村把白酒当暖气,在广州茶楼与工人称兄道弟时,展现的不仅是文化适应能力,更是打破身份固化的勇气。本书或许在于它证明了: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所谓 "本土" 与 "异域" 的界限,不过是等待被跨越的心理投影。当亚历用中文写下 "我找了自己在这座城市的位置",这句话既是个体生命的锚点,也是全球化浪潮中所有游牧灵魂的共勉。西方白人男无论如何学习中文,还是不能接受中华文化的集体主义思维,联想到最近全面向东方学习的卢旺达在刚果金碾压西方雇佣军,得到中方组织训练的卢旺达,从积贫积弱的中非小国,一跃成为非洲小强,作者对疫情中的所见记录,还是竭力为最后的优越感挽尊。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情绪与外人

      最喜欢他书中的这句话:“想好好创作,需要关注周边的世界,而不是关在房间里”。作者用这本书为在中国的行踪留下痕迹,很羡慕他对于陌生人的信任,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情绪,他总能用文字来码出自己的感受,中文对一个老外来说真的挺难的,忽然就想到我们学了那么多年英语,真正用起来的机会又有多少?可作者总是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把自己这个外国人融入到中国本土里面,这种锲而不舍的做事方式让我感动,记录新冠肺炎的那段真实瞬间,现在看来恍如隔世。好好地珍惜自己拥有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出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塑造认知与思维的桥梁。2. 跨文化生活是不断探索自我和与他人连接的过程,但身份的标签可能成为隐形的隔阂。3. 写作是连接内心与外界的纽带,能帮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归属感。

          1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