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当“老外”成为我们
优越的 “老外” 也开始体会什么是背井离乡的迷茫,作者是个 1993 年出生的意大利文艺男生,2016 年来到中国,意大利人应该是欧洲最像中国人的, 大家庭观念和自豪的饮食,作者有语言天赋,在中国 6 年从看电视剧《欢乐颂》学习中文开始,到现在用中文写下《我用中文做了场梦》,特别是疫情下的忠实记录,难能可贵。这个在豆瓣写日记、在 Tinder 刷约会、在五号线钟摆式通勤的 90 后,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 "他者" 到 "在场者" 的蜕变。当他在国贸写字楼精心装扮成 "年轻白领",在独立电影片场扮演第 46 号群演,在火锅店与宿管阿姨讨论刀工时,其身份焦虑早已超越了文化差异的表层。亚历笔下的 "老外闯中国",不再是《江城》式的文化解码游戏,而是一面映照当代青年生存状态的棱镜,那些关于职业漂泊、社交困境与存在意义的叩问,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获得了更锋利的表达。如果把 “那不勒斯” 换成 “河南”,这个意大利青年用中文构建的叙事迷宫,处处埋伏着身份解构的机关,中文创造也带来中文的叙事结构,23 岁的 “老外”,凭借祖辈遗留的殖民优势,让他拍广告和外教,比同样刚出校门的 “北漂” 日子好过多了,书中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切片 —— 电影学院里被退学的导演梦、群演片场的荒诞遭遇、豆瓣日记里的存在主义思考 —— 编织成一张捕捉时代情绪的网。作者的观察总能在微观叙事中刺破集体无意识的泡沫:当他在主旋律片场扮演无名士兵,在短视频平台见证文化符号的变异,这些场景都成为解构宏大叙事的微型爆破点。这种叙事策略暗合着中国年轻一代的生存智慧:在悬浮时代,用具体对抗虚无。这个意大利人用中文完成的祛魅仪式,最终指向全球化语境下的新可能。当他在四川农村把白酒当暖气,在广州茶楼与工人称兄道弟时,展现的不仅是文化适应能力,更是打破身份固化的勇气。本书或许在于它证明了: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所谓 "本土" 与 "异域" 的界限,不过是等待被跨越的心理投影。当亚历用中文写下 "我找了自己在这座城市的位置",这句话既是个体生命的锚点,也是全球化浪潮中所有游牧灵魂的共勉。西方白人男无论如何学习中文,还是不能接受中华文化的集体主义思维,联想到最近全面向东方学习的卢旺达在刚果金碾压西方雇佣军,得到中方组织训练的卢旺达,从积贫积弱的中非小国,一跃成为非洲小强,作者对疫情中的所见记录,还是竭力为最后的优越感挽尊。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