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的纪年部分,内容主要是隋唐五代儒学编年。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儒学通志”总序
  • 隋代 (581—618)
  • 隋文帝开皇元年 公元581年
  • 1 隋文帝诏郊庙冕服必依《礼经》
  • 2 颜师古生
  • 3 乐逊卒
  • 4 戚衮卒
  • 5 郑灼卒
  • 开皇三年 公元583年
  • 1 隋文帝下劝学行礼诏
  • 2 牛弘上表请开献书之路
  • 3 牛弘奉敕撰《五礼》
  • 4 沈重卒
  • 开皇四年 公元584年
  • 1 隋文帝祭祖祭天
  • 2 诏颁新历
  • 3 李谔倡风教,革文弊
  • 4 王通生
  • 开皇五年 公元585年
  • 1 文帝诏行新礼
  • 2 文帝诏征山东马光等六儒
  • 开皇六年 公元586年
  • 1 刘焯奉敕与刘炫等考定洛阳石经
  • 2 约是年稍后,刘焯始专著述讲授
  • 3 隋文帝拒嵬王诃降隋
  • 开皇七年 公元587年
  • 1 隋制诸州岁贡士三人
  • 2 章华上书极谏陈后主获斩
  • 3 文帝以伦常仁义衡量拓跋木弥降隋之事
  • 开皇九年 公元589年
  • 1 文帝下诏,倡导学习儒经,谨遵儒训
  • 2 文帝诏牛弘等改定雅乐
  • 3 王元规卒
  • 4 何妥卒
  • 开皇十一年 公元591年
  • 1 李德林卒
  • 2 辛彦之卒
  • 开皇十四年 公元594年
  • 1 明克让卒
  • 2 隋文帝下诏废弃人间旧体乐,施用正乐雅声
  • 开皇十八年 公元598年
  • 1 诏增设科名举人
  • 开皇二十年 公元600年
  • 1 太子征天下历算之士集于东宫
  • 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
  • 1 隋文帝由崇诚与孝到废太学、四门、州县学
  • 仁寿二年 公元602年
  • 1 房晖远约卒于是年
  • 2 隋文帝下诏推儒,敕令牛弘等修定五礼
  • 仁寿三年 公元603年
  • 1 诏报父母之德
  • 2 诏定丧制
  • 3 诏令州县搜扬贤哲
  • 4 王通奏《太平十二策》
  • 仁寿四年 公元604年
  • 1 刘焯上《皇极历》
  • 隋炀帝大业元年 公元605年
  • 1 隋炀帝诏巡省方俗,宣扬风化
  • 2 隋炀帝复开庠序
  • 大业二年 公元606年
  • 1 敕为自古已来贤人君子营立祠宇,以时致祭
  • 2 杨汪与众儒讲论
  • 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
  • 1 诏以十科举人
  • 2 诏为高祖文皇帝别建庙宇
  • 3 宇文弼卒
  • 大业四年 公元608年
  • 1 诏立孔子后为绍圣侯
  • 大业五年 公元609年
  • 1 诏诸郡以四科举人
  • 2 诏令近郡处置耆老者
  • 大业六年 公元610年
  • 1 刘焯卒
  • 2 牛弘卒
  • 大业九年 公元613年
  • 1 刘炫约卒于是年
  • 大业十年 公元614年
  • 1 诏举郡孝悌廉洁各十人
  • 大业十三年/隋恭帝义宁元年 公元617年
  • 1 王通卒
  • 唐代 (618—907)
  • 唐高祖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
  • 1 唐高祖颁诏兴学
  • 2 傅仁均修成《戊寅元历》
  • 3 崔赜卒
  • 4 虞世基卒
  • 5 庾自直卒
  • 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
  • 1 令狐德棻奏请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
  • 2 杨汪卒
  • 3 王福畤生
  • 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
  • 1 唐高祖诏修五代史
  • 2 欧阳询奉诏与陈叔达、裴矩等编修《艺文类聚》
  • 3 孔绍安约是年或稍后卒
  • 武德七年 公元624年
  • 1 高祖幸国子学,亲临释奠
  • 2 欧阳询等编成《艺文类聚》一百卷
  • 3 薛收卒
  • 4 徐文远卒于本年或稍后
  • 武德八年 公元625年
  • 1 王孝通撰成《缉古算经》四卷
  • 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
  • 1 太宗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
  • 2 太宗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为弘文馆学士
  • 3 太宗与侍臣论治国,欲以仁义诚信为治
  • 4 王凝勒成《王氏六经》七十五卷
  • 5 裴矩卒
  • 6 温大雅约是年或稍后卒
  • 7 陆德明是年或稍后卒
  • 8 太宗出后宫及掖庭前后宫女三千余人
  • 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
  • 1 太宗推崇尧、舜、周、孔之道
  • 2 诏停周公为先圣,立孔子庙于国学
  • 3 太宗以为任用人才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 4 太宗以佛老为戒,其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 5 关中旱,有鬻男女者,太宗为其出金宝赎之
  • 贞观三年 公元629年
  • 1 太宗复敕修五代史
  • 2 唐太宗与孔颖达论为君之道
  • 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
  • 1 诏令州县皆立孔庙
  • 2 诏颜师古考定《五经》
  • 3 唐太宗与房玄龄等论为君之道
  • 4 卢照龄生
  • 贞观五年 公元631年
  • 1 魏徵等奉敕纂《群书治要》五十卷成
  • 2 太宗与侍臣议论,禁断僧尼道士坐受父母之拜,仍令致拜于父母
  • 3 太宗因农时,将太子行冠礼从二月改为十月
  • 4 太宗因悔斩杀张蕴古,遂制五覆奏
  • 贞观六年 公元632年
  • 1 太宗诏录《乡饮酒礼》一卷,颁行天下
  • 2 高士廉奉诏始撰《氏族志》
  • 3 太宗下令诸州所有祥瑞,不用申奏
  • 贞观七年 公元633年
  • 1 太宗与魏徵等论自古治国理政之得失
  • 2 颜师古奉敕考定《五经》,颁行天下
  • 贞观九年 公元635年
  • 1 太宗敕令明经兼习《周礼》
  • 2 太宗与侍臣论治国之道,以为君能清净,百姓可得安乐
  • 贞观十年 公元636年
  • 1 房玄龄、魏徵、姚思廉等撰成《周》《隋》《梁》《陈》《齐书》五史,正月进上
  • 2 刘孝孙约是年纂成《古今类序诗苑》四十卷
  • 3 魏徵上疏论君德,以为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太宗善之
  • 贞观十一年 公元637年
  • 1 太宗诏改太学奠释礼
  • 2 《大唐仪礼》修成,太宗诏颁行天下
  • 3 唐太宗诏修老君庙于亳州,宣尼庙于兖州
  • 4 孔颖达奉太子承乾令撰《孝经义疏》
  • 5 颜师古奉诏撰成《贞观礼》
  • 6 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以人主惟在德行,不许
  • 7 姚思廉卒
  • 贞观十二年 公元638年
  • 1 高士廉等撰成《氏族志》一百卷,上之
  • 2 太宗令就京城闲坊,为诸州考使各造邸第
  • 3 孔颖达等于本年始撰《五经正义》
  • 4 魏徵约是年或稍后编《类礼》二十卷
  • 5 虞世南卒
  • 贞观十三年 公元639年
  • 1 置崇贤馆
  • 2 傅奕卒
  • 3 太宗欲观起居注,褚遂良辞之
  • 4 太宗准王珪之奏,三品以上,遇亲王于路,不需下马
  • 贞观十四年 公元640年
  • 1 唐太宗幸国子监,观释奠,命祭酒孔颖达讲《孝经》
  • 2 诏访前代名儒子孙,加以引擢
  • 3 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正义》疏文
  • 4 太宗欲观国史,房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表上之
  • 5 太宗命礼官商定嫂叔之服制,从魏徵之词
  • 贞观十五年 公元641年
  • 1 李淳风奉命负责《晋书》《五代史》中《天文》《律历》《五行》等志的撰写
  • 2 颜师古撰成《汉书注》一百二十卷
  • 3 吕才等奉诏撰成《阴阳书》五十三卷
  • 4 高士廉纂成《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目》十二卷
  • 5 欧阳询卒
  • 6 朱子奢卒
  • 7 刘孝孙卒
  • 贞观十六年 公元642年
  • 1 《五经正义》书成,太宗下诏更改
  • 2 萧德言、颜胤、谢偃等纂成《括地志》五十卷
  • 贞观十七年 公元643年
  • 1 房玄龄、许敬宗、敬播等奉诏撰成《高祖实录》二十卷、《太宗实录》二十卷
  • 2 约是年前后,敬播奉房玄龄之命删减颜师古《汉书注》为四十卷
  • 3 魏徵卒
  • 贞观十八年 公元644年
  • 1 盖文达卒
  • 2 王绩卒
  • 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
  • 1 太宗与侍臣论治国之道,以骄矜取败为戒
  • 2 岑文本卒
  • 3 颜师古卒
  • 4 张士衡卒
  • 贞观二十年 公元646年
  • 1 太宗下诏重修《晋史》
  • 贞观二十一年 公元647年
  • 1 太宗下诏以左丘明等先世名儒配享孔庙,以尊重儒道
  • 2 高士廉卒
  • 3 杨师道卒
  • 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 1 房玄龄等纂成《晋书》
  • 2 太宗撰《帝范》十二篇,赐太子李治
  • 3 李百药卒
  • 4 孔颖达卒
  • 5 房玄龄卒
  • 贞观二十三年 公元649年
  • 1 王福畤重新编成《中说》十卷
  • 2 许叔牙卒
  • 唐高宗永徽元年 公元650年
  • 1 令狐德棻奉诏修定律令,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
  • 2 高宗与宰臣及弘文馆学士集于中华殿论政道
  • 3 长孙无忌等撰成《贞观实录》二十卷
  • 4 王勃、杨炯生
  • 永徽二年 公元651年
  • 1 诏长孙无忌等刊正孔颖达等所撰《五经正义》
  • 2 颜扬庭刊正颜师古所撰《匡谬正俗》书稿,勒成八卷
  • 永徽四年 公元653年
  • 1 长孙无忌等进《五经正义》,诏颁之,令每年明经以此考试
  • 永徽五年 公元654年
  • 1 萧德言卒
  • 唐高宗显庆元年 公元656年
  • 1 长孙无忌等撰成《五代史志》三十卷
  • 2 长孙无忌等撰成《武德贞观两朝国史》八十卷进上
  • 3 阎立德卒
  • 显庆二年 公元657年
  • 1 许敬宗奏请以孔子为先圣
  • 显庆三年 公元658年
  • 1 长孙无忌等奉敕修订《永徽五礼》一百三十卷成
  • 2 李善撰《文选注》六十卷成
  • 3 许敬宗等纂成《文馆词林》一千卷
  • 4 褚遂良卒
  • 显庆四年 公元659年
  • 1 李延寿撰成《南史》《北史》,高宗亲为作序
  • 2 长孙无忌卒
  • 3 徐坚生,贺知章生,陈子昂约生于是年
  • 4 李延寿约是年或稍后卒
  • 唐高宗龙朔二年 公元662年
  • 1 禁断临丧嫁娶和送葬、上墓无戚容
  • 2 来济卒
  • 龙朔三年 公元663年
  • 1 敬播卒
  • 唐高宗麟德二年 公元665年
  • 1 李淳风造《麟德历》,诏颁行之
  • 2 于志宁卒
  • 3 吕才卒
  • 唐高宗乾封元年 公元666年
  • 1 高宗谒孔子庙,追赠孔子太师
  • 2 令狐德棻卒
  • 3 李义府卒
  • 乾封二年 公元667年
  • 1 王勃撰成《平台秘略》十篇
  • 2 张说生
  • 唐高宗总章二年 公元669年
  • 1 王义方卒
  • 总章三年/唐高宗咸亨元年 公元670年
  • 1 元兢约是年编成《古今诗人秀句》两卷
  • 咸亨二年 公元671年
  • 1 孙处约卒
  • 咸亨三年 公元672年
  • 1 许敬宗卒
  • 咸亨四年 公元673年
  • 1 阎立本卒
  • 2 李淳风卒
  • 咸亨五年/唐高宗上元元年 公元674年
  • 1 王勃刊定王通《续书》,勒成二十五卷
  • 2 殷践猷生
  • 3 有司依文宣王庙为武成王置庙
  • 上元三年/唐高宗仪凤元年 公元676年
  • 1 王勃卒
  • 唐高宗永淳二年/唐高宗弘道元年 公元683年
  • 1 卢照邻约是年或稍后卒
  • 唐中宗嗣圣元年/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则天光宅元年 公元684年
  • 1 骆宾王卒
  • 武则天垂拱三年 公元687年
  • 1 孙过庭撰成《书谱》两卷
  • 武则天永昌元年/载初元年 公元689年
  • 1 李善卒
  • 周天授元年 公元690年
  • 1 武则天追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
  • 周长寿三年 公元694年
  • 1 杨炯约是年卒
  • 周圣历三年/久视元年 公元700年
  • 1 陈子昂约卒于是年
  • 2 狄仁杰卒
  • 周久视二年/大足元年/长安元年 公元701年
  • 1 李白约生于是年
  • 周长安二年 公元702年
  • 1 王方庆卒
  • 周长安三年 公元703年
  • 1 王元感著成《尚书纠谬》《春秋振滞》《礼记绳愆》表上
  • 唐中宗神龙元年 公元705年
  • 1 王元感约是年或稍后卒
  • 神龙二年 公元706年
  • 1 魏元忠等撰成《则天实录》二十卷
  • 神龙三年/唐中宗景龙元年 公元707年
  • 1 韦叔夏是年或稍后卒
  • 景龙二年 公元708年
  • 1 杜审言卒
  • 景龙三年 公元709年
  • 1 元行冲撰成《魏典》三十卷
  • 2 颜真卿生
  • 景龙四年/唐睿宗景云元年 公元710年
  • 1 刘知几著成《史通》二十卷
  • 2 祝钦明是年或稍后卒
  • 唐睿宗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唐玄宗先天元年 公元712年
  • 1 诏令本州修饰孔宣父祠庙
  • 2 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
  • 3 宣劳使所举诸科九人
  • 4 《太极格》十卷删定
  • 5 令京文武官及朝集使五品以上,举堪充将帅者一人
  • 6 杜甫生
  • 7 平贞眘卒
  • 唐玄宗先天二年/唐玄宗开元元年 公元713年
  • 1 诏诸州有抱器怀才不求闻达者,命所在长官,访名奏闻
  • 开元二年 公元714年
  • 1 张廷珪、袁楚客上疏:宜崇经术,迩端士,尚朴素,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
  • 2 诏举实才
  • 3 令有茂才者自举
  • 4 诏节制厚葬奢靡之风
  • 开元三年 公元715年
  • 1 诏选耆儒博学一人,每日入内侍读
  • 2 诏有贤才不能自达者,具以名闻
  • 3 令褚无量、马怀素整理内库坟籍
  • 4 《开元前格》十卷删定
  • 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
  • 1 令诸道按察使各巡本管内人访择贤才
  • 2 刘子玄、吴兢撰《睿宗实录》二十卷、《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成
  • 开元五年 公元717年
  • 1 诏有嘉遁幽栖养高不仕者,州牧各以名荐
  • 2 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诸臣辩论
  • 3 诏存露寝之式,用罢辟雍之号
  • 4 诏令诸州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国子监谒先师
  • 5 诏马怀素、褚无量等搜访逸书,缮写刊校
  • 开元六年 公元718年
  • 1 马怀素卒
  • 开元七年 公元719年
  • 1 诏令诸儒整理《孝经》《尚书》注及《易传》
  • 2 刘子玄上《孝经注议》,主古文
  • 3 诏存继绝之典
  • 4 诏令缮写编录四部书
  • 5 诏有怀才抱器者,如有可采,具状奏闻
  • 6 敕好古皆依旧文
  • 7 敕令丽正殿写四库书
  • 8 诏贡举人灭《尚书》《论语》策,加试《老子》
  • 开元八年 公元720年
  • 1 敕改颜回等十哲,宜为坐像从祀
  • 2 玄宗亲策试应制举人于含元殿
  • 3 诏贡举人谒先师开讲
  • 4 诏张说兼修国史
  • 5 褚无量卒
  • 开元九年 公元721年
  • 1 诏精访甄收英贤
  • 2 令在京五品以上清官及诸州刺史及四府上佐,各举县令一人
  • 3 《群书四部录》二百卷修成
  • 4 刘知几卒
  • 开元十年 公元722年
  • 1 玄宗注《孝经》,颁于天下
  • 开元十一年 公元723年
  • 1 令各地长官名荐抱器怀才者
  • 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 1 玄宗封东岳礼毕,幸孔子宅,亲设奠祭
  • 开元十四年 公元726年
  • 1 有精于经史,道德可遵,工于著述,文质兼美,宜令本司本州长官,指陈艺业,录状奏闻
  • 2 元行冲等撰《礼记义疏》五十卷成,奏上之
  • 3 玄宗以《洪范》“无偏无颇”声不协,诏改为“无偏无陂”
  • 4 发诏搜扬贤才
  • 5 吴兢上奏别撰《唐书》九十八卷、《唐春秋》三十卷
  • 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 1 制草泽有文武高才,令诣阙自举
  • 2 徐坚等撰《初学记》,上之
  • 开元十七年 公元729年
  • 1 张说修成《八阵图》十卷、经二卷
  • 2 徐坚卒
  • 3 元行冲卒
  • 4 李镇注《史记》一百三十卷
  • 5 韩祐上《续古今人表》十卷
  • 开元十八年 公元730年
  • 1 辛之谔上《叙训》二卷
  • 2 张说卒
  • 开元十九年 公元731年
  • 1 玄宗命有司写《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以赐金城公主
  • 2 徐安贞等撰《文府》二十卷,上之
  • 3 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
  • 4 下诏缮写集贤院四库书
  • 5 冯中庸奏上《政录》十卷
  • 开元二十年 公元732年
  • 1 寒食上墓编入五礼
  • 2 萧嵩等奏上《开元新礼》一百五十卷
  • 3 《大唐开元礼》颁所司行用
  • 4 命巡幸所至,有贤才未闻达者举之
  • 5 高希峤注《晋书》一百三十卷
  • 开元二十一年 公元733年
  • 1 制令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
  • 2 敕铨量举选人才
  • 开元二十二年 公元734年
  • 1 诏两京监生在外者,即宜赴学
  • 2 诏以酒脯充奠祀
  • 开元二十三年 公元735年
  • 1 玄宗亲祀神农于东郊
  • 2 敕中书令张九龄、光禄卿韦绦与礼官就集贤院撰《耤田仪注》
  • 3 玄宗注《老子》,修《疏义》八卷,制《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颁示公卿
  • 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6年
  • 1 张守节撰《史记正义》三十卷
  • 2 敕令减省集贤书籍
  • 3 姚奕请进士帖《左传》《礼记》
  • 开元二十五年 公元737年
  • 1 诏令哀矜之情,小大必慎
  • 2 韦绦令博士韦逌等铨叙前后所行用乐章为五卷,又令大乐令孙玄成更加厘革,编为七卷
  • 3 删定《格式律令事类》四十卷
  • 4 李元纮奏请勒张说等就史馆撰录国史
  • 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
  • 1 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
  • 2 敕停孝弟力田科举人
  • 3 委本州本司长官,精加搜择贤能
  • 4 《唐六典》三十卷成
  • 开元二十七年 公元739年
  • 1 诏举贤才
  • 2 追赠孔子为文宣王,其后嗣褒圣侯宜改为文宣公
  • 3 追赠曾参等六十七人为伯
  • 开元二十八年 公元740年
  • 1 诏先圣文宣王春秋释奠,令摄三公行礼,著之常式
  • 开元二十九年 公元741年
  • 1 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
  • 2 诏求贤才
  • 3 制以雅乐曰《大唐乐》
  • 唐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
  • 1 诏令有贤才者,委所在长官,具以名荐
  • 2 讲座之时,除问难经典之外,不得辄请
  • 3 于秦坑儒之所立祠宇,以祀遭难诸儒
  • 4 明经、进士习《尔雅》
  • 天宝二年 公元743年
  • 1 玄宗重注《孝经》,颁于天下
  • 2 制孔子三十五代孙璲芝袭文宣公爵
  • 天宝三载 公元744年
  • 1 改年为载
  • 2 敕令集贤学士卫包改《尚书》古文从今文
  • 3 敕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
  • 4 征高道不仕遁迹丘园为远近所知未经荐举者
  • 天宝五载 公元746年
  • 1 《礼记·月令》改为《时令》
  • 2 诏令集贤院修改《道德经》《孝经》
  • 天宝六载 公元747年
  • 1 制天下诸色人,通一艺以上,各任荐举
  • 2 乡贡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
  • 天宝八载 公元749年
  • 1 吴兢卒
  • 天宝十载 公元751年
  • 1 诏有怀才抱器未经荐举者,委所在长官,审加访择,具名录奏
  • 天宝十一载 公元752年
  • 1 敕秘书省检覆四库书
  • 天宝十二载 公元753年
  • 1 天下举人不得充乡赋,皆须补国子学士及郡县学生
  • 2 道举停习《道德经》,加《周易》
  • 天宝十三载 公元754年
  • 1 诏委郡县长官,精加铨择贤才
  • 2 玄宗于勤政楼试四科举人
  • 天宝十四载 公元755年
  • 1 玄宗撰《韵英》五卷,付集贤院行用
  • 2 玄宗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
  •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 公元756年
  • 1 诏有贤才者,委所在长官闻奏
  • 至德二载 公元757年
  • 1 诏有至孝友悌行著乡闾堪旌表者,郡县长官采听闻奏
  • 2 诏有贤才者,委郡守铨择奏闻
  • 3 因史馆《国史实录》被焚,诏令府县搜访
  • 唐肃宗至德三载/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
  • 1 诏草泽及卑位之间,有不求闻达者,令兵部、吏部作征召条目奏闻
  •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 1 诏文武五品已上正官各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一人
  • 2 徐浩进《广孝经》十卷
  • 3 肃宗行藉田礼
  • 唐肃宗乾元三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公元760年
  • 1 追封周太公望为武成王,依文宣王例置庙
  • 2 诏令中外五品以上文武正员官,各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一人
  • 3 元结为《箧中集》作序
  • 4 王起生
  • 上元二年 公元761年
  • 1 诏每除京官五品以上正员清望官及郎中、御史、诸州刺史,皆令推荐一两人以自代
  • 唐代宗宝应元年 公元762年
  • 1 敕令有贤才者,委所在刺史拣择奏闻
  • 2 李白卒
  • 唐代宗宝应二年/唐代宗广德元年 公元763年
  • 1 敕令州县每岁察秀才孝廉,取乡闾有孝悌廉耻之行荐焉
  • 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
  • 1 罢岁贡孝悌力田、童子等科
  • 唐代宗永泰元年 公元765年
  • 1 高适卒
  • 唐代宗永泰二年/唐代宗大历元年 公元766年
  • 1 制宰相朝官、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
  • 2 释奠于国学
  • 3 宗正卿吴王祗奏上《皇室永泰新论》二十卷
  • 大历二年 公元767年
  • 1 元结编其诗文二百零三首为《文编》十卷
  • 大历三年 公元768年
  • 1 诏复童子科
  • 2 令狐峘撰成《玄宗实录》一百卷
  • 3 韩愈生
  • 大历四年 公元769年
  • 1 郑洵卒
  • 大历五年 公元770年
  • 1 杜甫卒
  • 2 岑参卒
  • 3 啖助卒
  • 大历六年 公元771年
  • 1 颜真卿委左辅元编《临川集》十卷
  • 大历七年 公元772年
  • 1 贾至卒
  • 2 元结卒
  • 大历八年 公元773年
  • 1 李羔编其父李华诗文为《中集》二十卷,独孤及作序
  • 2 柳宗元生
  • 大历九年 公元774年
  • 1 颜真卿是春重修《韵海镜源》,编为三百六十卷
  • 2 李华卒
  • 3 李翱生
  • 大历十年 公元775年
  • 1 崔元翰寄书独孤及,论文章之道与政教关系
  • 2 张参主持缮写《五经壁本》
  • 大历十一年 公元776年
  • 1 国子司业张参等奉诏校订《五经》文字,六月撰成《五经文字》三卷,进上
  • 大历十二年 公元777年
  • 1 独孤及卒
  • 2 元载卒
  • 唐德宗建中元年 公元780年
  • 1 刘晏卒
  • 建中三年 公元782年
  • 1 以孔子三十七代孙孔齐贤为兖州司功,袭爵文宣公
  • 2 颜真卿上《请定武成庙释奠奏》
  • 3 徐浩卒
  • 4 颜真卿令门生左辅元将其所制仪注编为《礼仪》十卷
  • 5 柳芳约是年或稍后卒
  • 唐德宗兴元元年 公元784年
  • 1 颜真卿卒
  • 唐德宗贞元二年 公元786年
  • 1 唐德宗下《命举选人习开元礼诏》
  • 2 刘太真奏请详校九经,因议者谏阻,未行
  • 贞元三年 公元787年
  • 1 韩滉卒
  • 贞元四年 公元788年
  • 1 重定集贤院之制
  • 贞元九年 公元793年
  • 1 梁肃卒
  • 贞元十年 公元794年
  • 1 李观卒
  • 2 沈既济是年前后任礼部员外郎,作《词科论》,抨击科举以文章取士
  • 贞元十一年 公元795年
  • 1 崔元翰卒
  • 贞元十二年 公元796年
  • 1 德宗召集沙门、道士、文儒官讨论三教
  • 贞元十四年 公元798年
  • 1 韩愈与张籍论为文之道,张籍作《上韩昌黎书》《上韩昌黎第二书》,劝韩愈自论著,以接续圣人之道
  • 贞元十六年 公元800年
  • 1 十月,独孤郁撰《辨文》,论为文之道
  • 贞元十七年 公元801年
  • 1 杜佑著成《通典》二百卷,十月使人诣阙献上,德宗优诏嘉之,使藏之书府
  • 2 韦渠牟卒
  • 贞元十八年 公元802年
  • 1 李翱撰成《复性书》三篇
  • 贞元十九年 公元803年
  • 1 苏冕、苏弁撰成《会要》四十卷
  • 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永贞元年 公元805年
  • 1 韩愈约是年前后撰《五原》
  • 2 陆贽卒
  • 3 陆质卒
  • 4 令狐峘卒
  • 唐宪宗元和元年 公元806年
  • 1 白居易撰成《策林》四卷,凡七十五篇
  • 元和二年 公元807年
  • 1 八月,宪宗敕令通儒学者数人于国子监与诸州府乡贡明经进士讲论
  • 2 刘肃撰成《大唐新语》十三卷
  • 元和三年 公元808年
  • 1 凌准卒
  • 元和四年 公元809年
  • 1 冯伉卒
  • 元和五年 公元810年
  • 1 裴垍、蒋乂撰成《德宗实录》五十卷
  • 元和六年 公元811年
  • 1 柳宗元作《送僧浩初序》,谓浮屠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
  • 2 吕温八月卒
  • 元和七年 公元812年
  • 1 林宝撰成《元和姓纂》十卷
  • 2 杜佑卒
  • 元和九年 公元814年
  • 1 李吉甫卒
  • 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
  • 1 韩愈等纂成《顺宗实录》五卷
  • 2 独孤郁卒
  • 元和十一年 公元816年
  • 1 韦公肃撰成《礼阁新仪》三十卷
  • 元和十二年 公元817年
  • 1 宪宗敕令史官纪时政
  • 元和十三年 公元818年
  • 1 丁公著奉诏撰成《礼记字例异同》一卷
  • 2 杨倞撰成《荀子注》二十卷
  • 3 权德舆卒
  • 元和十四年 公元819年
  • 1 韩愈上《论佛骨表》,贬为潮州刺史
  • 2 李翱以史官记事不实,向宪宗奏状
  • 3 柳宗元卒
  • 唐穆宗长庆二年 公元822年
  • 1 韦处厚、路随进所撰《六经法言》二十卷
  • 2 路随与韦处厚奉诏修《宪宗实录》
  • 长庆三年 公元823年
  • 1 谏议大夫殷侑奏礼部贡举请置《三传》《三史》科
  • 2 沈传师续修《宪宗实录》
  • 长庆四年 公元824年
  • 1 诏举贤良之才
  • 2 韩愈卒
  • 唐敬宗宝历元年 公元825年
  • 1 天下州县,各委刺史县令,招延儒学
  • 2 崔郾、高重进《诸经纂要》十卷
  • 宝历二年 公元826年
  • 1 韦公肃注太宗所撰《帝范》十二篇成
  • 唐敬宗宝历三年/唐文宗大(太)和元年 公元827年
  • 1 诏纳贤才
  • 2 四月,郑瀚奉旨撰《经史要录》,后书成,凡二十卷
  • 唐文宗大和二年 公元828年
  • 1 文宗于宣政殿亲试制策举人
  • 2 文宗自撰集《尚书》中君臣事迹,命画工图于太液亭,朝夕观览
  • 3 韦处厚卒
  • 大和四年 公元830年
  • 1 诏举贤才
  • 2 《宪宗实录》成
  • 大和五年 公元831年
  • 1 元稹卒
  • 大和七年 公元833年
  • 1 诏令国子选名儒,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 2 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壁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
  • 大和八年 公元834年
  • 1 贡院奏进士复试诗赋,从之
  • 大和九年 公元835年
  • 1 命李训入翰林讲《易》
  • 2 路随卒
  • 唐文宗开成元年 公元836年
  • 1 诏有贤才者,委常参官及所在长吏,各以名闻
  • 2 郑覃奏请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 3 郑覃推《诗经》
  • 4 分察使奏请令秘书省四库随日校勘所填补旧书及别写新书
  • 5 委内外文武五品以上官举荐贤才
  • 开成二年 公元837年
  • 1 国子监《开成石经》成
  • 开成四年 公元839年
  • 1 朝廷兴复古制,置五经博士
  • 2 郑浣卒
  • 唐武宗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
  • 1 以文宣王三十九代孙策为国子监丞,袭文宣公
  • 2 令史馆再修撰《宪宗实录》
  • 会昌二年 公元842年
  • 1 宰臣德裕进《异域归忠传》两卷
  • 2 郑覃卒
  • 3 刘禹锡卒
  • 会昌三年 公元843年
  • 1 李绅、郑亚等进重修《宪宗实录》四十卷
  • 会昌五年 公元845年
  • 1 州县寄学及士人隶于各所在官学
  • 会昌六年 公元846年
  • 1 招纳奇才异政之士
  • 2 白居易卒
  • 唐宣宗大中元年 公元847年
  • 1 改元大中,整治吏风
  • 2 王起卒
  • 大中二年 公元848年
  • 1 《宪宗实录》施行旧本
  • 2 杨嗣复卒
  • 大中三年 公元849年
  • 1 校勘书籍
  • 2 李德裕卒
  • 大中四年 公元850年
  • 1 写完贮库,及填缺书籍三百六十五卷
  • 大中五年 公元851年
  • 1 崔龟从等撰《续唐历》三十卷
  • 2 姚思廉上所撰《通史》三百卷、《帝王政统》十卷
  • 3 冯审奏琢去孔子庙堂篆额中间“大周”两字
  • 大中七年 公元853年
  • 1 张戣等上《刑法统类》
  • 2 崔铉进《续会要》四十卷
  • 大中八年 公元854年
  • 1 魏謩修成《文宗实录》四十卷,上之
  • 大中十年 公元856年
  • 1 暂停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道举、明算、童子等九科
  • 唐懿宗咸通四年 公元863年
  • 1 程修己卒
  • 咸通六年 公元865年
  • 1 柳公权卒
  • 咸通八年 公元867年
  • 1 罗隐编其文为《谗书》
  • 咸通十一年 公元870年
  • 1 罗隐编《湘南应用集》三卷
  • 咸通十五年/唐僖宗乾符元年 公元874年
  • 1 陆希声约是年后著《周易传》
  • 广明二年/唐僖宗中和元年 公元881年
  • 1 陆龟蒙约是年或稍后卒
  • 中和四年 公元884年
  • 1 高彦休编撰《阙史》两卷
  • 唐昭宗大顺元年 公元890年
  • 1 令助修葺学校栋宇
  • 2 陆希声编《李观文集》三卷
  • 大顺二年 公元891年
  • 1 敕吏部侍郎柳玭等修宣宗、懿宗、僖宗三朝实录
  • 唐昭宗景福元年 公元892年
  • 1 顾云为杜荀鹤诗文集《唐风集》作序
  • 2 边冈进上新历,命为《景福崇玄历》
  • 唐昭宗乾宁二年 公元895年
  • 1 《剧谈录》两卷成
  • 2 陆希声卒
  • 3 李磎约卒于是年
  • 唐昭宗光化三年 公元900年
  • 1 柳璨撰《柳氏释史》十卷
  • 2 钱珝编《舟中录》二十卷
  • 唐昭宗天复三年 公元903年
  • 1 罗衮上疏请置官购书
  • 唐哀帝天祐二年 公元905年
  • 1 中书门下奏请为武成王置立庙宇
  • 2 柳璨卒
  • 五代十国 (907—960)
  • 唐哀帝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 公元907年
  • 1 梁太祖委宰臣搜访贤良
  • 2 以兵罢之日,给复赋租
  • 后梁开平二年 公元908年
  • 1 梁太祖命庶官遍祀祈雨,兴农事
  • 2 梁太祖诏令追念阵亡将吏,抚恤家眷
  • 3 梁太祖诏令诸州长吏预防蝗灾
  • 4 梁太祖敕令官吏恪恭祭祀之仪
  • 5 梁太祖令各地长吏搜访贤才
  • 后梁开平三年 公元909年
  • 1 梁太祖升坛祭天,大赦天下
  • 2 修文宣王庙
  • 3 罗隐卒
  • 后梁开平四年 公元910年
  • 1 梁太祖诏推恩之令
  • 2 诏精搜郡邑,博访贤良,随才授任
  • 3 罗绍威卒
  • 南汉乾亨四年 公元920年
  • 1 南汉立学校,开贡举,设铨选
  • 后梁贞明七年/龙德元年 公元921年
  • 1 梁史馆上言搜访遗亡纂述文籍,以候修撰
  • 后唐同光元年/前蜀乾德五年 公元923年
  • 1 后唐诏举贤才
  • 2 前蜀诏置贤良方正、博通经史、明达吏理、识洞兵机、沉滞丘园五科
  • 后唐同光二年 公元924年
  • 1 后唐诏各地长官将怀才抱器、不事伪朝者具姓名闻奏
  • 2 后唐诏搜访书籍卷帙并示奖酬
  • 3 中书门下奏请权停选举一年
  • 后唐同光四年 公元926年
  • 1 张宪卒
  • 后唐天成二年 公元927年
  • 1 后唐太常丞段颙请国学五经博士各讲本经
  • 后唐天成四年 公元929年
  • 1 张昭远等新修献祖、懿祖、太祖《纪年录》共二十卷、《庄宗实录》三十卷
  • 2 国子监奏请设官讲明经义
  • 后唐天成五年/长兴元年 公元930年
  • 1 以孔子四十三代孙仁玉为曲阜县主簿
  • 2 敕童子所念之书须是正经
  • 后唐长兴二年 公元931年
  • 1 后唐复置明法科,同《开元礼》
  • 2 敕令诸道藩侯搜访隐逸之士
  • 后唐长兴三年 公元932年
  • 1 后唐刻印《九经》
  • 2 以孔子四十三代孙仁玉为兖州龚丘县令
  • 后唐应顺元年/清泰元年 公元934年
  • 1 诏权停进书官
  • 后唐清泰二年 公元935年
  • 1 李愚卒
  • 后唐清泰三年 公元936年
  • 1 许寂卒
  • 2 马缟卒
  • 后蜀明德四年 公元937年
  • 1 《林氏字源编小说》二十卷成
  • 后蜀广政元年 公元938年
  • 1 徐铉撰《成氏诗集序》,论诗之旨
  • 后晋天福四年 公元939年
  • 1 曹国珍奏请编撰《大晋政统》,因朝臣反对而未行
  • 2 马重绩等进所撰新历《调元历》二十一卷
  • 3 史馆奏请令宰臣一人撰录《时政记》
  • 4 礼官奏请杂用九部雅乐
  • 后晋天福五年 公元940年
  • 1 以孔子四十三代孙仁玉为兖州曲阜县令
  • 2 后晋敕明经、童子、宏词、拔萃、明算、道举、百篇等科并停
  • 后晋天福六年 公元941年
  • 1 后晋诏修唐史
  • 2 贾纬上所撰《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 3 赵莹奏请下敕命购求唐代遗书
  • 后晋天福八年 公元943年
  • 1 田敏进印本《五经》
  • 后晋天福九年/开运元年 公元944年
  • 1 后晋诏复置明经、童子二科
  • 后晋开运二年 公元945年
  • 1 刘昫、张昭远等上新修《唐书》二〇三卷
  • 后汉乾祐元年 公元948年
  • 1 国子监奏请雕造《周礼》《仪礼》《公羊》《穀梁》四经
  • 后周广顺元年 公元951年
  • 1 贾纬等上所撰《晋高祖实录》三十卷、《少帝实录》二十卷
  • 后周广顺二年 公元952年
  • 1 后周太祖往曲阜,谒孔子祠
  • 后周广顺三年/后蜀广政十六年 公元953年
  • 1 后周赵上交奏改明经等科试法
  • 2 后蜀毋昭裔请刻板印《九经》
  • 3 田敏献印板书《五经文字》《五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策
  • 4 范质权监修国史
  • 后周显德元年 公元954年
  • 1 冯道卒
  • 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 公元956年
  • 1 后周诏诸处求访补填史馆所少书籍
  • 2 徐锴为《曲台奏议集》作序,论为文之旨
  • 3 王朴撰成《钦天历》(《显德钦天历》)十五卷,上之
  • 后周显德五年 公元958年
  • 1 后周中书门下进《大周刑统》
  • 2 窦俨集文学之士,撰集《大周通礼》《大周正乐》
  • 3 兵部尚书张昭等撰《太祖实录》三十卷成,上之
  • 后周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
  • 1 王朴上疏论乐
  • 2 诏尚书省集百官详议乐律
  • 3 高丽国遣使朝贡,兼进《别序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三卷
  • 4 史馆奏请差官修撰《世宗实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浙江大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创立于1984年5月,是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国家一级出版社,承浙大几代学人“求是”“创新”精神,为一个拥有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和数字等各类出版资质,出版范围涵盖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年出版新书1500种以上的综合性出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