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围绕艺术、政治和视觉三个主题,探讨后冷战时代的中国认同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辑录了作者的三篇长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围绕艺术、政治和视觉三个主题,探讨后冷战时代的中国认同问题。

上篇以“美术”作为中国的世界史”为主题,回顾了作为“救亡”与“保守”双重奏的苏州30年代文献展,同时聚焦1937年世界博览会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关系,详细描述了“中国”在世界博览会与美术馆中的“世界史”过程,并重新阐述了“赛会”与“美术”兴起之间的互动。

中篇主要通过《“台独”的历史根源:从“白团”到“台湾帮”——作为中国叙述的“台湾问题”》一文,对两岸关系问题的理解进行了厘清和推进。作者认为,今日台湾的政治图景固化在了“台独”或“独台”的困境或危机中,只有打破蓝绿共享的冷战意识形态,重建反帝之民主革命的台湾红色血脉,才有可能重建作为中国叙述的“台湾问题”。

下篇则借助《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书写:历史与政治——兼对“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回应》一文,探讨了“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历史与政治”这一主题。作者从中国的语境出发,对西方文化多元主义认同理论进行必要的回应,通过对少数民族影像概念建构的批评性回顾,指出从“华语语系”到“华语电影”等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范式所存在的问题:遮蔽和否定了新中国基于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而进行的丰富与复杂的影像实践。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篇 “美术”作为中国的世界史
  • 1937年:“文献展”中的中国与世界
  • 国事、家事、天下事
  • 把影像敞开成为“战场”
  • 中篇 作为中国叙述的“台湾问题”
  • “台独”的历史根源:从“白团”到“台湾帮”
  • 互为镜像 血肉相连
  • 下篇 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历史与政治
  • 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书写:历史与政治
  • 华语语系、华语电影与学术主体性:问题究竟在哪里?
  • 附录
  • 青春断代史:从《人生》到《小时代》
  • 《朗读者》与中国综艺节目的未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