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实践应用的通俗漫画指南,助您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

内容简介

人与人之间彼此连接、产生联系,使我们的生活精彩纷呈。本书正是关于社会心理的一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通俗易懂的理论,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实践应用,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导图、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身处的世界、你与世界的连接等,帮助读者了解“社会比较”“镜像自我”“焦点效应”等概念,由此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每个人身上存在的一些共同特征,从而理解某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更好地与人交往,获得美好生活。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序言
  • 目录
  • 第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导图——社会心理学常识科普
  •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不被了解的社会心理学
  • 你和社会有什么关系?——社会心理学与日常
  • 社会心理学太简单?——别高估了你的判断力
  • 第二部分 认识你自己——社会中的“我”
  • 你是怎样认识自己的?——社会比较和镜像自我
  • 他在看你,还只是在看手机?——焦点效应、透明度效应
  •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导致人们预测与判断错误的因素
  • 没有最自恋,只有更自恋——自我服务偏差
  • 你好,自尊!——他人对自尊的影响
  • 那些美化自我的小心机——自我印象管理的方式
  • 第三部分 认识你身处的世界——“我”眼中的社会
  • 为什么看完恐怖片,世界变得更可怕了?——启动效应
  • 人们都活在“因为……所以……”的世界——归因因果
  • 信念真的可以控制世界吗?——社会期望的影响
  • 为什么有那么多“伪君子”?——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 先有态度,还是先有行为?——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 第四部分 你与世界的连接——社会影响
  • 我和你的相同与不同——社会规范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性别差异与双性化
  • 当你打哈欠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易受暗示性和变色龙效应
  • 随波逐流真的不好吗?——从众与反抗
  • 你是如何被广告说服的?——说服的方法和原则
  • 你想要加入一个组织吗?——如何抵制不良影响的暗示
  • 第五部分 知己知彼——社会交际
  • 坏人与好人,就差一套制服的距离?——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 你是那个事后诸葛亮吗?——“我早就知道”效应
  • 瞧瞧那些睁眼说瞎话的人——阿希实验揭示的人性真相
  • 害怕乘飞机怎么办?——帮助消除恐惧的脱敏疗法
  • 永远别想说服反对你的人?——证实偏差:全人类共有的倾向
  • 猪永远不会飞起来?——妨碍我们进步的本能漂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的平衡

    这本书相当有趣好讀,它探讨的主题很简单,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读完整本书后,我的感觉是,它主要讲述了人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的预设。适度的自恋是有益的,但如果过度或不足,都会带来某种不利影响。因此,保持恰到好处的自恋是关键。这种自恋可能导致后见之明,也就是事后诸葛亮的现象。此外,人们在归因方面,往往对自己的理性过度自信,喜欢依赖理性。然而,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可能会倾向于依赖群众或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这涉及到归因和理性的使用,还有预设的倾向。预设的景象被称为态度,即心理准备。这种预设景象具有工具性、功能性的自我防御、价值表现和认知功能。它的面向有五个维度:方向(如赞同或反对)、强度(轻微到十分)、深度(卷入程度)、向中度(接近核心價值的程度),以及外显度(行为以及外在表现)。我们人类的行为非常有趣,当我们评判事物时,不仅依赖于自我的感觉,还会自我客體化後参考外部化的感受,这其实是一种镜像效应和去自我的聯合效應。也就是我们常常将自己置于第三者的角度,与其他社会對象來比較。另一方面,尽管我们可能有某些倾向或受到某种刺激的强化,但我们仍然具有生物本能。即便在学习新事物时,最终我们还是会回归到这种本能。这告诉我们,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或理性能力。我们需要关注如何设定自己的预设,如何评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防御策略和生物倾向。因此,我们要理解哪些行为是可行的,如何避免不利因素與避免鏡像他人不樂於己見的表達,學習如何强化积极因素,从而完善自己与自己及社会的互动方式,這是這本書教會我的核心套路思維。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