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6千字
字数
2018-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分析孙犁小说主题及叙事,揭示其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证明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巨大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对孙犁小说主题和叙事进行了多维研究:孙犁小说的主题如何随历史时空转换而转换叙事方式;如何通过叙事结构反映时代精神特征;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精神面貌反映中华民族新的时代精神等。
透过孙犁小说主题和叙事模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了孙犁小说的内在一致性:孙犁小说无论早期的清新风格还是晚年的沉郁风格,其内在精神一脉相承,这不仅证明孙犁小说叙事风格与时代精神氛围深度一致,还证明孙犁小说所具有的高度真实性,即艺术真实、精神真实、整体真实,这种真实远远大于局部真实和细节真实。
由于从小说内部入手分析和解剖,孙犁小说的多方面创新得以显现:叙事方式创新、人物塑造方式创新、结构方式创新、思想表达方式创新等。该书以细致、深入的分析证明了孙犁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更新了中国农民的文学形象、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肖像、真实反映了中国革命几个重大历史阶段的社会精神面貌……
由此说明:孙犁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少有的经典,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巅峰之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
- 绪论
- 第一章 抗战小说:战争空间下的群体突围
- 第一节 从围困中突围:孙犁抗战小说的叙述主题
- 一 “围困与突围”
- 二 “围困与突围”叙事模式的形成
- 三 “围困与突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
- 结语
- 第二节 孙犁抗战小说中被围困的空间意象
- 一 白洋淀
- 二 白洋淀的异质化过程
- 三 地洞
- 第三节 人群的聚集与突围:孙犁抗战小说中的“拟家结构”
- 一 “拟家结构”的基本形态
- 二 “拟家结构”的多重隐喻
- 三 “拟家结构”作为主题表现方式
- 第四节 孙犁抗战小说中女性的“三重”突围
- 一 从“非人”到女人
- 二 走出反动家庭
- 三 参与抗日
- 四 女性对男性的模仿
- 第二章 《风云初记》:记忆空间里的战争叙事
- 第一节 《风云初记》中的情感记忆
- 一 另一种“拟家结构”
- 二 情系宅院
- 三 “风云”喻体
- 第二节 《风云初记》里的现实政治
- 一 “拆城”的多重隐喻
- 二 永远的寻找
- 三 二元对立模式的介入
- 第三节 《风云初记》中的“新人”形象
- 一 《风云初记》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 二 《风云初记》中的反动势力群像
- 三 《风云初记》最复杂的艺术形象
- 第三章 日常空间下的叙事转换
- 第一节 孙犁土改小说中的“物象”
- 一 “物”的叙述功能
- 二 “物”对人的异化
- 三 “物”的离间作用
- 四 关于“物”的思考
- 第二节 孙犁土改小说中的“聚散结构”
- 一 空间并置叙事方法与人“聚”心难“聚”
- 二 “场所”叙事与财“聚”人不“聚”
- 三 时空凝聚叙事模式与人本性上的抗“聚”
- 第三节 《铁木前传》:“拟家结构”的解体
- 一 “拟家结构”的拆分
- 二 人群的分化
- 三 文本的分裂
- 第四节 女性的艰难回归:从双眉到小满儿
- 一 双眉身份的困惑
- 二 双眉的精神追求
- 三 九儿和小满儿
- 第四章 《芸斋小说》:政治运动空间下的个体危机与救赎
- 第一节 政治运动中的异质空间与个体危机
- 一 漫漫“前”路无尽头:从“荷花淀”到“牛棚”
- 二 “灵魂”的坠落:从“慷慨以赴”到“人人自危”
- 三 “牛鬼蛇神”不是“非人”
- 第二节 《芸斋小说》的死亡叙事
- 一 “活人祭”的复活
- 二 死亡的多种形态
- 第三节 《芸斋小说》的“碎片化”结构
- 一 叙事方式的碎片化
- 二 话语层面的碎片化
- 三 文本组合的碎片化
- 第四节 《芸斋小说》的道德批判与个体救赎
- 一 《芸斋小说》对“欲望”的思索与批判
- 二 《芸斋小说》对道德伦理的考量
- 三 《芸斋小说》中的“求真”意志
- 余论
- 附录1 孙犁文艺思想初探
- 附录2 孙犁抗战小说的叙事技巧与民族突围主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