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9千字
字数
2019-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观察市场在熊市底部是如何运作的,纳皮尔为投资者提供了一部金融领域的指南,帮助投资者为未来的挑战尽可能做好准备。
内容简介
如何发现熊市的底部?何时才是熊市的尽头?金融市场的历史是了解未来的指南。通过回顾和剖析美国股市历史上几次大熊市的底部 ——1921年,1932年,1949年和1982年,拉塞尔·纳皮尔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他分析了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上每次大熊市底部时间前后的70000篇文章,归纳出那些表明一个绝好的抄底机会正在出现的特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前言
-
致谢
-
引言
-
第一部分 1921年8月
-
通往1921年8月的路
-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896~1921年
-
与美联储共存:一场全新的球赛(Ⅰ)
-
1921年的市场结构
-
1921年的股票市场
-
1921年的债券市场
-
在熊市的底部:1921年的夏天
-
正面消息和熊市
-
价格稳定与熊市
-
流动性和熊市
-
牛市和熊市
-
债券和熊市
-
第二部分 1932年7月
-
通往1932年7月的道路
-
道琼斯指数:1921~1929年的走势
-
与美联储共存:一场全新的游戏(Ⅱ)
-
道琼斯指数:1929~1932年的走势
-
1932年的市场结构
-
1932年的股票市场
-
1932年的债券市场
-
熊市见底:1932年夏季
-
正面消息和熊市
-
价格稳定与熊市
-
流动性与熊市
-
牛市和熊市
-
债券与熊市
-
罗斯福和熊市
-
第三部分 1949年6月
-
通往1949年6月的道路
-
道指的历程:1932~1937年
-
道指的走势:1937~1942年
-
道指的历程:1942~1946年
-
道琼斯指数:1946~1949年
-
1949年的市场结构
-
1949年的股票市场
-
1949年的债券市场
-
1949年夏天熊市见底
-
正面消息和熊市
-
价格稳定与熊市
-
流动性与熊市
-
牛市和熊市
-
债券与熊市
-
第四部分 1982年8月
-
通往1982年8月的道路
-
道指的历程:1949~1968年
-
道琼斯指数:1968~1982年
-
1982年的市场结构
-
1982年的股票市场
-
1982年的债券市场
-
熊市见底:1982年夏
-
正面消息和熊市
-
价格稳定与熊市
-
流动性与熊市
-
牛市和熊市
-
债券和熊市
-
结语
-
战略
-
战术
-
逝去的岁月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投资不是要战胜市场,而是要战胜被市场情绪左右的自己;最大的利润,来自于在普遍悲观中识别出价值回归的必然性。一、什么力量使得股票价格降低到低水平?股票为啥会跌成白菜价?(熊市原因)通货紧缩压力:通货紧缩导致资产价值缩水,而负债不变,从而挤压企业利润和投资者信心,引发抛售。1921 年和 1932 年熊市期间,通缩是主要驱动因素。东西越来越便宜,反而是坏事(通缩)。大家觉得东西会一直降价,就不愿意花钱和投资。公司赚不到钱,股价就跌。但欠的债一分不会少,所以大家压力很大。投资者心理恐慌:坏消息泛滥(如经济衰退、银行破产)加剧恐慌,导致公众参与度下降,小投资者撤资,形成恶性循环。1932 年熊市时投资者对英镑贬值感到震惊,引发资本外流。大家都吓破了胆(恐慌)。坏消息一个接一个(比如银行倒闭、经济不好),所有人都拼命卖股票,越卖价格越低,形成恶性循环。估值过高后的调整:股票估值长期过高后必然回调,如 1968-1982 年熊市,是因之前估值泡沫破裂,调整过程漫长(长达 14 年)。之前涨得太疯了,迟早要还(泡沫破裂)。 就像吹气球,吹太大肯定会破。股票价格涨得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后面肯定要跌回来,这个过程可能很长。政策失误与经济失衡:美联储政策紧缩、金本位制问题或政府行动(如 1962 年肯尼迪崩溃)可能引发衰退,打击市场。1929 年熊市部分源于全球金融体系失衡。上面政策翻车(政策失误)。比如国家政策突然收紧,或者出台了对企业不利的规定,都会把市场吓坏。盈利增长滞后:企业利润未能跟上经济增长,导致估值下行。如 1949 年熊市中,股息增长滞后于投资需求,引发通缩担忧。二、什么力量推动股票价格回升?股票又为啥能起死回生?((牛市原因)价格稳定与通缩结束:大宗商品价格(如铜价)企稳是关键信号,预示通缩结束和信心恢复。1921 年、1932 年和 1982 年熊市底部都出现价格稳定。东西不再便宜了,价格稳住了(通缩结束),这是最重要的信号!当像铜、石油这类基础材料的价格不再下跌,开始稳住,就说明最坏的时候可能过去了。政策干预与流动性改善: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如 1982 年放弃货币目标、降低利率)提供流动性,推动反弹。1949 年货币政策放松也帮助市场触底。国家开始放水了(政策放松),比如央行开始降息,让市场上有更多的钱,这些钱就会流进股市,把股价买起来。投资者注意力转向好消息:市场拐点出现在投资者从忽视正面新闻(如经济复苏迹象)转为关注它们时。1932 年和 1949 年底部都有利好新闻被逐渐认可。大家开始看到好事了(情绪转变),跌到底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好消息了,但没人信。等越来越多人反应过来,开始关注好消息时,市场信心就回来了。交易量变化与空头回补:熊市底部特征为价格下跌时交易量低、上涨时交易量高;空头头寸高位并随后增加,表明卖压衰竭。1921 年、1932 年和 1949 年都出现这种模式。卖的人卖不动了,买的人来了(交易量变化),跌到最后,想卖的人都已经卖光了,成交量很低。这时候只要有一点买盘,股价就能涨起来。而且上涨时成交量放大,说明真的有大资金进场了。估值吸引力与收益比较:股票估值极低(如市盈率低于历史平均)、股息收益超过债券时,吸引价值投资者。1949 年股票收益率达 4%,超过债券,预示反弹。买股票比存银行划算了(估值吸引力),当股票的价格低到一定程度,它的分红收益比银行存款利息还高,就会吸引那些追求稳定回报的长期投资者来买。经济领先指标复苏:汽车销售、新屋开工等行业复苏先于股市,提供早期信号。1982 年经济数据回升支撑了牛市。经济出现苗头了(领先指标),比如汽车、房子的销量开始好转,这些通常比股市复苏得早,是经济要变好的前兆。公司债券市场领先:公司债券价格回升通常领先股市几个月(如 1921 年领先 2 个月),作为牛市前瞻指标。1. 熊市的结束始于通缩的终结,价格稳定是股市反弹的先声。东西不值钱时最可怕,等价格稳住了,股票的好日子就快来了。2020 年疫情初期,全球恐慌,石油价格暴跌,甚至出现了负油价。这就是典型的通缩恐惧。但当各国开始撒钱救助经济,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见底回升并稳定后,全球股市也就在 2020 年 3 月底开启了强劲反弹。就像一场严重的流感季(经济寒冬)。最可怕的不是天气冷,而是病毒(通缩)肆虐,人人自危,不敢出门消费。当新闻开始说疫情得到控制,感染人数稳定下降(价格企稳)时,虽然经济数据还很难看,但已经知道,最坏的时候过去了,可以准备出门活动(考虑投资)了。2. 市场底部并非全是坏消息,转折点藏在投资者从悲观转向乐观的瞬间。别等全是好消息再买,那会儿早就涨高了;就在坏消息满天飞,但有人开始偷偷看好时动手。2008 年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闭时,新闻全是坏消息,世界末日的感觉。但就在那时,一些聪明的资金开始悄悄买入像苹果、亚马逊这样优质公司的股票。等 2009 年经济开始出现绿芽,新闻变好时,股市已经涨了一大截。就像一场暴雨,天最黑、雨最大的时候,人吓得不敢出门。但如果仔细观察,发现雨声虽然大,但雨点开始变稀疏了(坏消息还在,但市场不跌了),甚至天边露出一丝微光(出现个别利好但被忽视)。这时候带上伞出门(开始投资),往往能在雨停后最早到达。3. 交易量会说真话:低量下跌预示底部临近,高量上涨确认牛市开启。成交量不会骗人,缩量阴跌是到底,放量上涨是真涨。一只股票从 100 元阴跌到 50 元,每天跌一点,还没什么人买卖,成交量极低。这说明想卖的人差不多都卖光了,市场躺平了。突然某一天,它从 50 元放量大涨到 55 元,成交量是平时的好几倍。这说明有大批新资金认可这个价格,冲进来买了,反弹的可靠性就很高。就像挤一管快用完的牙膏。一开始很轻松就能挤出很多(放量下跌),到最后,你怎么使劲也只能挤出一点点(缩量阴跌),说明快挤干了。这时只要有人轻轻一挤(少量买盘),甚至换个新牙膏(利好刺激),就能很容易地挤出一大截(放量上涨)。4. 空头头寸升至极致时,往往是卖压枯竭、买盘复苏的信号。当所有人都觉得还会跌(做空)时,反而可能跌不动了,反弹一触即发。在股市底部,财经新闻里充斥着熊市论、还要跌 XX 点的言论,做空的人很多。这就像是弹簧被压到了极致。一旦出现一个不大的利好,这些做空的人为了锁定利润(或避免损失),就必须把卖掉的股票买回来(这叫空头回补),他们的买入行为本身就会推动股价快速上涨。拔河比赛。一边是看空的人,人多势众;另一边看多的人,势单力薄。当看空队伍认为必胜无疑、开始松懈时,只要看多队伍突然发力,就很容易把绳子拉过来,而且之前看空队伍里的人可能会被拉得摔倒,甚至倒戈加入看多队伍(空头回补),形成一边倒的胜利。5. 公司债券的牛市总领先于股票,是洞察市场拐点的隐秘罗盘。债市是股市的老大哥,债券先涨,股票通常就会跟着涨。如果国家预计要降息刺激经济,聪明的钱会先冲进债券市场买债券(因为降息后现有债券更值钱),导致债券价格上涨。过了一段时间(比如几个月),降息政策真正落地,对股市的利好显现,股票市场才开始大涨。债券市场提前反应了未来的预期。在学校里,高年级的大哥(债市)比低年级的韭菜(股市)先放学。如果看到大哥们兴高采烈地跑出校门,通常意味着他们也快放学了,好事马上就要轮到韭菜们了。6. 估值深度低估时,股息收益超越债券,便是价值投资者进场的号角。当买股票的分红比存银行利息还高时,这股票就真是白菜价了。某大型银行股,股价 4 元,每年分红 0.2 元,分红收益率是 5%,而这时候,银行一年期定存利息只有 1.5%,这说明买这只股票光拿分红就比存银行划算得多,它就有了很高的安全垫,会吸引很多求稳的大资金(如保险、养老金)来买,股价就很难再大跌。租房子。同样价值 100 万的房子,A 房子月租金 1000 元,B 房子月租金 3000 元。肯定会觉得 B 房子更划算,因为租售比更高。高分红股票就像 B 房子,光靠租金(分红)回报就很可观。7. 政策松动注入流动性,但耐心比时机更重要,牛市总在绝望中孕育。别跟政策对着干,一旦国家开始鼓励、放水,市场的春天就不远了。2008 年后,全球央行集体放水(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天量资金。虽然当时经济还很差,但这些钱最终大部分都流入了股市等资产,催生了一轮长达十多年的大牛市。想让花园里的花花草草(经济、股市)长得好,光靠它们自己挣扎不行。一旦园丁(国家、央行)开始打开水龙头放水灌溉,那么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是迟早的事。水流向哪里,哪里就会长出东西(资产价格上涨)。总之,市场的周期性源于人性的群体性恐慌与贪婪。真正的投资机会,出现在市场被极端悲观情绪淹没、资产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而基本面已出现微弱好转信号之时。成功的投资是反人性的,它要求你在绝望中保持理性,在狂热中保持警惕。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