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借鉴人类学方法分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提出建立寄宿制学校质量指标和监测系统。

内容简介

本研究将教育人类学研究微观教育个案的长处借鉴到了教育政策研究之中,通过运用田野工作方法,对甘肃省河西地区一个县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了调查。在大量获取了县域学校布局调整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取向、实施过程、政策后果及主导力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获得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这一公共教育政策更为全面丰富的认识和思考。农村学校布局之后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了农村地区学校发展的主要模式,为了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需要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质量指标体系和监测系统规范寄宿制办学。

目录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现实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研究的历程
  • 第二节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 纵向的历史视角
  • 二 横向的研究视角
  • 第三节 简要评价
  • 一 重视宏观研究,忽视微观研究
  • 二 重视经济学、教育学研究,忽视多学科研究
  • 三 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结论尚不明晰
  • 第三章 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宏观层面分析:公共教育政策的取向
  • 一 公共教育政策的理性取向分析
  • 二 公共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
  • 三 两种取向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微观层面:公共教育政策在教育发展中的具体实施
  • 一 教育规划的内涵
  • 二 实施教育政策过程中进行规划的必要性
  • 三 教育规划的具体方法与原则
  • 第四章 田野工作
  • 第一节 焉支山下——田野点概况
  • 一 山丹县的历史源流
  • 二 山丹县的自然地理
  • 三 行政区划
  • 四 农业生计
  • 第二节 山丹县学校布局的历史与现实
  • 第三节 学校布局调整的必然性分析——房子新了、学生少了、教室空了
  • 一 学龄人口的迅速减少,产生了尴尬的“微型学校”
  • 二 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 三 原先“村村办学校”的布局极不合理
  • 四 教育行政部门对规模效益的追求
  • 五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
  • 第四节 山丹县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与模式
  • 一 山丹县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
  • 二 山丹县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模式
  • 第五节 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 山丹县学校布局调整的显著成效
  • 二 山丹县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主导力量分析
  • 一 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 二 公共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 第二节 公共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规划不合理问题
  • 一 缺乏教育规划时期
  • 二 教育规划的开始
  • 第三节 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后果分析
  • 一 公平与效率视角
  • 二 本土性知识视角
  • 结语 关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 第一节 关注教育效率追求中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关注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所引起的新的不公平现象
  • 第三节 科学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建设国家标准
  • 后续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质量指标体系与监测系统研究
  • 第一节 寄宿制学校研究文献回顾
  • 一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研究历程
  • 二 我国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相关研究
  • 三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农村寄宿制学校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 一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情况
  • 二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农村寄宿制学校质量指标体系
  • 三 结语与展望
  • 第三节 田野工作的两个案例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