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时代需要增量,合作方能共赢。

内容简介

近代以降,历次工业与科技革命竞争的焦点是能源、信息与交通,其本质是在比拼更强大高效的能源利用强度、资讯传播方式和人货输送效率,中国在这三个领域都已初步呈现优势产业。时至今日,中欧仍然具备互补互利互惠的战略契合点,彼此的优缺点也同样鲜明。

中国具备市场规模、统一政策、灵活好学等优势,欧洲则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精度、深度、宽度仍令人叹为观止,二者继续深度结合,对于双方均利大于弊。中欧固然有彼此竞争的一面,但更有内在长期互补的一面。对于德国与欧洲企业而言,发展的一个重大风险在于没有及时参与中国的发展。

今时今日,中国市场对于欧洲企业和企业家不仅意味着全球最大规模的市场之一,还意味着在这个大市场学习与竞争、生产与创新的机会。巨额的销售额能够带来巨大的利润来源与持续的研发投入,新的应用场景也能带来技术的升级与拐点,从而可能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面对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欧洲,我们则应顺势而为,既加大力度推动欧洲企业来华扎根,通过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对中国市场难以割舍,又促进自身企业勇敢走出国门,在欧良好发展,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当地社会,积极参与打造当地乃至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进而学会公关宣传、政治游说乃至借助行业协会力量等等,通过熟练掌握驻在国各方面武器捍卫自身利益。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 步下神坛的欧罗巴
  • 01 瑕瑜互见的当代欧洲
  • 02 缘何降低对华依赖
  • 03 错失数字经济机遇,堕入“中等技术陷阱”
  • 04 同床异梦的德法,一盘散沙的欧盟
  • 第二章 中美巨影里的中欧关系
  • 01 软实力竞争时代
  • 02 捧杀与棒杀——欧美智库对华“两板斧”
  • 03 德国为什么唯美国马首是瞻?
  • 04 深化中欧合作,降低脱钩风险
  • 第三章 时代变局中的中欧合作
  • 01 欧盟去全球化与竞争力下降
  • 02 中国“新三样”崛起动了谁的奶酪
  • 03 德国经济界离得开中国吗
  • 04 欧洲的“中国热”会回来吗
  • 第四章 重塑互信互融的中欧蓝图
  • 01 融入世界,拥抱未来
  • 02 中欧地方合作,大有可为
  • 03 未来产业风起云涌
  • 04 出海中企离真正的全球化还差什么
  • 后记:时代需要增量,合作方能共赢
  • 鸣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来几场革命,欧洲确实没机会

    本书书立足于过去二十年中欧实力对比的变化,回溯了欧洲相对竞争力下滑的根源。书中指出,欧洲不仅错失了数字经济机遇,还堕入了 “中等技术陷阱”,同时欧盟内部 “同床异梦的德法,一盘散沙的欧盟” 现状进一步削弱了欧洲的整体竞争力。与布热津斯基地缘政治名作《大棋局》聚焦美国霸权不同,汤拯的《大棋局》更关注中欧双方的竞合之道,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论述中常见的对立叙事。本书首先揭示了当代欧洲的多重困境。在数字经济领域,欧洲已然落后,而所谓的 “中等技术陷阱” 更使其难以在高端领域与中美竞争。作者通过大量一手资料指出,对于德国与欧洲企业而言,未能及时、深度参与中国发展已成为其主要风险之一。更何况欧盟推动的 “断链脱钩” 政策,实则人为割裂合作,将进一步削弱其自身实力。书中还剖析了欧盟内部的分化状况,德法两国在同床异梦,欧盟在一盘散沙中艰难前行。这种内部分歧不仅影响欧洲的整体竞争力,也使得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常常陷入摇摆不定。尽管面临竞争,作者仍在书中强调,中欧互补、互利空间远比想象中广阔。中国在市场规模、统一政策、灵活好学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欧洲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精度、深度和宽度仍令人叹为观止。这种互补性源于双方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资源禀赋。欧洲企业在华经营不仅获得了巨额销售额和利润来源,更赢得了持续的研发投入机会。而新的应用场景则带来技术升级的契机,更可能将其他的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深度融合对双方利远大于弊的基本判断,构成了本书的核心论点。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今天,中欧关系的稳定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