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北大荒文学:风土人情,历史现场,革命话语

内容简介

《北大荒文学研究》由车红梅*,研究内容是:北大荒文学主要是指整个黑龙江的乡土文学。对北大荒文学形象从萧红传统的蛮荒到拓荒者的家园意识,再到二次创业中北大荒民间希望,北大荒文学创作体现出意识形态统摄下的革命话语;以史家的态度走进历史现场,凸显以奉献与牺牲为基本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揭示人在意识形态话语下褪变性的艰难成长。作家以报告文学来触摸新生活的脉博,彰显时代精神力度的大美,萃取生命激情。坚守日常生活的写作成为作家的精神立场。北大荒作家的写作呈现出现实主义姿态,“主旋律”作品的集中亮相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成为他们的普遍选择。倾心尊严的书写,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流泻诗意的瞬间,倾听“天籁”的救赎与自赎。坚守田园的写作折射的“胡子”文化和传统美德,呈现北大荒乡土生活的影像。由乡土书写进入民族灵魂是北大荒独特的文化审美品格,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我读《北大荒文学研究》(代序)
  • 绪论北大荒文学的有关问题
  • 一 北大荒的界定
  • 二 北大荒文学
  • 三 北大荒文学的特殊性
  • 第一章北大荒文学形象的嬗变
  • 第一节 蛮荒:萧红传统
  • 一 地荒:荒凉的景象
  • 二 人荒:日常习俗透视
  • 三 情荒:无法重返的家园
  • 四 萧红对地域文学的贡献
  • 第二节 拓荒:政治移民的书写
  • 一 家园书写:“拓荒者”笔下的北大荒
  • 二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流放者”的书写
  • 三 “受教育者”:知青的真诚歌哭
  • 第三节 家园:心灵栖息的守望
  • 一 韩乃寅:北大荒精神的阐释者
  • 二 杨宝琛:悲壮的北大荒礼赞
  • 第二章北大荒作家的精神立场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统摄下的革命话语
  • 一 奉献与牺牲:郑加真创作的精神立场
  • 二 北大荒知青: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成长
  • 第二节 触摸生活的脉搏
  • 一 北大荒知青的面孔
  • 二 贾宏图:彰显精神力度的大美
  • 三 张雅文:萃取生命激情
  • 第三节 坚守日常生活的写作
  • 一 阿成:平民生活的真实呈现者
  • 二 孙少山:苦难的诉说
  • 三 王立纯:生活的错位
  • 第三章北大荒作家的写作姿态
  • 第一节 北大荒情结
  • 一 现实主义书写
  • 二 “主旋律”的集中唱响
  • 三 本土文化认同
  • 第二节 倾心尊严的书写
  • 一 梁晓声知青精神镜像的诗意呈现
  • 二 平淡无奇间流泻的诗意瞬间
  • 第三节 倾听“天籁”
  • 一 迟子建: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
  • 二 张抗抗:倾听灵魂的天籁
  • 三 关恒武:坚守田园的写作
  • 第四章文化考察
  • 第一节 北大荒文学的文化渊源
  • 一 独特的文化审美品格:由乡土书写进入民族灵魂
  • 二 生死抉择间彰显人性的高贵
  • 第二节 北大荒文化形态
  • 一 萨满文化
  • 二 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北大荒文化与东北文化的差异
  • 三 北大荒民间文化的呈现
  • 第三节 交相呼应的审美形态
  • 一 豪放美:改造自然的豪情
  • 二 和谐美:人与自然的共融
  • 三 人情美:个体精神的成长
  • 余论文学史视野中的北大荒叙事
  • 一 独占“风景”:北大荒文学的特殊性
  • 二 众声“喧哗”:北大荒文学的多视角观照
  • 三 无处“安放”:地方写作的困惑、突围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