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
类型
9.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1千字
字数
2024-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世纪初中国文学论争,揭示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建构和崛起。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1928年至1930年初的“革命文学”论争。这次论争参与方众多,涉及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的论争,左翼与梁实秋的论争,等等。
本书以每章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方式,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方面。
作者一方面重视域外资源对论争的影响,重点发掘了日本福本主义与新写实主义、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美国辛克莱的艺术宣传论与新人文主义等如何介入论争;
另一方面重视史料的发掘与考辨,通过分析相关文本,还原了丰富的历史面貌和心灵轨迹,对“革命文学”论争进行了动态呈现,揭示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如何在论争中完成初步的理论建构,收获广泛的认同,从而在文坛迅速崛起。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 “革命”与“革命文学”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 二、 从战场回到文坛:大革命失败前后革命文人的处境与选择
- 三、 “联合战线”的失败与“理论批判”的酝酿
- 四、 主要概念界说与体例说明
- 第一章 “革命文学”论争的前奏:创造社与太阳社之争
- 一、 论争过程考述
- 二、 后期创造社与前期太阳社理论探源
- 三、 两种马克思主义诠释模式的遭遇
- 小结
- 第二章 “感性”实践、决定论与“唯人主义”:创造社与鲁迅之争
- 一、 后期创造社对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关系的建构
- 二、 如何把握“理论”?如何安置主体?
- 小结
- 第三章 阶级意识灌输论的诞生及引发的论争
- 一、 谁的“阶级意识”?
- 二、 如何把握“阶级意识”?
- 三、 无产阶级文学应由谁来创造?
- 小结
- 第四章 在人性与阶级性之间
- 一、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 二、 革命文学的合法性论证
- 三、 在文学的普遍人性与阶级性之间
- 小结
- 第五章 无产阶级文学与“现实”关系的建构及引发的论争
- 一、 革命文学派对文学宣传效能的强调与曲折
- 二、 “革命文学”论争各方对辛克莱文艺宣传论的接受与讨论
- 三、 哪一种“现实”?
- 四、 如何越过阿Q时代?
- 小结
- 第六章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话语的形成及引发的论争
- 一、 论何谓小资产阶级及其与知识阶级之关系
- 二、 小资产阶级“原罪”意识的诞生、规训与救赎
- 三、 在文学与政治之间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