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十六国史新编番外篇,从民族史和图像学视角解析十六国北魏时期主要政权统治者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勾勒出各民族之间混居杂处、冲突融合的历史画面。

内容简介

十六国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多元文化激荡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混居杂处、冲突融合得到了充分展示。

本书分为“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认同”“北魏造像中的民族认同”两大部分,通过详细解读汉赵国号的取舍,赫连勃勃的民族心态,吐谷浑的“中国”认同观,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中所表现出来的胡汉服饰、姓氏、供养人形象的相互渗透等内容,勾勒出十六国北魏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的进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西部边疆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 “西部边疆研究丛书”总序
  • 绪论
  • 文本 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认同
  • 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 国号与国人
  • 铁弗匈奴的自我认同
  • 铁弗匈奴的民族心态
  • 吐谷浑的“中国”认同
  • 前秦苻氏的民族认同与史书编纂
  • 中古时期的佛教与民族边界
  • 图像 北魏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认同
  • 服饰、姓氏与民族认同
  • 官方造像中的民族认同
  • 非官方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认同
  • 造像中民族认同的时空特点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合为一家:十六国北魏时期的民族认同》

    本书采用的是有别于传统汉族视角的 “异族视角”,摒弃了传统史书上 “变夷为夏” 之类带有汉族优越感的观念,不但说到了少数民族对汉民族文化、政治制度的认同与模仿,也提出,他们还借用了佛教等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加以影响和改造,并在其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部分,“合为一家” 的原因:以十六国中头一个建立的匈奴族汉赵政权为例,看看为什么它的开国之君刘渊会主动选择汉化。第二部分,“合为一家” 的过程,后赵、前秦、胡夏,这些少数民族为实现汉化,采取了哪些主要手段。在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政权又是怎么保持自己的民族本位意识、怎么处理 “华夷之辨” 这类棘手问题的。第三部分,“合为一家” 的影响:他们对中国北方近三百年的统治,给中国文明和历史带来了什么? 本书篇幅不长,但是涉及的内容比较独到。特别是采用了有别于传统汉人视角的 “异族视角”,不但说到了 “五胡” 对汉民族、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的认同与模仿,也提出,他们采用同为异质文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加以影响和改造,他们也以这种方式融入其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也就是书名 “合为一家” 的含义。第一部是 “合为一家” 的原因,少数民族政权选择汉化,首要目的是利用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资源,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和号召力。比如匈奴首领刘渊建立的汉政权,自称继承了汉朝法统。第二部分是 “合为一家” 的过程,少数民族政权实现汉化,主要通过借用中原地区的政治理念和法统序列,比如五德始终说,还有根据汉人的历史观,重塑本民族的起源史,寻找共同的祖先源流。这些都说明他们从心态上,试图把本民族融入中国文化的系统内。第三部分是 “合为一家” 的影响,所谓合为一家,不是少数民族单方面地融入汉族,他们也通过引入佛教之类的新思想资源,为中国文明和历史带来了新的内容,并且影响持续至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合为一家

      十六国北魏时期是我非常不熟悉不了解的一段历史,以前只记得很多人提 “五胡乱华”,毕竟是带有民族主义的情绪在其中,毕竟那一段时期西北内迁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为后来的盛唐之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竟李渊家族就有胡人血统,唐朝皇室也深谙胡人与汉人的文化伦理平衡之道)。总的来说,魏晋之后,武力强盛的内迁民族实现了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梦想,但没有统治中原经验的他们面临政权合法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官方叙事以树立共同先祖为指导思想,一方面尊重并学习儒家文化,另一方面鼓励实现各民族的地位平等。不过,随着政权更迭、形势变化,当吸引汉人的目的减弱,内迁民族对民族融合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体现在国号非汉、统治者自身民族身份认同加强等方面,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南方有汉族政权自居正统时,北方内迁民族政权的努力就显得可笑。但不管如何,在华北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仍然加强了。特别是佛教,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最开始被儒家排斥为夷狄之教,不入正统。但在南北朝时期,恰好成为了内迁民族的文化地区武器,与汉族的儒道文化可相匹敌,在这个时期,佛教得以在中国迅速发展,并融入了部分传统文化理念。由此也有了那首著名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两天读亨廷顿的《谁是美国人》,里面提到一种 “番茄汤” 理论,是说美国以 WASP 为主的 “番茄” 文化,加上了各种移民的 “配料”,煮出一锅浓厚的汤,但仍然保持了番茄的味道。这个比喻来形容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融合也比较适合,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历经南北朝时期近百年,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包括多民族特色的华夏民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部是 “合为一家” 的原因,少数民族政权选择汉化,首要目的是利用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资源,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和号召力。比如匈奴首领刘渊建立的汉政权,自称继承了汉朝法统。第二部分是 “合为一家” 的过程,少数民族政权实现汉化,主要通过借用中原地区的政治理念和法统序列,比如五德始终说,还有根据汉人的历史观,重塑本民族的起源史,寻找共同的祖先源流。这些都说明他们从心态上,试图把本民族融入中国文化的系统内。第三部分是 “合为一家” 的影响,所谓合为一家,不是少数民族单方面地融入汉族,他们也通过引入佛教之类的新思想资源,为中国文明和历史带来了新的内容,并且影响持续至今。

          1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