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研究隋唐时期国家祭祀与宗教关系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是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以往对历史上的国家祭祀问题,主要是围绕着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展开研究,本书则将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信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贯通起来,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祭祀与地方祠祀、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

尤其在秦汉至宋朝祭祀发展的脉络中考察隋唐的情况,前瞻后顾,视野开阔,呈现了国家祭祀对于民间社会乃至普通民众的意义,以及这种意义得以体现的途径和方式。其研究所描述的历史画面,远较我们看到的单独详细考述国家礼制和单独研究佛、道与民间宗教的论著要丰富多彩,因而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学术委员会
  • 图表目录
  • 增订版前言
  • 序一
  • 序二
  •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 第二节 隋唐国家祭祀的基本结构
  • 第三节 研究史回顾
  • 第四节 本书的总体构想
  • 第五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一章 隋唐国家祭祀的神祠色彩
  • 第一节 自然神的人格化
  • 第二节 释奠礼制与孔庙祭祀
  • 第三节 对于先代帝王的祭祀
  • 第四节 散布长安坊里的皇家祠庙
  • 小结
  • 第二章 道教、佛教与国家祭祀
  • 第一节 皇帝图像与宗教祭祀
  • 第二节 唐代前期的岳渎祭祀与道教
  • 第三节 五岳真君祠与盛唐国家祭祀
  • 第四节 国家祭祀、道教信仰与民间崇拜
  • 小结
  • 第三章 “祀典”与“淫祠”之间
  • 第一节 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
  • 第二节 唐宋时期地方祠祀政策的变化
  • 第三节 中晚唐佛道教与地方祠祀的合流
  • 小结
  • 第四章 从祈雨看隋唐的国家祭祀与社会
  • 第一节 礼法制度下的中央祈雨活动
  • 第二节 州县祈雨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三节 祈雨反映的祭祀原则及其社会功能
  • 小结
  • 结论
  • 附录一 《唐华岳真君碑》考释
  • 附录二 唐代潜山的信仰世界
  • 附录三 两《唐书》本纪所见之大旱与祈雨编年表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初版后记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郊庙之外,别有洞天

    此书的革命性,在于一举打破了国家祭祀与民间信仰二元对立的思维桎梏。过往研究常将二者置于 “大传统” 与 “小传统” 的僵硬分野中,国家礼典归儒教,民间信仰属 “淫祀”,壁垒森严。作者雷闻却在这片 “郊庙之外” 的广阔天地中,揭示出一幅动态交织的信仰图景。国家祭祀从未自绝于民间,相反,它深具 “神祠色彩”,孔庙求子、岳渎封爵,无不渗透着民间信仰的逻辑。而民间信仰也非被动受压,它们以佛道为中介,反向塑造国家礼仪 —— 纸钱由俗入礼,便是明证。书中对 “中间地带” 的剖析尤为精辟。在狄仁杰厉毁淫祠与韩愈宽容祀神的差异背后,作者敏锐捕捉到唐代地方祠祀的灰色空间:生祠需官方审批,城隍获官吏尊崇,它们既非国家祀典正神,亦非待剿之 “淫祀”,而是一套灵活的权力协商机制。唐宋之际,国家正是通过逐步收编、分层管理这类祠祀,最终在北宋建立起皇权主导的神明新秩序。“在中国宗教信仰的市场上,最终的买家都是国家。” 道教与帝国的共舞,是书中另一华彩篇章。司马承祯奏立五岳真君祠的宏图,实为道教改造国家祭祀的巅峰尝试。唐玄宗一面允建真君祠,一面维持传统岳渎祭祀,看似矛盾的决策,暴露了统治者的实用主义本质:“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更微妙的是,尽管道教未能取代国家岳祀,但民间传说已悄然颠覆神界秩序 —— 故事中的南岳神竟需拜迎女道士。这种张力生动诠释了国家权威与宗教力量在博弈中共生的复杂生态。

      转发
      2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