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理解神秘的自我潜意识,揭示人类行为与思维的真正动机。更好地做出决策、灵活应对变化。

内容简介

过去,我们常常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但越来越多的行为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行为中存在很多非理性的表现 ,比如我们自认为坚定的喜好、浪漫的爱情就常常被证明前后不一、变化莫测。在《思维是平的》这本书中,英国行为科学家尼克·查特从经典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跳下站台后的心理动机入手,通过对21点错觉、大脑解读者操纵实验等视觉案例和反直觉实验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大脑在解释某一事物时的过程以及局限。 他基于神经科学和行为心理学方面的全新发现,认为潜意识和心理深度只是一场骗局;我们的想法、动机和思维不过是即兴发挥的结果。查特认为,意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是一种解放,因为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改变,缓解被机器取代的焦虑,从而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更好地做出决策。编辑推荐:我们往往以为,生活中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有着充分的客观理由,是我们理性的深思熟虑的思考的结果。但事实上,所谓的理性与深思熟虑可能只是人类的自我骗局。事实上,我们的大脑、行为很多时候都是一瞬间的即兴反应,而这既是我们的身而为人的特质,也我们面对变化时的应激能力。认识到这种能力将帮助我们真正做到关注自身,告别不必要的焦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文学布线与心理真相
  • 第一部分 心理深度错觉
  • 1 虚构的智慧
  • 2 从“不可能物体”到21点错觉
  • 3 大脑的骗术
  • 4 赫伯特·格拉夫警示录
  • 5 高桥上的爱情
  • 6 操纵选择
  • 第二部分 即兴思维
  • 7 思维循环
  • 8 狭窄的意识通道
  • 9 无意识思维的神话
  • 10 意识的界限
  • 11 惯例而非原则
  • 12 智能的秘密
  • 后记 重新创造自我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那些个想法,不过是一次次的临时起意

    Nick Chater 的《思维是平的》不是那么的好读,虽说只有 12 万字,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证据来支撑那些令人惊奇的结论:思维是平的,那些自以为的信念、动机、欲望等等不过是人类的深度错觉。大脑是一个出色的故事叙述者、即兴表演家、声东击西者,由于可以 “观察” 的对象实在太少,人们完全可以夸夸其谈而不必担心前后矛盾,我最大的读后感就如这篇公众号的标题所言:你的那些个想法,不过是一次次的临时起意。选择了以下几个句子,请你感受一下来自 Nick Chater 的暴击:“人们很难潜入心理深度,不是因为心理深度又深又黑,而是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自省是一个创造过程,而不是感知过程,我们临时创造了种种解读和解释来理解我们的言行。所谓内部世界不过是个幻象”“意识体验式思维循环的一系列输出,是锁定部分感知并为之赋予意义的结果”“思维是平的,心理深度也只是一种错觉。思维就像一个技艺娴熟的即兴演奏家,流畅地创造了行为、信念和欲望来解释那些行为。这些瞬间的创造是脆弱、破碎和矛盾的。它们就像电影布景一样,从摄像机里看是牢固的,实际却是由纸板搭起来的” 读完之后有几个问题:1)矛盾的事物是可以恰当地存在的,无法具体地理解就能说它就不存在吗?2)模式识别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构建着初始大脑呢?充放电的爽感以一种怎样强大的方式控制着行为和动机呢?3)如果人类有着统一的错觉,那么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这种一致的错误了?4)大脑的求生欲这么强烈的吗?为什么要不停的制造答案和应对现状呢?Nick Chater 带来的暴击让我有些慌,但是也并没有全然的信了他,毕竟选取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这事儿,首先需要质疑的就是证据,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证据和事实是在演化的,我们只能说:当前的事实所得出的推论是什么。Nick Chate 是一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即使所有的证据都证明思维是平的,Nick Chate 也从中看到了人类智能的与众不同之处:1)大脑可以从最为混乱、难以预测和变幻无常的信息流中找到模式;2)今天的思维 / 行动会成为明天的惯例和素材,所以人们是在用思想重新塑造和创造着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维是平的

      这是一本读到最后才略略看懂的书。中间的过程极其艰难。但是坚持到最后,就像得了一个彩蛋。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很多笔记。有些我看得懂,有些我看不懂。但这是我二次阅读的基础。本书的观点确实很有颠覆性,如果此观点成立,那么精神分析、心理疾病那一套也许得换个思路了。看书看反方观点,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维的牢笼都是虚构出来的

        我们所认为的思维,是立体的、是实时建构的、是真实的,但是实际上,思维是平的,思维中想象出的事物和场景,大部分都是我们拼凑出来,并且赋予它意义的。不管是下棋,抽象的数学推理,还是艺术创造,他们所涉及到的思维不过是知觉的扩展。1992 年,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城,著名的古巴国际象棋冠军,何塞劳尔卡帕布兰卡,同时挑战了 103 名对手,经过七小时的对战,赢了 102 名,平了 1 名。大师登峰造极的棋艺,并非来自于不同寻常的心理能力,而是来自于他们身经百战后,如何从棋局中流畅地寻找意义的过程。那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可以把当前的棋局与过去见过的棋局记忆连接起来,后者是从他们数千小时的实战中获得的。关于我们的思维和大脑,有一些研究结论是让人吃惊的,我们的眼睛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看到大约一个单词范围内的图像,我们以为可以看到很广范围的内容,是因为大脑对视觉图片的碎片做了拼接。还有,我们的大脑,一次只能编码不超过一种的颜色,形状和方向。我们所看到的五颜六色,是大脑经过不同时段编码后,对颜色片段的拼接。我们在给其他人讲述过去的事情时,大脑中记住的实际上是一个个的片段,中间内容都是我们进行脑补和想象出来的。我们有珍惜的事物,坚信的理想和高昂的热情,但如果思维是平的,即便我们可以就自己和他人编出各种故事,信念和动机也根本没办法在现实中驱动我们的任何行为,因为内在信念根本不存在,动机不过是一种想象,而非现实。我们应该记住,我们的体内并不存在一种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思维的牢笼都是我们虚构出来的,因此可以被狠狠的拆掉。如果思维是平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思维,生活和文化方面想象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并使之成真!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