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介绍影视民俗学的相关内容。

内容简介

基于民俗学视角来探究影视剧的内涵和形式,也可视作对影视剧的民俗学读解,从中揭示出影视剧创作和审美欣赏的一些独特规律。

作者认为,民俗生活既是根深蒂固的,又是不断发展演进的(例如当代中国人共同营造的“春晚”新民俗),两者构成影视剧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也是全球化时代立足本土文化的“根基”所在。尽管这门新学科目前尚未构成一门显学,但发展空间很大。海波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垦者之一,任重而道远,假以时日勤奋耕耘,必将迎来山花烂漫丛中笑的境地。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民俗学研究视野中的影视艺术
  • 一、影视民俗学的发生及形成
  • 二、影视创作、欣赏思维的“心理回归”
  • 三、影视民俗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章 民俗生活形态的多元化渗透和再现
  • 第一节 民俗化电影——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篇章
  • 一、以移风易俗、改良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家庭伦理片
  • 二、民俗作为叙事主体的现实主义力作
  • 三、原始主义文化思潮导引下的民俗电影
  • 四、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
  •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的民俗风情
  • 一、建国后17年的少数民族电影
  • 二、20世纪80年代后的少数民族电影
  • 第三节 饮食文化的世界影像
  • 一、亚洲
  • 二、欧美
  • 第四节 贺岁片与欧美电影的圣诞情结
  • 一、冯小刚的贺岁片
  • 二、欧美电影的圣诞情结
  • 第二章 影视艺术与民间资源
  • 第一节 民间类型故事的取材与演绎
  • 一、民间故事的整体重现或改编
  • 二、母题与故事类型的重新演绎
  • 第二节 恐怖片的民间源流
  • 一、世界恐怖片题材的主要类型
  • 二、恐怖片中鬼怪形象的历史渊源
  • 三、中国的恐怖片
  • 第三节 影视艺术中的原型意象
  • 一、吸血鬼原型的形成与西方的文化心理认同
  • 二、面具的原型
  • 三、“人如玩偶”的原型意象
  • 四、“爱与死”的原型
  • 五、“水”的原型
  • 第四节 民俗文艺形式的融合与借鉴
  • 一、戏曲
  • 二、民间文艺
  • 三、音乐
  • 第三章 影视艺术的民族文化意识呈现
  •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传统文化根基
  • 第二节 韩国影视与民族文化
  • 一、电影“教父”林权泽
  • 二、韩国电视连续剧的家庭伦理
  • 第三节 日本影视与民族文化
  • 一、民俗意象的影像升华
  • 二、黑泽明的武士电影
  • 三、小津安二郎的菊花风情
  • 第四节 中国影视与民族文化
  • 一、中国电影与武侠文化
  • 二、民族审美意识的艺术呈现
  • 三、东方伦理的道德诉求
  • 第五节 美国电影的文化移植与嫁接
  • 一、多元文化的拼贴
  • 第四章 影视艺术的地域特色展现
  • 第一节 影视作品的城市印象和记忆
  • 一、北京
  • 二、上海
  • 三、香港
  • 第二节 影视作品中的地域民俗
  • 一、东北
  • 二、西北
  • 三、江南
  • 四、台湾的乡土电影
  • 五、方言影视作品
  • 第五章 魔幻电影的神话思维创作
  • 第一节 神话思维的心理结构
  • 第二节 神话思维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折射
  • 第三节 魔幻电影取材的民间化
  • 第四节 魔幻题材凸现的“镜像现实”主题
  • 第六章 喜剧影视的民间狂欢精神
  • 第一节 中国戏说历史剧的民间改写
  • 一、“不是历史”与“民间故事”
  • 二、娱乐与宣泄功能
  • 第二节 “王朔文化”影响下喜剧的民间内涵
  • 第三节 周星驰“后现代”喜剧电影的狂欢与无序
  • 一、狂欢、荒诞的“第二种生活”
  • 二、“加冕”和“脱冕”的国王
  • 三、后现代和无厘头
  • 第四节 伍迪·艾伦的风俗喜剧
  • 第七章 动画片的民俗学解析
  • 第一节 童真与幻想——动画片的基本艺术精神
  • 第二节 中日美动画片的民族特性分析
  • 一、中国
  • 二、日本
  • 三、美国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